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建峰
摘 要:自國家提出核心素養以來,引起教育界廣泛關注的同時也引起了很多質疑。有些聲音認為這是否定素質教育,也有一些聲音認為這是概念的重換。本文就素質與素養,素質教育與核心素養進行比較,試闡明素質教育與核心素養的關系。
關鍵詞:素質素養 素質教育 核心素養
中圖分類號:G63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3-9082(2019)05-0-01
一、素質與素養
1.素質
關于“素質”一詞的定義形式多樣。《現代漢語詞典》對其定義為:素質是指人的神經系統和感官上的天生的特點,也指事物本來的性質、人的本性;百度百科對其定義為:素質就是一個人在社會生活中思想與行為的具體表現;360百科對其定義為:指人的先天生理解剖特點,主要指神經系統、腦的特性及感覺器官和運動器官的特點。1994年8月,國家正式提出“素質教育”這個概念,學術界對于素質內涵的研究數不勝數,對素質內涵的爭論由來已久,至今沒有定論。對“素質”內涵的討論主要集中在素質是否是與生俱來的,是否能被后天教育這一問題上。
因此,素質教育被提出來后,被很多學者產生質疑,認為素質是天生的,是不能被教育的。素質教育中提出的素質本意,不僅包括遺傳素質或知識素質,而是指個體在其社會化過程中最初形成的哪些心理定勢的總和。[1]教育中素質包括遺傳素質和社會素質兩部分,甚至可以說更強調后者,更注重后天的教育和訓練。人的社會素質建立在自然素質之上。動物不可能因為參與社會活動而變成人,人如果不參與社會活動也可能出現諸如“狼孩”這樣的例子。
2.素養
在漢語中,“素質”與“素養”的詞義有著本質區別。在《現代漢語詞典》中,“素養”指的就是平日的修養?!八仞B”包括兩種含義:其一,修習涵養?!稘h書·李尋傳》:“馬不伏歷(櫪),不可以趨道;士不素養,不可以重國。”宋陸游《上殿札子》:“氣不素養,臨事惶遽?!惫簟逗椴ㄇ返诎苏铝骸八m然是一位經濟學專家,而對于國學卻有深湛的素養。”其二,平素所供養?!逗鬂h書·劉表傳》中“越有所素養者,使人示之以利,必持眾來?!薄八仞B”一詞涵括了動態意義上的修習過程和靜態意義上的修習結果兩層意思。
“素養”是在教育過程中逐漸形成的知識、能力、態度等方面的綜合表現,其對應的主體是人或學生,是相對于教育教學中的學科本位提出的,強調學生素養發展的跨學科性和整合性。[2]因此,“素養”一詞較“素質”一詞更加符合教育的本質,表達更加貼切。此外,素質教育是針對當時中國社會應試教育風氣盛行而提出的,在當時體現了一定先進的教育理念,但是時代造就的名詞,現如今,很難在國際教育話語體系中找到準確的英文對應詞匯。勢必對中國的教育在國際交流中產生影響。而“素養”這一詞符合國際教育話語體系,能夠從英文中直接翻譯過來。為了更好的發展素質教育,推動素質教育的深化改革,我們提出了“素養”這個概念??梢哉f“素質是素養的上位概念,素養的特性尤其它的可教、可學、可測的特點在素質層次結構中得到了科學的說明。”[3]
二、素質教育與核心素養
1.素質教育
“素質教育”這一概念從1994年8月在我國正式被使用,是針對應試教育的弊端提出來的,但也并非是于應試教育絕對對立的概念。素質教育是指一種以提高受教育者諸方面素質為目標的教育模式。素質教育對受教育者賦予科學知識、智力發展、道德倫理、思想政治等各方面的培養和教育。根據社會發展的要求,培養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人。但素質教育中也有應試,并不是完全的對立。但是應試教育必須是后期教育,必須基于素質教育基礎之上。
從我國多年素質教育的實踐來看,素質教育主要采取了自上而下的模式來進行。1996年6月,中共中央、國務院頒布了《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進素質教育的決定》 ;2001年,教育部又啟動了新一論基礎課程的改革,使基礎課程體系更符合素質教育的理念。2010年,中共中央、國務院印發了《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2010-2020)》中繼續深化素質教育,提出了“全面實施素質教育”。于此同時,自素質教育提出以來,各地也在進行積極的探索和實踐。涌現了許多實施素質教育的典型。創造出了如愉快教育、成功教育、情景教育、情知教學、嘗試教學等教育教學經驗,也造就了冷冉、李吉林、魏書生、李希貴、竇桂梅、吳正憲等一大批一線教育教學專家。
在看到素質教育的成績的時候,應該清醒的看到素質教育發展到今天所遇到的問題和困惑。第一素質教育要培養學生什么素質?第二如何培養學生的這些素質?第三如何評價素質教育的對學生素質的培養?針對這一系列問題,國家提出了“核心素養”。
2.核心素養
我國對于核心素養的研究才剛起步,但國際上對這一問題早已關注和探索。1997年12月,OECD(簡稱經合組織)啟動了對“素養”的界定與遴選;2006年12月,歐盟通過“核心素養建議案”;2002年,美國提出了“21世紀核心素養”;2010年3月,新加坡也提出了“21世紀核心素養”框架。
我國于2016年9月13日在正式發表了《中國學生發展核心素養》總體框架。核心素養以培養“全面發展的人”為核心,從文化基礎、自主發展、社會參與三方面進行闡述,表現六大素養,即:人文底蘊、科學精神、學會學習、健康生活、責任擔當、實踐創新;具體細化18個基本要點,即:人文積淀、人文情懷、審美情趣、理性思維、批判質疑、勇于探索、樂學善學、勤于反思、信息意識、珍愛生命、健全人格、自我管理、社會責任、國家認同、國際理解、勞動意識、問題解決、技術應用。
“核心素養”和“素質教育”在教育改革和發展中的內涵不同。素質教育產生于上世紀九十年代,是應試教育的對立產物,素質教育的本質是反對應試教育對知識單方面的重視,追求學生能力的提高,旨在轉變當時的教育理念。核心素養產生于21世紀,在素質教育已經普遍的情況下,更注重培養學生各方面素養的可操作性,即教育的可教性、可學性以及可評性。但兩者在實質上是高度一致的。核心素養的提出是素質教育深化改革的助推器,我們可以理解為核心素養是基于素質教育并高于素質教育的。
參考文獻
[1]冷冉.冷冉教育文集[M].大連出版社,1998:365.
[2]林崇德.21世紀學生發展核心素養研究[M].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16:2.
[3]柳夕浪.從“素質”到“核心素養”—關于培養什么樣的人的進一步追問[J].教育科學研究,2014(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