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中華歷經幾千年的洗禮,孕育出了燦爛的傳統文化,這些文化里韻含了華夏民族無上的智慧,是民族的精神底蘊,它們從古至今一直澆灌著我們的心靈,影響著我們的思想行為。在如今,作為人民的好干部,更應當秉承優秀傳統文化信念,立正身,樹功德,不忘初心,砥礪前行。
關鍵詞:傳統文化 黨員 信念
中圖分類號:G122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3-9082(2019)05-0-01
黨員干部是人民的公仆,寄寓著人民的期望,無論何時何地都應當以人民的根本利益為主,肩負起自己的責任。在這個過程中,權利與欲望往往是最大的阻礙,它像一張無形的手,引導不少人走向了截然不同的道路。貪污、受賄、濫用職權、欺詐……一步步地深陷進去,完全忘記本心,辜負人民的信任。面對如此現狀,習近平同志提出強調:“中國優秀傳統文化,領導干部也要學習,以學益智,以學修身。中國傳統文化博大精深,學習和掌握其中的各種思想精華,對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很有益處”。每一位黨員都應響應號召,認真學習優秀文化,找出自身不足,增強精神力量。
一、其“仁”,乃是仁義之心,講為“小仁”與“大仁”
“小仁”是對父母長輩有孝義,對小輩有仁愛,對朋友有仁義。“大仁”是對國家和人民有仁愛,熱忱之心。我們首先是先學會做人,再來愛人,如若一個人對待自己最親近的人都沒有“仁心”,那么又何談為人民服務呢?凡事以小見大,從細小之處就能見人品,某些人滿口的仁義道德,背地里卻又是另一副嘴臉,不盡心侍奉父母,不真心相待朋友,滿眼都是名利,滿眼都是自己的利益,又怎么能夠期盼這樣的人對人民真心服務,對祖國無私奉獻呢?所以,每個黨員干部首先得有一顆仁心,從小仁到大仁,做到愛己、愛親、愛民、愛國,不忘人民公仆本色。
二、其“義”,乃是公平正義,講為“小義”與“大義”
“小義”是自我利益的得失,“大義”是忠誠于人民,為人民謀利益,做到不偏私。自覺維護社會的公平正義,是黨員干部該做的。自身正直,才能端平正義這桿天平,不偏向任意一方。人類或多或少都有著自己的私欲,黨員干部要用正義來壓制住私欲,不讓它滋長。一旦正義消失,私欲會吞噬掉自我理智,迷失掉前進的方向。在大是大非面前,必須要做好取舍,將個人排在社會和國家之后,使小義成就大義,我國不少的功臣正是懷著一份民族大義,為祖國做出了偉大的貢獻。鄧稼先、錢學森、袁隆平、黃旭華、南仁東等等這些人,以自身的行為給我們樹立了道德榜樣,他們的精神值得我們嘉獎、學習,而他們的功業也應當由我們來發揚光大。舍小義為大義,身為黨員干部這是應當有的覺悟。
三、其“禮”乃是循規守紀,不逾矩
古時強調“禮治”,以禮治國,是有個中道理的。禮于潛移默化中影響人們的思想,約束人們的行為,正因為有禮制的存在,中國歷代王朝才得以沒偏離軌道,朝著正確的方向發展延伸。禮在現代也是具有同等意義的,黨員干部遵守“禮”,以禮規范自己,使得不超過道德與法律的底線,做到不逾矩、不越權。干好自己的事,說的簡單,做起來卻有難度,只顧自己手頭上的事,會被人說不求上進不知變通,多管點事又會被指出頭搶功。歸結到底還是在于度的問題,在自己合理范圍內辦事,行使權利,辦多辦少都是自己的本事,所謂能者多勞,既發揮了能力又辦成了事情,干嘛不去做呢。而一旦越過了可行范圍辦事,又另當別論了,國家人民賦予你權利就應該行使正當,而不是用來滿足自身的需求,權利是把雙刃劍,它既可以帶來名利、富貴等好處也可以帶來身敗名裂、妻離子散等壞處,一切在于自己的內心,往往抱有僥幸心理的人是逃不過法律的眼睛的,法網不會漏掉任何一個人。
四、其“智”,乃是勇于創新,不拘泥于陳舊
一心跟黨走,踐行黨的方針與路線,新時期我們需要創新精神。時代的進步、新問題的出現迫使我們必須突破舊的方框,去打造新的結構組織,去掉腐朽,注入新生命力。黨員干部要與時俱進,以改革創新的精神去學習黨的新理念,貫徹落實上級精神,始終堅持黨的根本性原則,將黨的政策、路線落到實處。黨員干部要敢于突破,在工作學習中多觀察,勤思考,善于發現新問題,善于用新思維方式來解決問題,用自己的智慧推動組織不斷向前進步。墨守成規,不知變通,只會讓自己陷入舊思維的泥沼里出不來,永遠止步不前。敢于創新,完善自我的人才不會被時代給拋棄,才能跟上黨的步伐。
五、其“信”,乃是忠誠于人,守信于人
“信”是做人之誠信,應予過他人的事要認真辦到,生活中以誠待人,構建起人與人之間相互信任的橋梁。“愛國、敬業、誠信、友善”是社會主義價值觀對公民個人層面的要求,作為社會好公民的黨員干部更應該起好帶頭作用,以身作則,誠實守信,才能贏得人民的信任。忠誠于人民,事事以人民為先,明白人民的需求,聆聽人民的傾述,為人民做實事、辦好事。忠誠于黨,始終保持黨的先進性和純潔性,聽從黨指揮,為黨的事業貢獻出自己的一份力。忠誠于國,時刻謹記自己的身份,不做有損國家利益的事,維護好國家主權與安全。誠也,信本也,無誠,何以言信?人無誠信,便不可立于世。
“中國共產黨人依靠學習走到今天,也必然要依靠學習走向未來。我們的干部要上進,我們的黨要上進,我們的國家要上進,我們的民族要上進,就必須大興學習之風。”這句話給了我們啟示,只有源源不斷地吸收知識,獲取營養,我們才走得長遠。那么營養的來源是幾千年的優秀傳統文化,立足于傳統文化,從其中找尋自我價值、人生價值,通過對優秀傳統文化的不斷學習、繼承與發揚,讓自己明確接下來的每一步路怎么走,去探尋到自己的人生之路,而不會被現實的迷霧遮擋住雙眼,喪失了心智。而對優秀傳統文化繼承更是國家的呼喚,不僅僅要靠個人的努力,還要靠全體人民的參與。為了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夢,建設文化強國,黨員干部們也應當不遺余力地做好文化傳承工作,讓中國文化之光閃耀于世界文化之林。
結語
路漫漫其修遠兮,吾將上下而求索。黨員干部們無論身處逆境還是順境,都要用自強不息,艱苦奮斗的中國智慧去化解它;時刻保持高度的思想覺悟,以“仁”待人,以“義”服人,以“禮”做事,以“智”取勝,以“信”立世,內練精神,外化能力,提升自我,成就自我。用心書寫為人民服務這幾個字,踏實做人民的好干部。
作者簡介:伋靜,女,(1981.9-),漢族,大學本科,中共和縣縣委黨校教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