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隨著新課程改革的推進,靈活有效地使用教材成了擺在廣大教師面前的難題。筆者試從分析教師使用教材的現狀出發,提出了幾點在教學中靈活和創造性地使用教材的幾點策略,對“教學的材料”進行重組整合、創造再生,使之更加符合學生的需要,從而優化課堂教學,更好地實現教學目標。
關鍵詞:教材使用;整合;優化;拓展
現階段,小學英語教材的有效使用是“仁者見仁,智者見智”。新課標要求教師樹立全新的教材觀,做到“用教材去教,而不是教教材?!苯處煈l揮好教材的作用,合理地使用教材,發揮教材的最大功效。根據教學要求和學生的實際情況對教材內容作增刪、歸并、挖掘或創造性地使用,使它符合小學生的語言習得規律,符合學生綜合語言運用能力發展的需要。
一、 關于教材的定義
教材乃教學的素材。教材又稱課本,它是根據課程標準編制的、系統地反應學科教學內容的教學用書,是課程標準的具體化。但是廣義的教材不單單是裝訂成冊或正式出版的課本,它還包括課堂上和課堂外教師和學生使用的教學材料,如練習冊、活動冊、故事書、輔導資料等,凡是有利于學習者增長知識或者發展技能的材料都可稱之為教材。
二、 教師使用教材的現狀
1. 趴在書下教。PEP小學英語教材題材廣泛,語言容量大,配套資料豐富,并且具有很大的靈活性,給教師帶來了極大挑戰。教師一方面認為教材編得好,另一方面卻感到難以駕馭,面對著容量較大的教材內容,紛繁復雜的語言知識,有些教師解構乏力,眉毛胡子一把抓,怎么也理不出清晰的路線。
2. 捧著書本教。由于農村英語教學起步晚,有些教師對新課改理念理解不透徹,在課堂教學中教師沒能很好地理解和吃透教材,只是把目標定位在這一節課的單詞、詞組和句子,完全忽視了語句的拓展和運用,更談不上對學生能力的培養,學生到了高段肯定無法適應教學內容的增多和加深,學習就會失去興趣,以致出現兩極分化。
3. 站在書上教。根據學生的知識水平和個性需求,對教材進行有意義的建構。靈活處理教材、張弛有度,在規定的課時內圓滿完成教學任務。
同樣的處境,同樣的教材處理,為什么會出現截然不同的教學效果?這關鍵取決于教師對教材的處理,即教師在吃透教材與摸清學情的情況下對“教學材料”進行重組整合、創造再生的過程。
三、 使用教材的策略
(一) 科學解讀,做教材的駕馭者
教師首先要明確英語教材的使用要求,知曉PEP小學英語教材的體系結構及教材單元板塊特點,PEP小學英語教材是以話題為綱,以交際功能為主線,兼顧語言結構,即:話題—功能—結構—任務。整體設計貼近學生生活,符合小學生興趣的需求。作為課程資源的核心部分和課堂教學的主要依據,教材應得到充分的利用和開發。
1. 整體把握
課堂教學在很大程度上取決于教師對教材的準確理解和科學解讀。教師應整體把握語言目標,體現滾動意識,教師在進行教學設計前一定要通讀教材和教師用書,以便全面理解教材的編寫思路、總體目標以及各單元的目標。整體把握本節課教學內容在整套教材中所處的位置,在各冊教材之間,單元話題之間找到意義與語言結構上的關聯。明確整套教材的主題,理解各年級教材之間的聯系,清楚單元與單元之間的關系等,從而確立教學的重點和難點,吃透教材。
如小學英語PEP教材三年級上冊開始到四年級下冊“Lets learn”的單詞是要求學生聽、說、認讀的,但到了五年級上冊對單詞的學習就提高了要求,要求能聽、說、讀、寫;五年級上冊還增加了新的板塊“Lets try”,類似這些教材上的變化,教師要有整體的把握。
2. 巧用插圖
PEP小學英語教材圖文并茂,課文中的插圖精美,細致傳神,對學生非常有吸引力。插圖就像是英語教學中的調味劑,如果教師善于運用這把金鑰匙,就會使課堂變得更生動、有趣,使枯燥的語言知識學習變得有趣,從而達到最佳的教學效果。
插圖,作為一種直觀的視覺信息和教學媒體,是教材內容的有機組成部分。它傳遞著與教材內容相關的豐富信息,并提供了相關的背景。利用好插圖輔助小學英語課堂教學,會收到令人滿意的教學效果,充分體現教材的價值,如借助插圖,導入故事教學;預測語篇內容,訓練學生的口語表達;輔助學生復述等,從而提高小學英語教學的有效性。
[案例1]在教學PEP五年級上冊第一單元主情境圖時,教師引導學生觀察插圖,開展頭腦風暴,進行看圖說話練習,輕松導入單元學習,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T:Look! We have some new friends here. Who are they?
