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隨著新課程改革的推進,教育的目標發生了變化。教學不但要傳輸知識,更要加強思想教育,注重素質的培養。基于核心素養的初中課堂教學,不僅有利于完善中學課程的內容與結構,也能對中學生的品格塑造起到正面作用。本文分析了初中歷史教學中存在的問題,提出了優化初中歷史教學的策略。
關鍵詞:核心素養;初中歷史;教學策略
對一部分中學生來說,歷史是相對枯燥的學科。歷史學科具有較強的理論性,偏重于人物和事件的歷史影響,隨著知識難度的逐漸加深,學生學習起來難免感到吃力,容易喪失學習興趣。為此,初中歷史教師必須全面分析教學中存在的問題,在核心素養視角下,改變傳統的教學模式,提升歷史學科的魅力,調動學生的積極性。
一、 初中歷史教學中存在的問題
(一) 教師占主導地位
受應試教育思想的禁錮,歷史課堂中,教師往往占據主導地位,教學的各個環節都由教師安排,教師控制著教學節奏,決定著課程內容、授課方法,作業布置。為了提升學生的學習成績,讓學生全面掌握考點,教師會在課堂上盡可能多地為學生灌輸理論知識、羅列知識點,省略了互動時間,這就導致課堂活躍度不高,學生的自主討論、發表見解、總結反思環節被忽視,學生無法實現自主學習,在課堂中的主體地位得不到彰顯,只能被動地接受知識灌輸。
(二) 教學方法有待革新
部分歷史老師未能挖掘歷史學科的趣味性,在教學過程中沿用傳統的教學方法,缺乏創新精神和能力,使初中歷史教學缺乏創新性和靈活性,枯燥乏味的教學氛圍難以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同時,教師未能深入了解學生的真實需求,學生的主觀意識在初中階段開始加強,開始進入叛逆期,主張個性,在學習上,這些特點也較為明顯,對于陳舊的教學方法,學生的接受度并不高,若不及時更新教學模式,歷史教學的效率只會越來越低。
(三) 教學目標定位不準
有些教師在教學實踐中將教學目標定位為提升學生考試成績,以體現自身教學水平。部分教師在歷史教學實踐中,往往更加注重知識點的背誦,強調答題技巧,更關注如何提升學生的卷面成績。這種功利性的教學目標使得教學成為教師和學校獲取榮譽的工具,而無法滿足學生發展的需要。教學目標的偏頗使得學生的歷史思維得不到培養,很難為今后更深層、更復雜的學習打下基礎。
(四) 忽視能力的培養
學生在日常生活中可以發現諸多歷史元素,包括遺址、古董、字畫等,甚至是家中常見的擺件、縫紉機、自行車、懷表等,都是歷史符號。有些老師缺乏對生活化教學的認識,忽視了將知識聯系生活實際的重要作用,導致教學與實踐應用脫節。教師未能給學生提供實踐機會,使得學生的觀察能力、信息收集能力、應用能力、創新能力都相對較弱,難以將歷史知識轉化為自身優勢。
二、 優化初中歷史教學的策略
(一) 立足核心素養,激發學生興趣
核心素養視角下,教師要規劃教學的總體目標、創新教學方法,以增強歷史課堂的趣味性。首先,教師要挖掘歷史學科的魅力,讓學生感受到歷史并不是枯燥的學科,轉變學生對歷史學科的看法。其次,教師要促進師生互動,加強師生間的交流,可以建立和諧友好的師生關系,消除學生的緊張感。教師可以與學生交流一些課外話題,帶動氣氛吸引住學生的注意力,進而適時地引入歷史知識。另外,教師要加強表揚和鼓勵,強化學生的成功體驗,提升學生的學習自信心。只有幫助學生建立起學習興趣,學生才能全身心地投入到歷史學習中,提高歷史學習的效率。
例如,在七年級上冊第三單元《統一國家的建立》的教學中,教師可以利用學生喜歡影視劇的特點,引入電視劇作品,調動學生的積極性。教師可以導入《大秦帝國》《尋秦記》《秦始皇》等劇目,并向學生提問:“電視劇中的情節與歷史史實有什么不同嗎?你還想了解哪些內容?”中學生喜歡明星,喜歡時尚,教師還可以引入《神話》這部作品,組織學生討論。劇中關于秦末農民起義的內容與教材較為吻合,教師可以直接截取這部分情節,將其作為教學資源,讓學生通過觀看影片直觀地了解這段歷史。這種教學方法更加具有趣味性,能夠提高學生的接受度,加深學生對歷史知識的印象和理解。
(二) 穿插文史資料,豐富教學資源
