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雅萍
摘 要:民事訴訟中的證據交換制度由法律明文規定,對查明案件事實、提升訴訟效率、完善訴訟體系具有重大意義。建立證據失權制度可有效避免證據突襲,一定程度上保證了雙方當事人平等的訴訟地位和訴訟權利,也有助于法院作出公正裁判。當前我國的證據失權制度在理論指導和司法實踐中存在一定差異,亟待完善相關法律法規,形成制度保障體系以確保實施。
關鍵詞:證據交換;作用;差異;完善
一、民事訴訟證據的概念
民事訴訟證據,是指在民事訴訟中能夠證明民事案件真實情況的各種材料,人民法院依照法定程序對該類材料進行審查判斷,采納作為認定案件事實,作出裁判的依據。
二、證據交換制度的涵義
在英美法系民事訴訟中,證據交換制度被定義為“發現程序”、“證據公示制度”,解釋為“通過書面方式答復書面問題、書證材料交換、對書證材料和事實的自認等機制,使當事人得到有關訴爭的信息資料”。
《布萊克法律詞典》在美國曾經被譽為法律界的“圣經”,其中關于證據交換的定義為“了解原先所不知道的,揭露和展示原先隱藏起來的訴訟資料”。在我國,證據交換制度是指在法院開庭審理前,雙方當事人在審判人員的主持下,彼此交換己方所持有的證據的制度。當事人通過查閱證據材料發表口頭或書面意見,其證據交換的結果對案件開庭審理及庭審進度具有一定影響力和促進效力[1]。
三、我國關于證據交換制度的規定
《最高人民法院關于民事訴訟證據的若干規定》(下稱《證據規定》)對證據交換制度的相關規定,對我國民事審判改革工作起到了積極推動作用,主要從證據交換的適用形式、時間、方式、主體、異議、答辯期、次數、效力等方面進行了如下規定。
(一)《證據規定》第37條規定,證據交換可以通過申請交換或決定交換的形式進行。申請交換指經當事人申請,人民法院可以組織當事人在開庭審理前交換證據;組織交換指人民法院對于證據較多或者復雜疑難的案件,應當組織當事人在答辯期限屆滿后、開庭審理前交換證據。《證據規定》第38條第1款規定,證據交換時間的確定方式有兩種:一種是當事人協商一致,經人民法院認可;另一種是人民法院指定。該條第2款規定,人民法院組織當事人交換證據的,交換證據之日舉證期限屆滿。當事人申請延期舉證經人民法院準許的,證據交換日相應順延。
(二)《證據規定》第39條第1款規定,證據交換應當在審判人員的主持下進行。該規定確定了證據交換的主體,在一定程度上保障了證據交換活動的公正性和中立性。該條第2款規定,在證據交換的過程中,審判人員對當事人無異議的事實、證據應當記錄在卷;對有異議的證據,按照需要證明的事實分類記錄在卷,并記載異議的理由。通過證據交換,確定雙方當事人爭議的主要問題。《證據規定》第40條第1款規定了證據交換的答辯期,即當事人收到對方交換的證據后提出反駁并提出新證據的,人民法院應當通知當事人在指定的時間進行交換。該條第2款規定,證據交換一般不超過兩次,但重大、疑難和案情特別復雜的案件,人民法院認為確有必要再次進行證據交換的除外。《證據規定》第47條第1款的規定表明,經過了證據交換后在法庭上出示的證據,由當事人對證據的真實性、合法性、關聯性進行質證。未經質證的證據不得作為認定案件事實的依據。該條第2款規定,當事人在證據交換過程中認可并記錄在卷的證據,經審判人員在庭審中說明后,可以作為認定案件事實的依據。
四、證據交換制度在民事訴訟中的作用
(一)在司法實踐中,通過證據交換有利于整理出案件的爭議焦點,并使之明確、具體化,在法庭審理案件過程中切中要害、提升訴訟效率,同時保證了案件審理的公平公正。