S1: The boy is Oliver. That girl is Amy.
T: Yes,whats Amy like?
S2: She is quiet. She is very hardworking.
S3: He is Wu Yifan.
T: Whats he like?
S4:...
(二) 有效整合,做教材的運用者
教材整合是指教師在通讀、鉆研教材,深入領會教材的編寫思路、設計理念及基本框架后,根據實際需要對教材進行靈活、創造、個性化的調整與合理使用。既要基于教材資源,也要對教材資源進行選擇、整合和優化,從而提高其教學效果。
1. 替換教學內容
在實際的教學中,教師會遇到教學內容和活動與課時安排不吻合的情況,教師可以根據教學目標和實際教學需要,對教材中的部分不合適的內容和活動進行替換。
如果教師認為某個單元的閱讀篇章還可以,但練習設計不夠合理,那么教師就可以自己設計練習題,進行替換。如在教學PEP3 Unit 2 Part C 部分第一大題時,該題的目標旨在培養學生的動手能力,并掌握價格的書寫,在教學中,筆者對該部分進行了刪減,直接出示了這部分的圖片,引導學生利用圖片進行對話練習。
2. 擴展教學內容
在教材中,有時候教學活動的設計對于某個學生群體可能難度過高或過低,對于英語學習興趣濃厚,學習能力強的學生來說,教師要對教材內容進行拓展延伸,及時補充擴展教材沒有呈現的內容,滿足學生的學習需求。對于難度較大的活動,教師可以擴展活動的步驟,增加準備性和提示性的步驟,從而降低難度。
如在教學PEP六上職業類詞匯時,除了書本上的“worker,police officer,reporter,head teacher,policeman”等外,教師還可根據生活實際,補充“engineer,waiter,writer,cleaner,policewoman”等在生活中經常要使用的單詞,擴大優生的單詞儲備量。
3. 重組教學內容
教師可以從不同的角度重組教材內容,使教材更好地為教學服務??梢詫σ粋€單元的教學內容進行重新組合,形成重點難點突出、時間分配合理的幾個課時的教學,以提高課堂效率。
PEP小學英語每冊教材中一般安排了6個單元,教師可以根據學生的認知特點、心理特點和教學的實際情況,對教材內容的順序進行適當調整,使其更符合學生的興趣和能力需要,更加貼近學生的實際生活,以引導學生更有效地學習。每個單元安排了Lets talk,Lets learn,Lets chant,Lets sing 等板塊,但是根據每單元的內容,按書上的教學順序有時并不很合理,所以教師可以按照自己的教學思路,重新安排教學的順序,使各部分知識更緊密地聯系在一起,更好地體現知識的系統性和完整性。
[案例2]以PEP小學英語三年級上冊Unit 4 We Love Animals!第一課時Lets talk和Lets learn的教學為例,書上編排先學Lets talk,再學Lets learn,教師可以把Lets learn提前教了,學生掌握了有關動物的新詞后再學Lets talk。
Look! I have a dog!
Woof! Woof!
Look! I have a cat!
Mew! Mew!
Look! I have a duck!
Quack! Quack! ...
