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彥瑾
摘 要:高職院校在黨建工作和心理教育方面存在許多薄弱環節。進入新時代,要加強高職院校黨組織建設,將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與黨建和思想政治工作有機結合起來,創新“黨建+心理健康教育”的模式,提升大學生幸福感,促進全員全方位全過程立德樹人取得實效。
關鍵詞:高職院校;黨建+心理健康教育
一、高職院校“黨建+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現狀與問題
(一)“黨建+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現狀
隨著高校校園意外傷害事故、大學生心理“急癥”發生率的增加,加強心理技術在思想政治工作中的運用刻不容緩。運用心理技術創新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將傳統教育方法與心理技術相結合,是理論與實踐的結合,實現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與大學生的雙向提升,形成具有鮮明特色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方法。
從創新的角度看,在思想政治工作方法中運用心理技術,并非生硬套用,應當建立從對象、理論基礎、方法應用的有機聯系并進行系統研究。對于新型的師生關系,傳統的思想政治教育方法表現為以管理者的角度出發,采用經驗型、單向灌輸、單一模式等,以教代學,學生都是左耳進右耳出,完全達不到育人目的。作為政治思想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的執行者,在實踐中需要將以人(學生)為本的科學發展觀同師生關系模式相轉換。高職院校要更好地發展,就要轉為服務者的角度,把黨建工作與心理健康教育相統一,開創發展新局面。
(二)“黨建+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存在的問題
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高職院校學生具有文化基礎較弱、高考成績不高以及由此帶來的自信心不足、自我感覺較差、自卑心理較重以及人際關系較差等特征,傳統思想政治教育方法針對90后乃至00后存在的問題與難點已無法妥善應對,育人者需與時俱進,以堅持黨的領導并加強黨的建設為核心,以最新的教育技術加以輔助,從而推動高校育人。
高校黨建在不同程度上存在黨建工作力度不夠、活動欠新穎、黨員思想落后、工作效率低下等相關問題。當代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針對性不強,教育效果不明顯,工作方法呆板且實效性不足。
在以往的研究中,關于心理技術在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的應用研究成果不多,大多為心理測評技術、心理咨詢技術、心理輔導技術等直接實踐。
二、“黨建+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模式的探索:
高校黨的建設與心理健康教育具有密切關系,黨建一項重要任務就是抓好學生的思想政治工作,落實全員全方位全過程育人?!包h建+心理健康教育”的模式,是適應新時代強化高校黨的建設和大學生思想政治工作有效途徑。
(一)將現代心理技術應用于高校思想政治及心理健康教育中
“黨建+模式”的構建依托于黨的十九大指導思想,對現代心理技術創新并應用于高校思想政治及心理健康教育,使高職院校黨建教育工作翻開新的篇章。
現代心理技術在當代大學生思想教育工作中的創新探索,依托于心理學的咨訪關系建立、心理動力學、行為主義、認知行為、存在主義等理論。從時代感和責任意識、個性特征和承受能力、參與意識和辨別能力、認同感和踐行能力、主體意識和集體意識方面與時俱進地創新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突出針對性、實效性、主動性,積極探索運用心理技術創新思想政治教育的方法。
(二)“黨建+心理健康教育”模式下的心理健康教育課程體系建設
心理健康教育課程體系建設,依托本領域豐富的心理教育研究成果,針對高職院校大學生人生目標不明確、性格自我封閉、意志品質薄弱、誠信缺失各方面存在的問題,構建由必修課《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與生涯咨詢團體輔導、朋輩心理輔導員課程組成的課程群。課程組的教師以多目標、以多維度的心理課程體系為媒介,探索創新方式方法,設置理論和實踐教學環節,為高職院校學生的人格發展創造一個良好的環境。
在課程體系實施過程中,我們通過典型代表性和具有時效性的案例教學,提高課堂的到課率、點頭率、互動率和微笑率,使思想政治教育依托心理健康教育能真正做到入腦、入耳、入心,讓學生快樂地享受了原本比較枯燥的學習過程,健全高職院校大學生的心理素質,克服自卑感,大大降低意外傷害事故率,培育了一大批身心健康、有知識、受企業歡迎的人才。這些課程體系相輔相成,相得益彰,在黨建工作方面來看,心理健康教育已初具規模,并在實踐中檢驗出一套可行的方法,如建構入黨積極分子培訓和朋輩心理輔導員(班級心理委員+心理輔導站干事)培訓等模式。
三、“黨建+心理健康教育”的育人優勢
(一)有利于提高高職院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影響力
利用國家相對成熟的愛國教育軟件(如學習強國APP)以及心理健康教育網絡基地,加大文化強國知識和心理健康知識的宣傳普及力度,培養大學生愛國主義精神以及堅忍不拔的品格,樹立大學生的心理健康保健意識,優化心理品質,提高承受、應對挫折的能力,鍛煉心理調適能力和適應學校及社會生活的能力,提高競爭力,促進人的全面發展,為國家培養合格建設者與接班人。
(二)有利于增強心理健康教育的實效性和危機干預的預見性
心理健康課程體系的開設能有效提高廣大學生的自我意識,消除心理困惑,提高學生對心理問題的危機意識及免疫力,減少心理危機出現的可能性。此外,該體系的開展,以危機干預的“早發現、早報告、早安排、早預防、早控制”為主要目標,使德育工作者能對各類心理問題的嚴重程度及時做出評價,實現對心理現狀的有效監控,讓有心理危機的大學生得到及時幫助,減小各類心理問題的傷害。
(三)有利于校園文化建設
以“黨建+心理健康教育”課程體系的建設的德育工作模式,豐富了校園精神文明活動,能有效促進大學生的心理水平的提升,改善大學生的學習心理困擾、個人職業生涯目標不明確以及人際關系,倡導大學生在課余時間主動參加黨的建設活動,爭做合格的入黨積極分子。
(四)有利于提高大學生的心理自助能力
心理健康教育的成效在于大學生能自發地去改善自己的心理品質。班級心理委員每月的匯報制度督促他們對同學進行密切且近距離的觀察,同時他們也具有類似的心路歷程對心理隱疾有更深刻的體會?,F代心理技術探索應用于心理健康教育課程體系是建設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內容。
總而言之,把“黨建+”與心理健康教育相結合,由以往的隱性教育變成有目的、有方法、有意識的顯性教育,把德育工作變成生動活潑的實踐活動,這就是新時期高職院校德育工作的創新探索之舉。
參考文獻:
[1]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質量提升工程實施綱要[J].教育部黨組,2017-12-05.
[2]趙婧聰.試析心理健康教育對大學生黨建工作的影響[J].傳承,2010,(24).
[3]民辦高?!包h建+心理教育”工作創新模式探索[J].老區建設,201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