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婷
摘要:文章以互聯網對大學生人際交往的影響為分析對象,首先介紹大學生網絡人際交往特點,接著分析了網絡人際關系交往對于學生積極影響和消極影響,最后論述了正確引導大學生進行網絡人際交往的對策,以便可以更好地幫助學生成長。
關鍵詞:互聯網 大學生 人際交往
中圖分類號:G645.5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9-5349(2019)08-0023-02
互聯網讓社會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網絡給人們提供了海量信息,同時也提供了便捷交流,面對網絡虛擬世界,大學生常常表現出高度的熱情。但是隨著信息技術快速發展,網絡已經成為學生生活中的一部分。網絡為學生發展提供了全新交往場所,大學生在互聯網上可以聊天、瀏覽網站,對學生的人際交往產生了重要影響。
一、大學生網絡人際交往的特點
第一,網絡交流的廣泛性和自主性。隨著互聯網信息技術飛速發展,各種各樣的社交網絡與網絡聊天工具層出不窮,使用非常便捷,很快為大學生所接受,這就極大突破了以往人機交流中的時空限制,使得大學生可以在各種虛擬空間中與他人進行頻繁互動,互動范圍也在進一步擴大,大學生已經形成了相當規模的交際朋友圈。
第二,網絡人際交往更加凸顯平等性和隨意性。在人際交往過程之中,人和人之間非常平等,網絡空間沒有上下級之間關系,更沒有長輩與晚輩之間的稱呼,現實生活中人們的身份地位在網絡世界中完全不起作用。在這樣的背景之下,人們常常在一種不受限制狀態下進行自由溝通,打破了傳統文化中所應有的等級觀念,從而使得人們獲得了前所未有的感官體驗。
第三,人際交往中出現的匿名性和虛擬性。在網絡虛擬社會之中,學生們常常扮演著各種各樣的不同角色,以不同身份出現在各種不同場合之中,隨心所欲地選擇自我交往對象,可以暢所欲言,無需承擔種種道義上的責任,這就使得學生表達更隨意也更真實。
二、網絡人際交往對大學生的積極影響
第一,網絡人際交往降低了大學生交往成本,大學生交往空間變得更加廣闊。在傳統人際交往中,人們常常通過會議、電話等多種不同形式來完成交流。但是在網絡環境之下,人們就像進入了便利超市,可以跨越空間地域限制,可以通過微信、QQ、微博等各種不同網絡終端進行交流,這極大地降低了交流成本,提高了人際交往效率。在人際交往范圍拓展方面,由于互聯網上海量信息也使得大學生可以更有效地進行人際交往,不斷增強自身見解和認知。
第二,網絡人際關系消除了大學生人際交往障礙,激發了大學生在交往中的主動性和積極性。正是由于網絡在人際交往中存在著平等性和匿名性特點,不像現實生活中進行的面對面交流,人們可以將更真實的自己展現在人際互動之中,可以更好地了解彼此思想。人們通過充分的自我表達可以產生一種前所未有的自信以及滿足感。人們這種滿足感可以更好地激發大學生的交往積極性,使他們以更加熱情的姿態投入到生活之中,有助于學生進一步發展。
第三,網絡人際交往更有助于激發學生的交往熱情,有助于恰當地表達自身的情緒。在人的一生中,青年時代是最為渴望被理解的時代,青年時代又是最為孤獨的時代。對于大學生而言,他們在交往過程中具有強烈人際關系需求,常常囿于自身性格等各方面原因不愿與他人進行過深交流,害怕泄露自身秘密,在遇到困難之時也無法向他人訴說,這就導致大學生壓力非常大,內心苦悶。而由于網絡自身獨有的特點,大學生可以在網上結交網友,隱瞞真實姓名,敞開內心,釋放情緒,這樣可以有效地緩解學生內心的壓力,提高學生的心理健康水平。
