謝錦
【摘要】 在醫療行為發生的全過程中都可能產生醫療方面的風險,包括診斷、治療以及康復等。醫療風險的發生很容易引發醫療上的糾紛與賠付,甚至發生“醫鬧”事件。由于集中于醫患信任危機上,因醫患關系緊張度的不斷升級,將產生更大規模的危害,所以為了有效防控醫療風險,便需要深入分析醫療風險形成的成因,更好的規避醫療風險的發生,促使醫療機構更好的發展。
【關鍵詞】 醫療風險;形成原因;防控策略
【中圖分類號】R249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6851(2019)05-111-01
所謂醫療風險,其主要是針對患者而言,即指患者與醫療過程中所遭遇的可能致其損害或傷殘的一切不安全因素;而對醫院而言,所謂的醫療風險即指在開展醫療活動中因失誤過失或因其他不確定因素而導致的不切不安全事件。
1 醫療風險的特點
就醫療風險的而言,其發生過程通常也將伴隨著一下幾方面特點:首先是客觀性,醫療風險在發生后并不會隨著人的主觀意志發生轉移。雖然,如今的醫學,無論是在科學技術或是醫療設備等各方面均較之早前有了顯著提升,但醫療活動永遠有不為人所知的領域。因此,但凡有醫療活動開展之地則必然會伴隨著一定的風險性,因而該風險也將具有顯著的客觀性特征;其次是不確定性,醫療風險于組成醫院各系統中均有發生的可能性,故它的發生亦將伴隨著較高的隨機性。最后則是醫療風險具有可控性。雖然,醫療風險的發生,其無論是對患者、醫務人員以及醫院而言均具有潛在的傷害性,但鑒于醫務人員終究是醫療活動最主要的實施者,故通過加強管理并想方設法的提升自身的服務質量,并與患者之間取得量奧的溝通,便必然能在一定程度上控制醫療費風險的發生。
2 產生醫療風險的因素
2.1 管理因素
就時下所發生的絕大多數醫療風險而言,幾乎均是因管理方面的不善所導致。當然,管理也并非僅是局限于醫院一方,而是同時包含了政府的行政管理等因素。至于醫院方面的因素,其主要體現在工作流程的規范性之上,如若醫院本身在規章制度方面有所缺失,則必然影響到工作的嚴謹性與科學性,繼而對醫院的管理水平以及服務質量的提升造成嚴重阻礙。而政府于行政管理上的缺失則主要體現在缺乏對醫療服務水平及質量的監管之上。對此,我國政府方會于2005年推出《醫院管理評價指南》這一醫院管理指導性文件,其目標便是要以醫政管理為重點以切實促進醫院管理體系的完整建立。
2.2 各級政府、行業協會對醫療機構及醫療秩序的管理
各級政府部門,其本身便負有監管整個醫療行業秩序的責任及義務。當然,也唯有政府部門堅決履行好自身職責,方能有效降低醫療上的風險,繼而切實維護人民群眾的生命財產安全。除此之外,鑒于醫療行業準入門檻的混亂,故政府的監督目光還應集中在對非法性質以及超范圍經營的監管之上,以此方能為醫療行業的穩定發展創造一個健康的醫療環境。
就國內的醫政管理機構與行業管理機構而言,其最主要的職能便是要做好對醫療技術的監管,任何新醫療技術及設備的引進,其必然要在權威部門認真的審視、評價以及試驗下翻耕確保其安全性,且鑒于先進的醫療技術也唯有基于有資質的人員操作方能發揮其應有的效用,故為避免醫療風險的發生,則必然要對以上要求給予高度重視。否則,盲目使用便好比讓沒有汽車駕照的人開車上高速公路一般,發生問題只會是遲早之事。除此之外,醫院在運用特定的醫療技術時,其本身亦需基于眾多條件的支持,諸如醫療機構本身的設備條件、醫務人員的技術水平以及醫療機構的協調與意外情況處理能力等。
2.3 醫院管理方面的因素
