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高職院校教育教學改革不斷深化,《思想道德修養與法律基礎》基于職業需求進行教學改革和實踐研究必須加快步伐。文章在分析高職院?!端枷氲赖滦摒B與法律基礎》教學情況的基礎上進行教學改革與實踐,提高基礎課程為培養專業人才的服務能力,促進學生全面發展,培養高素質的技術應用型人才。
關鍵詞:職業需求;高職院校;《思想道德修養與法律基礎》;教學改革與實踐
一、 引言
近年來,高職院校教育教學改革不斷深化,尤其是專業課程改革的探索與實踐成為高職院校課程改革的核心和示范,但基礎課程的教改相對被動和滯后,影響了人才培養質量的全面提升。在不斷推進校企合作、工學結合的大背景下,基于職業需求,只有對《思想道德修養與法律基礎》(以下簡稱“基礎”)課程進行教學改革和研究,實現“基礎”課程和專業課程的銜接配合,才能既充分發揮“基礎”課程的人文教化功能,又突出其職業素養與職業能力的人才培養目標,形成高職教育基礎性和專業性的良性互動,才能真正培養“厚基礎,寬口徑,高素質,德、智、體、美全面發展,具有實踐能力和創新精神的應用型、復合型人才”。
二、 高職院校“基礎”課程教學情況分析
“基礎”課程是高校公共必修基礎課,主要對學生進行思想道德修養和法律基礎知識教育,是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主渠道課程之一。同時,“基礎”課程也是高職院校培養綜合素質人才的課程之一,幫助學生解決由中學階段后向社會職業人轉變過程中所面臨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道德觀、職業觀和法治觀以及培養學生健全人格等方面問題的核心課程。但是在實際教學過程中我們發現,“基礎”課程教學存在諸多問題。
首先,學校重視不夠,課程定位不準。目前,很多高職院校存在“重技能、輕理論”的傾向,把精力更多地投放到專業課上,“基礎”課程因為似乎與學生的技能培養關系不大而受到輕視甚至忽視。實際上,思想政治教育是關系到“為誰培養人、培養怎樣的人、怎樣培養人”的頭等大事。高職教育以就業為導向,但“以人為本”的根本要求沒有變,這是科學發展觀的核心體現,也是教育的根本體現。“基礎”課程教學影響學生的思維方式與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的發展,培養學生知識遷移以及發現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為學生的終身學習和可持續發展打下堅實的基礎。
其次,教學理念不新,重理論輕實踐?!盎A”課程雖然是一門理論課,但具有很強的應用性,其生命力在于理論聯系實際,回答學生普遍關心的現實問題,給學生提供認識問題和解決問題的方法論指導。但高職院校的“基礎”課程教學大多還是灌輸式教學,主要講授概念和原理,重視教材體系、學科本位而沒有形成基于職業需求的教學體系,沒有將教學內容與學生將來就業之后的相關問題結合起來,造成思想理論教學的教條化。
第三,“基礎”課程教學服務于專業的作用發揮不力。高職教育的主要目的是培養高技能的人才,“基礎”課程與專業課教學都統一于這個目標,兩者同在一個教學體系,具有特定的共容性,應該構建相互滲透、協調發展的課程體系。但實際教學中,“基礎”課教學往往堅持學科的相對獨立性、系統性,沒有突出職業素養與職業能力的人才培養目標,學生因為感受不到“基礎”課程學習與專業學習、今后的工作實際有什么聯系而失去學習的興趣和動力。
三、 “基礎”課程在浙江特殊教育職業學院電子商務(肢體殘疾、聽障學生)專業的教學改革與實踐
(一) 教學對象情況分析
浙江特殊教育職業學院電子商務專業(肢體殘疾、聽障)重點培養精通網絡視覺設計、網絡運營與維護、網絡信息系統維護與管理、電子商務自主創業等技能的高素質人才。因此,“基礎”課程在電子商務專業中的定位是以職業需求為依托,培養學生具有工作崗位所必需的思想品質、職業道德和法治紀律素養。