(二)當事人通過證據交換可以固定證據,避免證據突襲。在司法實踐中,一方當事人的證據突襲可能使對方當事人因未作準備或訴訟能力較弱,從而陷入敗訴風險。證據交換制度在一定程度上保證了雙方當事人在庭審前掌握對方當事人的證據,從而使雙方有相同、公平的時間和機會準備質證意見,這也是訴訟地位平等的體現。通過雙方當事人對證據的真實性、合法性、關聯性進行質證,有助于法院認定案件事實,作出公正的裁判。
(三)證據交換制度在提升訴訟效率的同時,降低了訴訟成本,完善了訴訟體系。為避免出現“證據隨時提出主義制度”,即當事人在案件審理期間任意提出新證據,申請延期審理等行為。《證據規定》對于當事人的舉證期限及證據交換的次數進行了明確規定,同時賦予法院權力,依職權認定確有必要再次進行證據交換的情形,從而避免浪費司法資源,建立相對完善的民事訴訟法體系,促進證據法學和律師制度的完善和發展[2]。
五、我國民事訴訟證據交換制度的完善
(一)我國建立證據失權制度的必要性。
我國司法實踐中存在的“證據隨時提出主義”,例如當事人在庭審辯論終結前,法庭審理的各個階段均提出證據。上述做法顯然違背了民事訴訟的誠實信用和公平訴訟原則,不但增加了雙方當事人的訴訟成本,也造成了司法資源的浪費。所謂證據失權制度,指當事人未在舉證期限屆滿前向法院提交證據材料,則視為放棄該舉證權利。《證據規定》規定了我國民事訴訟的舉證時限,建立證據失權制度,對于提高訴訟效率、貫徹誠信原則具有重大意義,同時也是證據交換制度有效運行的前提。
(二)我國的證據失權制度在理論和實踐中存在一定差異。
值得關注的是,由于我國目前的司法體制不完善,證據失權制度遭遇了“水土不服”,當事人往往無法依照規定在舉證期限內提交證據。面對制度實施中的種種壓力,部分法院及法官不得不逐漸轉變嚴格適用證據失權制度的觀念,讓當事人在列舉合理理由的基礎上將逾期提供的證據進入訴訟。以上做法在一定程度上對案結事了有助推作用,有利于法官查明案件事實,更符合我國當前的國情及司法環境。
(三)美國的證據失權制度對我國的影響及意義
我國《證據規定》中嚴格的證據失權制度主要借鑒了美國的做法,而美國的證據失權制度之所以能順暢運行,是因為它擁有一套完備的審前準備程序來確定爭議焦點、固定證據 ,從而保證了舉證活動的有效性。總而言之,由于立法制度的缺失,我國必須不斷完善相關法律法規、建立配套機制、形成制度保障體系,才能真正將證據失權制度運用于司法實踐之中[3]。
(四)弱化法官在民事訴訟中依職權調查證據的行為
由于法院在證據的調查和收集上可依職權主動為之,部分法官為盡快查明案件事實,主動介入依職權調查,這種做法容易對案件形成預斷,擴大了法官的自由裁量權,不利于保證法官的中立性及裁判的公正性。因此,證據交換制度應盡可能淡化法院的職權查證行為,除了法律規定的特殊情形,法院可依當事人的申請予以協助,其他情形下必須以誰主張,誰舉證為原則,由當事人承擔調查、搜集證據的責任。
綜上所述,我國民事訴訟中的證據交換制度應當以維護公平公正為核心、切實保障雙方當事人合法的訴訟權利、增加訴訟的對抗性、使法官以中立者的身份進行裁判、盡量促進雙方當事人達成和解。提升訴訟效率是證據交換制度的從屬價值,提升效率有助于降低訴訟成本,節約司法資源,但絕對不能以犧牲公平公正為代價。不斷完善證據交換制度及真正實現其法律價值,離不開法律人的共同努力,只有法制健全了,才能確保實現司法公正和效率的終極改革目標。
[參考文獻]
[1] 楊秀清.民事訴訟法學[M].中國政法大學出版社,2017.
[2] 馬柳穎.民事證據交換程序價值分析[J].衡陽師范學院學報,2003(1).
[3] 韓象乾.民事證據理論新探[M].中國人民公安大學出版社,2006.
(作者單位:湖北扶輪律師事務所(中國政法大學民商經濟法學院),湖北 武漢 430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