從醫院的角度上來看,導致醫療風險發生多是因管理制度的不完善或是執行過程不嚴格所導致。當然,缺乏有效的風險識別、處理以及防范機制亦是導致醫鬧事件頻發的原因。而醫務人員方面,醫療風險的發生則多是因工作人員的責任心不強所致。因醫務人員本身不具備較強的責任心,其在醫德與醫風風險也將或多或少的存在一些問題,加之風險意識的缺乏更是極大提升了醫療風險的發生概率。至于患者方面,其之所以會與醫務人員乃至整個醫院發生糾紛,一方面是因認知誤差所導致。基于當代社會,使得患者亦能借助各種途徑獲取醫療信息,但因了解的不夠深入或是因宣傳原本便有一定的夸大作用,這便使得患者所了解到的治療效果與醫院的實際治療成效之間可能產生一定的差異,故也容易導致醫療風險的增加。但就以上因素來看,其大多數因素實則是可以控制的。至于客觀的因素則主要包含如下幾點:一是是疾病的發生本來便具有復雜性與多變性,且因個體的差異也會大致治療解耦股的不確定。故也是的醫學方面本身便存在未知的風險;二是政府的不作為。雖然,政府應當承擔起監管醫療風險的責任 及義務,但因現階段的醫療法規尚不健全,故也容易導致部分正常的醫療行為并不被患方理解與接受。可見,客觀因素導致的風險,其往往也將具有不可控的性質。
3 醫療風險內部防控管理
3.1 確定合理的醫療風險內部防控管理目標
針對醫療風險的管理,首重當是預防,而鑒于醫療風險由絕大多數是醫院本身的管理不善所導致,故改進醫療服務質量并嚴格按照醫療操作的具體規程來規范醫務人員行為當是減少醫療風險的關鍵手段。其次則是要做到對時候的有效控制。既然,醫療風險的存在無法避免,故更應依托于風險預警機制的建立來對風險予以提前識別與評價,以便在風險發生時積極低響應,從避免危害的進一步擴大。
3.2 強化醫療風險內部防控管理措施
人作為執行醫院開展各方面活動的主體,其本身需在具備較強風險意識的前提下,方知曉該如何去規避醫療風險的發生,當然,鑒于人員本身的素質亦是影響醫療服務質量的關鍵,故醫院需務必肩負起培養醫務人員綜合素質的責任,并始終堅持“全員額、全要素、全方位”的培養原則來強化醫務人員的醫德醫風。除此之外,醫院海英承擔起對醫務人員的風險意識培育工作,以切實促進醫務人員業務素質的初步提升。當然,為重要的一點還是要對風險管理的規章制度予以完善,對此,醫院無務必建立起完善的醫療質量控制體系病歷質量上,加大監控力度,充分發揮科室質控員職責;診斷治療質量上,充分發揮科主任技術權威的作用,把住診斷治療關;嚴格藥品管理,加強醫療設備的保養和維護,臨床和輔助科室之間互相監督。除此之外,作為服務型的機構,醫院需始終秉持“以患者為中心”的理念及思想,通過加強與患者之間的頭功來消除兩者因信息不對稱而在認知醫療風險方面存在的偏差。對此,醫療機構可切實通過現代網絡技術這一時下做火熱的信息宣傳途徑,來向公眾普及醫學及醫學法律方面的相關知識,以切實增強全面的健康保健意識。而面對風險,醫療機構亦不能眼睜睜看著它發生,而是要建立相應的語境機制,以科學的分析和信息化的管理手段來提升醫療機構預防醫療風險的水平技能里,繼而在保證理想的醫療服務質量同時提高其危機處置水平。
總之,要想最大限度規避醫療風險的發生,則必然要對一下幾方面給予高度重視,諸如強化醫生本身的道德修養及服務意識、提高醫療技術、增強醫務人員的風險意識以及確保風險預防機制及措施的全面落實。唯有切實做到以上幾點,方能將醫療機構的醫療風險發生概率降至最低,繼而維護我國醫療行業的發展和諧與穩定。
參考文獻:
[1] 于伯洋,伍琳,陸輝.基于改良型FMEA的某軍隊醫院醫療流程風險管理[J].解放軍醫院管理雜志,2018,v.25;No.207(07):44-48.
[2] 梁冠玉.論醫院財務風險形成原因及管控策略[J].中國國際財經(中英文),2018(7):45-46.
[3] 龔宇.醫療美容醫療糾紛成因分析及對策探討[J].中國醫院管理,2017(10):66-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