李愛華 孫曉艷
摘 要:歷史唯物主義是中國生態文明實踐的思想基礎。依據唯物史觀的方法論,在當代中國社會轉型關鍵期,生態文明目標唯有滲入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五位一體”的發展全局,創建永續發展的生態經濟、多元能動的生態政治與生態倫理、深度自覺的生態文化,才可能真正轉化為當代中華民族自由自覺的生存方式。
關鍵詞:唯物史觀;生態文明;生態經濟;生態政治;生態文化
2017年,中共十九大明確提出“建設生態文明是中華民族永續發展的千年大計”。生態文明不僅成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新時代發出的最強音,而且揚起了中國未來科學發展的風帆。歷史唯物主義為中國生態文明實踐提供了思想基礎和方法論。在當代中國社會轉型關鍵期,生態文明建設唯有滲入“五位一體”的發展全局,創建現代化的生態經濟、生態政治、生態社會和生態文化,生態文明目標才可能真正轉化為中華民族自覺的生存方式。
一、永續發展的生態經濟是生態文明的基石
在宏大的唯物史觀視域下,從資本主義到共產主義的文明轉型不是一個抽象理想,而是一個歷史辯證范疇,其本質不是對資本全盤否定,而是“揚棄”資本主義的歷史實踐,即承認資本在今天還具有“歷史當代性”。唯物史觀的辯證視角啟示我們:一方面,我國當代的生態文明建設應當在西方“人類中心主義”尚未進入之前就對其展開先行批判,這一批判不僅是要建立中國特色的生態文明理論,更是要以生態經濟為切入點,變“發展觀”為“境界觀”,使綠色發展成為融價值觀維度、制度維度、政治維度的社會生活自我批判,開啟人類文明的新局面。另一方面,當前生態文明建設的現實前提,首先是要認識到資本是當前有效動員和整合社會資源的核心要素,市場機制依然是調節社會生產與人類發展的主要機制,當代社會的任何重大變革都不可能完全脫離資本與市場而進行。總而言之,社會主義的綠色發展應當利用資本去超越資本,運用權力去詰難權力。
中國的生態經濟不只是規模和數量的增長,更是社會發展的內涵拓展和能級提升,如何協調環境與經濟的和諧發展是其核心要義。要實現這一目標,西方生態現代化理論在“市場創新”和“技術創新”方面所進行的有益嘗試,提供了許多可借鑒的經驗。比如,以擴大生態內需作為中國生態文明發展的戰略基點,以生態產業和生態產品推進產業結構升級。李克強總理說,“我們要實現的新型工業化、城鎮化,必然是生態文明的工業化、城鎮化。”“生態文明的工業化”蘊涵著永續發展的生態經濟的基本內涵,即經濟與環境、工業增長與人類社會的共生共贏、和諧發展,而這要以市場創新和科技創新為第一推動力。在當前以煤炭等為主的傳統能源結構下,要以節能減排作為結構調整和創新轉型的重要突破口,加快發展循環經濟和綠色低碳產業,才有可能在新一輪國際環境博弈中爭取主動權和話語權。
二、多元能動的生態政治與生態倫理是生態文明的核心
唯物史觀關于人類解放的歷史規劃啟示我們:生態文明的建構和實現從屬于更加廣大的人類解放運動,而多元能動的生態政治和倫理基礎具有核心性的意義。因此,在永續發展的生態經濟的基礎上,與克服生態現代化難題相伴隨的,一定是中國政治與社會的逐漸民主化進程。唯有多元平等(人與自然、人與人以及代際平等)的生態政治與生態倫理的真正確立,才能保障綠色發展的中國夢的實現。當然,這一點要不流于空談或烏托邦,必須依靠切實的改革和制度創新。
美國馬克思主義者奧康納也強調現代科學技術的生態倫理向度,以及生態政治中的技術主義路線。他認為,應當“重新定位科學技術的基本取向”,即反對科技的資本主義運用,倡導“用新的技術和社會機制來代替那些具有生態學和人類學危害性的技術,進而以此來提升生活世界,這就是工人、技術人員、消費者以及各種社區對生產進行自我組織和管理的目標,實際上,這正是一項民主的和革命的任務。”①在奧康納看來,改造工業文明的技術路線,最終要依托于環境立法和“綠色財政政策”,即以稅收、財政杠桿或改變國民收入核算方法等途徑,發展綠色產品和技術、遏制有害產品和技術的生產與消費。雖然奧康納在總體上退回“自然資本主義”路線,但在綠色財政政策、綠色制度和技術改革方面,為我國生態治理提供了有價值的思想資源。
