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在小學語文的教學當中,閱讀教學起到了至關重要的作用,在教學過程中進行閱讀教學不僅能夠提高學生的思維能力,而且還能夠培養學生養成良好的閱讀習慣,最主要的是閱讀能夠從根本上加強學生的綜合能力。但是就目前發展的狀況來看,大部分的小學語文教師在進行授課的過程還停留在傳統的“以考試定教學”的方法中,在進行備課的過程中仍舊以教科書為中心,以參考書上的重點為教學內容,以參考書上的內容為一切教學的關鍵,完全代替了主觀的思考。這種完全依靠參考書的課堂會顯得枯燥乏味,過于單一,很容易造成學生對課堂失去興趣的現象,那么,教師應該在教學過程中從細讀的角度帶領學生進行學習,教師先行細讀示范,對學生進行引導,讓學生真正意義上地走進閱讀,所以本文主要就現階段小學語文閱讀教學的文本細讀進行了深入的探究,并針對此類現象提出了促進閱讀的相關策略。
關鍵詞:小學語文;閱讀教學;文本細讀;策略
對小學語文教學來講,文本細讀這種方式是小學語文教學過程中的重要方式,同時也是完成教學任務的一個重要手段,文本細讀不僅能夠讓學生對于文本內容理解得更深刻,同時還能夠加強學生對重點知識的掌握程度,對學生養成良好的閱讀習慣起到了至關重要的引導作用,所以在小學語文閱讀教學的過程中,教師要積極地采用文本細讀的方式,對學生采用科學合理的閱讀方式,能夠在整體上提高語文教學的質量,對語文教學起到了一定的推進作用。
一、 在小學語文閱讀教學的過程中文本細讀的弊端
(一) 教師缺乏新意,帶學生照課本宣讀
在小學教學當中,每一堂課的教學內容都是提前設計好的,在進行教學活動的過程中所采用的方式方法及相關內容都是以配套設計為準的。大多數時候教師都會根據本課的內容和教學目標來制定相關教案和教學策略,而且很多教師在進行教案整理的過程中都會采用詳案的方式,將課堂上所講出的每一句話都記錄到教案當中,教師采用這樣的教案對學生進行引導,那么學生只需要跟隨教師的教案思路和授課過程即可,教師本身也不必進行思考,完全按照教案內容進行講授即可,雖然這種參考式的教學為教師本身帶來了極大的便利,但是教師會對這種詳細參考產生一定的依賴性,一旦離開了參考,教學將無法進行。盡管教學參考有著不可替代的作用,但是不能夠正確地認識到教材本身的重要性,那么就無法帶領學生進行多樣化的感受。同樣如果教師在自身對文本的解讀就沒能夠達到深入的標準,采用斷章取義的教學方式,那么,學生也無法融入其中,沒辦法獲得真正意義上的感悟。就會出現一種學生在學習過程中把教師作為課堂的中心的錯誤心理。
(二) 教師過度重視教法,忽視了學生的閱讀學習
隨著新課改的出現,提出了改變原有的傳統教學方式的心得教育理念,而作為教師來說,都是根據新課改的要求對教學的方式方法進行了進一步的分析和研究,隨著新課改的不斷發展,出現了各種各樣的閱讀教學法,有個性化閱讀、對話教學等閱讀方式,都在閱讀教學中得到了有效的應用。隨之而來的就是各種各樣的閱讀教學,那么就出現了這樣一個困惑,是不是只有各種各種各樣的閱讀方式才能夠促進學生的閱讀水平呢?舉個例子說,在小學的閱讀教學中,我們通常會使用朗讀的方式,因為朗讀能夠促進小學生的基本閱讀能力,所以在小學的閱讀教學中經常會看到齊讀、默讀、邊讀便進行表演、分角色朗讀等等各種不同的閱讀方式,這些閱讀方式都在小學的閱讀中得到了廣泛的運用。例如,教師在講北師大版小學語文六年級上冊《東施效顰》這篇文章的過程中,要做到不僅僅讓學生明白這個故事的意思,更要讓學生進行反復地閱讀,在閱讀的過程中對作品的美感進行體悟,明確文章的寓意,深刻地了解什么是真正意義上的美,可以讓學生對東施這個角色進行扮演,從自身的角度來對東施這個人物進行分析,要對文章進行深入的分析,對這個故事進行整體的感悟。只有這樣才能真正地實現對文章的細讀。但是就目前的狀況看,雖然教師運用了多種朗讀方式,但是對于學生本身的朗讀能力卻沒有進行高度的重視,學生在朗讀方面沒有獲得教師正確的指導。學生雖然有多種多樣的閱讀方式,同時也具備充足的閱讀時間,但是對學生而言,完全沒有領會到閱讀的真正意義,也不清楚自己為什么要進行閱讀。
二、 在小學語文閱讀教學中對文本細讀進行深刻探究
(一) 采用文本細讀首先要對文章大意進行整體把握