這樣既豐富了教學內容,提高了學生學習的興趣,又降低了學生對話教學的難度。
4. 創編教學內容
用教材教的最高境界是教師能適度創編教材。基礎教育階段英語課程的主要任務之一是:使學生掌握一定的聽、說、讀、寫技能,形成一定的綜合語言運用能力。因此教師可以充分發揮長處,圍繞教學目標和學生的實際,對教材進行二度開發,靈活改編教材中的文本資源,提升學生的語篇運用能力,加工、加深、拓寬,以達到最優的教學效果。
[案例3]以PEP 2 Recycle 2 Lets act這一課時的教學為例,教師對教材文本進行了改編。
Im Ms Giraffe. Im tall. I can get the pears. Oh,Im sorry.
Im Mr Tiger. I m strong. I can get the pears. Oh,sorry.
Im Mr Elephant. I have a long nose. I can get the pears. Oh,Im sorry.
Im Miss Monkey. Im funny. I can climb. I can get the pears.
Boy:Oh,thank you. Thank you all. You are my good friends.
學生邊“摘梨子”邊對話,表演各種動物,想象動物的特征和臺詞,在生動的情境中體驗學習的樂趣,在愉快的氛圍中自然掌握語言。思維掌握在學生手里才叫有空間,這樣的故事教學基于對文本的提煉,讓學生仿照教師提供的語段中的情節和句型,在輕輕松松中拓展學以致用的空間。
創編的教材充滿了教學的靈動、智慧和活力,學生學得快樂,收獲多。但創編的教材必須與要達成的學習目標,既定的學習主題有內在的聯系,不能過度自由,盲目更改。
(三) 延伸拓展,做教材的創新者
教材是核心的教學資源,但不是唯一的資源。教師要積極開發和合理利用其他課程資源,在英語教學中,除了合理有效地使用教科書以外,還應該積極挖掘其他課程資源,做教材的創新者。
1. 關注熱點
小學生對發生在自己身邊的事情往往充滿了好奇心,比如一些文藝和體育明星等社會公眾人物,都是很好的英語課程資源。教師可以根據教學實際的需求,對學生熟悉的社會新聞資源進行再加工和整理,并在教學中巧妙運用。
[案例4]以PEP 5 Unit 4 B What can you do ?這一單元為例,本單元主要學習“Can you...? I can...”句型,在平時的教學中許多教師經常邊做動作邊引入句型,例如“I can walk. Can you walk?...”句型正確,但是不符合邏輯,也不太自然。于是在設計這一部分的教學時,有位教師巧妙地利用一張神七飛天,宇航員在飛船里看起來似乎不太舒服的照片。于是學生紛紛提問:
Can you eat ?
Can you walk?
Can you sing? ...
這樣巧妙地突破了難點,激發了學生學習英語的興趣,調動了學生主動參與語言實踐活動的積極性。
2. 拓展文化
教科書固然是主要的教學資料和教學依據,教師在教學中除了關注教科書的拓展和延伸之外,還應該設法拓寬教學資源的途徑,如各種廣播影視節目、多媒體光盤資料、報紙雜志等資源,延伸開發學生的英語學習思維。
如上海版的《牛津英語》里面的兒歌和游戲,節奏明快,語言簡潔,可以用來導入或復習;《靈通少兒英語》中的小chant,讀來朗朗上口,借它來鞏固新單詞學生很感興趣。PEP課文中出現的不少顏色單詞同時還是人的姓氏,比如White(懷特)、Black(布萊克)、Green(格林)等,又如在教學PEP小學英語六年級上冊Unit 2 Where is the Science Museum?學生學了east、west、north 、south 后,讓學生說“east、west、north、south,
home is best.”(金窩,銀窩,不如自己的土窩。)
總之,在教學中教師應站在一定的高度,多角度鉆研教材,創造性理解和使用教材,從而達到更好的教學效果,使我們的課堂因用好、用活教材而活力無限。
參考文獻:
[1]教育部.義務教育英語課程標準(2011年版)[S].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11.
[2]周薇薇.從教教材到用教材[J].新課程(小學),2012(4).
[3]吳曉涵.基于《PEP小學英語》教學思考[J].課程教育研究,2016(17).
[4]徐燕珍.創造性地運用小學英語教材的嘗試[J].中小學外語教學(小學篇),2008.
作者簡介:馬春梅,浙江省臺州市,浙江省臺州市黃巖區院橋鎮中心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