三、網絡人際交往對大學生的負面影響
第一,網絡人際交往影響到大學生的現實交往。網絡世界本身就是虛擬世界,學生生活終究需要回歸到現實生活之中,一些學生過于熱衷在網上發展人際關系,使自己完全沉迷于網絡精神世界。一些學生非常善于使用微信、QQ等不同網絡聊天軟件與他人進行交流,但是卻無法順暢地與他人進行面對面的溝通,以至于他們在現實生活中幾乎沒有朋友,長此以往可能會喪失基本的社交能力。一些學生一旦步入現實生活中,就可能會遇到各種各樣的人際交往障礙,他們更加傾向于在網絡中找到精神寄托。
第二,人際交往可能導致大學生出現角色混亂現象。在現實生活之中,人們承擔著各種不同角色,并且通過各種不同角色來鞏固自身的人際關系。在網絡社會中,一個人可以承擔多個不同角色,在不同地點出現。大學生在網上交流時是以一個與以自身真實身份相差非常懸殊的虛擬身份,與現實中的自己存在反差。一些學生在現實生活中內心非常狹隘,但是在網上又變得寬宏大量。當多重角色存在沖突之時,就可能會出現心理危機,最終可能會導致學生出現人格障礙。
第三,網絡人際交往弱化了學生責任感。由于網絡交往的非實名性特點,學生們不必為自身言論承擔責任,一些學生利用網絡來散布損毀他人名譽的信息,或是發布各種暴力信息。這種不良信息的傳播,很可能會誤導其他學生,從而導致人際關系失衡。
四、正確引導大學生進行網絡人際交往的對策
第一,加強教育,使學生可以正確處理網絡和現實生活之間的關系。根據教育部相關要求,高校已經開設了各種不同心理教育課程,注重學生網絡人際交往培養,教育學生正確通過網絡去認知社會,進行溝通,讓學生明白網絡交往是現實交往的延伸,而不是完全取代了自己在現實生活中的各種交往。通過這種引導可以使學生形成更為有效的人際交往模式,可以增強個體交往能力,克服心理障礙,不斷獲得良好體驗。
第二,加強管理,不斷凈化人際交往環境。大學生遵守網絡規范,加強自律非常重要,但是我們也不能忽視當前,網絡暴力、網絡色情、網絡欺詐等依然存在,而這些現象對于大學生道德和意識無時無刻不進行著嚴重沖擊。為此,政府部門應當加大對于虛擬網絡空間的管制,加大對于網絡社群網絡暴力、網絡欺詐行為的打擊力度,幫助大學生建立起良好的外部人際交往環境。與此同時,學校內部也應當加強對于網絡的監控,可以通過實名制來加強對于學生上網行為的監控。并通過校園論壇來進一步引導學生交流與發表言論,著力提升學生的思想道德素質,培養學生具有完善的人格。
第三,加強引導,不斷豐富學生的校園文化生活。高校思想教育工作者應當注重學生的心理特點,對于大學生在網絡上出現的各種問題逐步采取措施予以引導,鼓勵學生參與到各種正常現實生活交往之中。同時對大學生在互聯網上的虛擬交往進行引導,幫助學生形成正確交往意識,使得學生可以更好地進行交流,防止他們沉迷于虛擬世界之中。
綜上所述,教師應當引導學生在互聯網上進行有效溝通,使學生樹立良好的溝通意識,培養良好的溝通習慣,使他們認識到互聯網并不是溝通的法外之地,也應當遵循基本的道德和法律,這樣才能更好地引導學生的人際交往行為,促使學生健康成長。
參考文獻:
[1]姜新瑞,姜新宇,楊曉雯.當代網絡社交對大學生人際交往能力影響研究[J].現代商貿工業,2018(1):67-69.
[2]賀子宸.微信朋友圈對大學生人際交往影響研究[J].科教文匯,2017(24).
[3]李莎莎.網絡對高校大學生人際交往的影響[J].經營管理者,2017(20):399.
[4]張冠華.論網絡交往對大學生人際交往的消極影響[J].山西青年,2017(5).
責任編輯:楊國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