我們在閱讀的過程中,要對文章的整體內容進行品味,才能夠深刻地理解文章的內在含義,當我們面對一篇文章的時候,如果只是簡單的一字一句地進行閱讀,那么就破壞了文章整體的美感,在閱讀過程中閱讀的意識也是文本細讀當中的一個關鍵問題。通常情況下,我們所說的整體閱讀,指的就是要對文章的整體方面進行綜合的掌握,從作者的角度對文章進行審視。這樣不僅可以將情感表達得更加清晰,同時語言表達的感情更加的豐富,文章的結構和文章整體的脈絡也會更加明了。在文本細讀的過程中要盡量避免頭重腳輕的現象,不論是怎樣的一篇文章,只要有了開頭就一定會有結尾,最好是首尾呼應的形式,才算將文章的整體意義表達得清晰??偨Y來講,就是借助文本細讀來對文章進行深入的理解和掌握文章所要表達的具體意義。例如在學習四年級上冊北師大版小學語文教材第四單元第一課《落花生》這篇文章的時候,通常按照傳統的思路,我們在閱讀的過程中其重點內容都是要放在本文的關鍵語段,也就是對花生的描寫這一段,表象來看是對于花生的作用及優點進行了非常詳細的介紹,而學生對花生的理解也就是停留在這一層的面,甚至有一些學生只認為對花生進行了相關介紹,并沒有對文章的真實意義進行深入的探究。所以教師在教學的過程中要首先對花生所具備的優點進行詳細的梳理,然后根據文章內容理解文章當中含義比較深刻的句子,根據父親所講的話,懂得“要做一個有用的人,不要做一個只講體面,而對別人沒有好處的人”這個道理,然后結合文章內容讓學生在閱讀的過程中對父親的話進行仔細的品味,最后結合實際生活情境,將父親闡述的道理與實際生活相關聯。運用這種閱讀方式就可以讓學生在整體閱讀的過程中感受生活中做人的道理,不僅能夠準確地掌握文章表達的主要情感,而且還能夠感受到作者對于人生的感悟。
(二) 根據文章內容,對文章當中的細節進行分析
要從語言方面對文中的字詞句進行細細地品讀,對文章的脈絡進行分析和理解,要抓住文章的關鍵內容和相關含義,從根本上加強文本細讀的閱讀效果。首先,要對文章當中的關鍵詞句進行仔細的品味,在一篇文章當中,能夠表達文章的主旨及作者情感的就是文章中的關鍵詞句,所以將關鍵詞句進行仔細閱讀能夠準確地把握文章中重要的細節,而且這些關鍵詞的作用一般都很大,往往會產生牽一發而動全身的重要作用,所以在進行文本細讀的過程中,要對文章當中的關鍵詞句進行關注,這樣才能夠增強文本閱讀整體效率。其次,對文章當中的空白處進行豐富的閱讀想象,所謂空白處指的就是文章當中并沒有通過字面表達出來的意義,需要閱讀者根據自己對文章的理解和想象構建出來的內容。例如,在講北師大版小學語文六年級上冊《我的伯父魯迅先生》這篇文章的過程中,這篇文章主要講了作者通過對魯迅先生生前幾件事的回憶,表現了魯迅先生對待學習的認真態度和痛恨舊社會、熱愛勞動人民的思想感情。本文就是以空行為段,首先要引導學生對文章進行反復閱讀,對文章的主旨進行深入了解,然后再引導學生通過對文章的閱讀對魯迅先生的品格進行了解,最后再讓學生自己對文章進行品讀,了解文章的寫作手法,本文主要采用倒敘手法:首段是果——魯迅先生受到人民的愛戴,后幾段是因——魯迅先生受到愛戴的原因。在敘事的過程中,始終貫穿著“伯父就是這樣的一個人,他為自己想得少,為別人想得多”這一基本主題。在文章當中出現的空白內容,是將文章的虛實相連接的一條主線,在比較優秀的文學作品中,沒有作者會將文章的主要內容全部展現在讀者面前,而是需要讀者根據作者表達的含義,結合自身對文章的理解去體會。而這些隱藏的比較深刻的內容,必須要閱讀者通過豐富的想象才能夠體會得到。所以很大部分的文章都是存在空白處的,目的就是為了讓讀者通過讀文章的閱讀將想象力激發出來,使學生在閱讀的過程中反復思考文章的深層意義,結合自身掌握的內容對文章的特點進行理解。
三、 結束語
結合以上內容的敘述我們發現文本細讀是一個非常重要的內容,將文本作為一個整體。而這個整體當中作者所要表達的語言內容及思想情感,閱讀者必須要進行仔細反復的品讀才能夠理解文章的內容及情感的表達。如今我們經常使用的熟讀法也是一種比較有效的閱讀方式,讀者通過不斷地閱讀才能轉換為細讀,也就是說熟讀的主要目的就是將文本作為一個整體來進行整體感悟。通過熟讀這個過程案例理清文章脈絡以及文章所表達的主要情感。教師要做到積極地引導學生熟讀,然后在這個過程當中將閱讀的方式方法教授給學生,使學生通過反復的閱讀,增強自身的閱讀能力。學生本身通過多文章的反復熟讀慢慢地融入細讀的境界當中,對文章的內涵進行深刻的理解,只有這樣才能真正地體現出閱讀的價值。
參考文獻:
[1]徐東,張磬文.小學語文閱讀教學文本細讀的策略探討[J].華夏教師,2016(11):66.
[2]陳偉.小學語文閱讀教學文本細讀的策略探討[J].西部素質教育,2016,2(15):185.
作者簡介:李海蓮,福建省泉州市,福建省泉州臺商投資區東園中心小學龍蒼校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