為了深入了解歷史知識,學生必須全面了解時代背景。歷史教材中對背景文化的渲染不多,這也是文本缺乏吸引力的主要因素之一。了解歷史事件的發生背景是學習歷史的基礎,初中教師要注重引入更多教學資源,填補教材的空白。歷史與語文科目的關聯性較大,基于二者的關系,教師可以借助語文知識增加歷史課堂的文學性,強化學生對歷史背景的感知,改善教學效果。一方面,教師可以調動學生的創造力,引導學生有效融合其他科目的知識,增強自身的歷史學習能力。另一方面,教師應利用便捷的網路途徑獲取更多教學素材,包括詩歌、小說、名言等,讓學生深入了解歷史背景知識。
例如,在《繁榮與開放的社會》的教學中,為了讓學生了解盛唐文化,教師可以啟發學生思考,讓學生利用學過的詩歌、文章來加以補充,豐富歷史知識。在七年級下這一階段,語文教材中包括《陋室銘》《望岳》都是唐代名篇,教師可以讓學生根據詩歌特點了解唐代的文學風格,繼而從劉禹錫、杜甫等詩人的人生經歷出發,了解時代背景。同時,教師也可以引入杜甫的《憶昔》前六句,作者用濃麗的色彩描繪了長安的繁華景象,教師可以借助這種史料讓學生感受到唐代經濟的繁榮,同時豐富歷史課程的內容,完善課程結構。
(三) 開展情境教學,強化思想教育
教材可以讓學生掌握基本知識構架,但知識體系卻不夠豐富和完整。教師不能對書本內容照搬照抄,要在生活中尋找簡單易懂的教學實例,利用情境教學法營造良好的課堂氛圍,提高學習的樂趣。同時教師要在情境中融入情感,引發學生共鳴,使情境教學充分發揮其作用。教師要利用情境教學法讓學生在預設情境中主動參與、積極表達,深入了解歷史知識,在情境教學環節結束后,及時將其中蘊含的學科思維和能力要求傳達給學生,啟發學生思考,引導學生通過實踐強化理論基礎,樹立起正確的價值觀念。
例如,在《侵略與反抗》的教學中,除了口述,教師還可以利用多媒體設備為學生呈現列強侵華的圖片、視頻,包括火燒圓明園、南京大屠殺等事件的慘狀,配合以背景音樂,營造出戰爭的殘酷氛圍,激發學生的愛國情懷,在歷史教學中滲透愛國教育。同時,教師可以引導學生對戰爭帶來的影響進行深入分析,在經濟、政治、文化、社會生活等層面進行研究,讓學生了解戰爭的惡果,倡導和平,學會珍惜當下,珍惜來之不易的美好生活。
(四) 歷史與時代結合,培養創新精神
學習歷史的目的是為了“以史為鑒”,理論是在歷史交疊中總結出來的,在正確看待歷史問題的基礎上,學生更要學會應用歷史知識解決實際問題。歷史學習中,諸多內容都是距今較遠的時代發生的,與學生的生活經驗不相貼合。教師要將歷史與時代緊密結合,引導學生總結規律,多角度地對歷史知識進行整合,做到“古為今用”,讓學生利用歷史知識探討當今時代的歷史現象。
例如,在《戰后格局的演變》的教學中,學生已經對歷史大事件有全面的了解,掌握了一定的知識儲備,此時教師可以讓學生明確戰后的世界格局,并與當今的世界格局進行對比,分析變化和原因。同時,教師可以在課堂中引入時政熱點,諸如“中美貿易戰”“中巴合作”等,讓學生利用歷史知識對這些熱點事件進行分析,討論其意義,引導學生理性發表言論,提高歷史學習水平。
三、 結束語
教育改革的不斷深入,使得新型教學模式逐漸取代了傳統的教學模式。對于初中歷史教學來說,培養核心素養是重中之重。歷史教學要緊跟新課程改革的步伐,注重對學生核心素養的與培養,引導學生建立起良好的歷史思維能力,激發學生的情感體驗,提高學生的學習質量。
參考文獻:
[1]王燕飛.基于初中歷史教學需求下的核心素養培養分析[J].內蒙古教育,2017(8):124-125.
[2]黃云龍.初中歷史教學對學生歷史核心素養的培養研究[J].新課程(中),2017(2):26.
[3]何曉云.聚焦化學學科核心素養優化初中化學復習教學——2017年福建省中考化學試題賞析及復習教學建議[J].福建基礎教育研究,2018(1):122-124.
[4]辛金紅.聚焦核心素養 培養家國情懷——以“中國民主革命的先行者孫中山”一課為例[J].中學歷史教學參考,2017(13):66-68.
[5]陶鴻.聚焦核心素養走向教學生活化——核心素養視角下的初中思想品德課教學[J].思想政治課研究,2017(3):109-110.
[6]余建祥.基于核心素養視角下初中歷史教學中學生能力的培養[J].文理導航(上旬),2017(4):66-67.
[7]朱可.歷史解釋是歷史學科核心素養的核心——歷史解釋的內涵詮釋與教學實施策略研究[J].歷史教學(上半月刊),2017(5):9-18.
[8]伏軍.基于核心素養的美育教學策略研究——以歷史課堂教學為例[J].教育科學論壇,2017(34):29-31.
作者簡介:楊美娟,福建省南平市,福建省南平市浦城縣第二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