2015年發布的《生態文明體制改革總體方案》,是新中國關于生態文明體制改革的第一個專門文件。其中提出的目標是:“到2020年,構建起……產權清晰、多元參與、激勵約束并重、系統完整的生態文明制度體系,推進生態文明領域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努力走向社會主義生態文明新時代。”②目前,中國已在京津冀、長三角、珠三角區域及直轄市、省會城市開展PM2.5監測、公布信息并加強治理,并逐步取得成效。但在當前中國區域發展不平衡狀況下,要避免污染轉嫁等問題,必須加快中西部的行政管理、財稅、金融等改革,完善資源有償使用、環境損害賠償、生態補償等制度,健全評價考核、責任追究等機制,以體制激勵和約束企業,用法律調節和規范行為,通過改革推動多元能動的生態治理格局的建構。③
三、深度自覺的生態文化是生態文明的條件
在工業文明全球化的時代背景下,“綠色”也正在成為一種資本開發與消費的對象。因此,要從實質上解決問題,必須首先解構增長主義的統治觀念。唯物史觀的總體性和系統性視野啟示我們,生態文明觀教育不能靠意識形態的外在灌輸,而是要全面融入人們的生產生活實踐,進而引發以人與自然關系為中介的社會實踐關系及其觀念的深刻變革。
其一,在信息時代向能源時代過渡的當代科技革命背景下,生態文明觀教育深入現代化生產生活方式之首要手段是,讓綠色科技生產力發揮其社會生態教育功能。一方面,中央和地方政府以財政補貼、稅收優惠等方式,以“綠色大學”和“綠色企業”為主體,大力支持和切實鼓勵環保技術教育和環保產業發展,加強生態文明觀的社會教育力度。
其二,踐行綠色消費方式,不僅需要學校綠色教育創新,更是一個需要全社會共同努力的社會系統工程。我們迫切需要的就是一場現實的生態文明啟蒙教育運動,不僅是理論上的滲透,更要觸動并協調好各方利益,使“GDP政績觀”向“綠色政績觀”轉變,讓生態文明真正成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實踐的內在鞏固原則。
其三,當前中國單純的環保組織的確難以獨自擔當領導者的責任,這表明了更深層的問題,即與克服環境教育難題相伴隨的,一定是中國政治與社會的逐漸民主化進程。唯有社會民主化進程,才能保證政府工作系統、學校教育系統、企業運行系統、公眾參與系統與新聞宣傳系統的良好溝通,尤其是以協商民主方式保證“綠色組織”在國家和公民共同的生態需要之間的貫通。
綜上所述,唯物史觀通過對當代生態危機的深刻洞察,揭示了生態文明實踐本質上是當代社會生活的自我批判。它在人類自由解放的高度對當今生態文明實踐路徑的自覺領會,無論對當代中國生態文明的實踐探索,還是全球生態治理策略的更新,都具有重大的啟發意義。
注釋:
① (美)詹姆斯·奧康納:《自然的理由——生態學馬克思主義研究》,南京大學出版社,2003,第331-332頁。
②《生態文明體制改革總體方案》,中央政府門戶網站,www.gov.cn ,2015-09-21。
③《國家新型城鎮化規劃(2014-2020年)》,中央政府門戶網站,www.gov.cn, 2014-03-16 .
參考文獻:
[1]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4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年.
[2]馬克思.1844年經濟學—哲學手稿[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0年.
[3] (美)約翰·貝拉米·福斯特著,劉仁勝譯.《馬克思的生態學——唯物主義與自然》[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年。
[4] Paul Burkett.Marx and Nature: A Red and Green Perspective.[M].St. Martins Press.19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