從學生情況來看,學生參與社會實踐的勇氣和經驗不足;學習基礎參差不齊,存在自控能力差、學習習慣和學習能力較差等突出問題;專業發展有得天獨厚的區域優勢。同時調查學生對“基礎”課程的認識,大部分學生認為對就業沒有價值,或者認為自己已經知曉不需要投入過多精力去學習。從高職學生的學習接受習慣來看,特別是殘疾大學生,普遍對理論學習比較排斥,尤其是對深層次理論的理解和把握存在一定難度。
(二) 教材使用與教學內容選擇
1. 教材使用
本課程使用全國統編教材(2018年修訂版),確保了教材的權威性、科學性和時效性。但需要處理好兩個問題:一是統一教材的適應性問題。教材沒有區分本科學生和高職高專學生,但事實上兩者有較大的差異,高職生培養目標與本科生不同,教學時數相對偏少,高職學生相較本科學生在知識結構、認知水平和理解能力等方面存在較大的差異。二是理論教材的實踐性問題。相對于高職生來說,教材體例注重了道德法律教育的知識性和灌輸性,重視社會需要,但高職生首先面臨的是就業問題。如果只強調社會需要,忽視學生個體的實際需要,會導致課程的理論力量不能完全內化到學生日常的實際行為中去。因此,首先要調查學生,把握學生思想實際狀況,針對具體的教學內容,采用形式多變的教學方法,提高課程的實效性。
2. 教學內容選擇
根據學情分析和專業目標職業的需求,同時結合“基礎”課程自身的教育教學特點及學科知識性、科學性要求,將教學內容整合為四個模塊,既忠于教材,又突出知識的應用,突出每一模塊的培養目標。
模塊一:珍惜歷史機遇,不負時代重任。教學內容是教材緒論部分,教學目的是幫助學生了解中國發展新方位,理解時代新人肩負民族復興大任,盡快適應人生新階段,認識本課程與自己成長的密切關系,明確高職學習的特點。
模塊二:思想教育。教學內容包括教材第一章人生觀教育、第二章理想信念教育、第三章愛國主義教育和第四章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教育。同時,結合學生的目標職業進行職業理想教育。以第二章教學為例,浙江堪稱電子商務之都,從門戶時代的佼佼者——網易創始人丁磊,到開創了中國電商時代的阿里巴巴創始人馬云,再到電商界后起之秀拼多多創始人黃崢,都可以成為對學生進行職業理想教育的現實教材。特別是馬云,經歷高考失意、創業挫折,一路堅持和努力,現在馬云和阿里巴巴已經成為杭州的城市名片,成為整個杭州乃至浙江的驕傲。由于這些榜樣就在身邊,學生有看得見、摸得著的親切感,理論內化滲透的效果比較明顯。
模塊三:道德教育。教學內容是教材第五章內容,主要進行道德理論教育、優秀傳統道德教育、社會公德教育、職業道德和家庭美德教育,教學目的是使學生明確作為一個公民應當恪守的道德規范。這部分教學,針對高職學生的特點突出了職業意識和職業道德教育。以第五章的實踐教學為例,2018年我院電子商務專業在校內成立菜鳥“優+”云客服中心,共有40名殘疾學生(其中肢體殘疾學生6名,聽障學生34名)利用課余時間,通過線上操作完成日均1500多的業務量,深受企業好評和肯定。這項實踐教學工作時間長、任務重,需要學生不怕辛苦、細致耐心。同學們經過一段時間的堅持,不僅增強了與客戶的溝通交流能力,也提高了團結協作、收集處理信息的能力,成功助力菜鳥公司完成2018年雙十一、雙十二大促銷活動的訂單處理。學生這種真實的崗位體驗,就是一種職業素養的教育和培養的過程,職業核心能力得到扎實的提高。
模塊四:法制教育。教學內容是教材第六章,教學目的是幫助學生知法、用法、守法,提升法律意識,并初步學會和運用相關法律知識分析、解決職業生活領域的現實法律問題。
(三) 教學過程設計與教學方法實施
“基礎”課程在電子商務專業的教學設計注重了“一個中心、兩個結合、三個貼近”的教學原則。一個中心就是以“三觀”教育為中心,以思想、道德、法律教育為重點,提高學生的思想素質、道德(職業道德)素質和法律素質。兩個結合就是一般教育理念和“三觀”教育理念相結合;高職教育的特點、要求與思想政治教育自身的特點、要求相結合。三個貼近是指教學內容貼近學生、貼近生活、貼近實際,增強教學的親和力與實效性。“一個中心、兩個結合、三個貼近”教學原則的具體落實,體現在教學過程的設計和教學方法的運用。
教學過程設計為“講-論-導-用”四個環節,在四個教學環節綜合采用講授法、討論法、案例教學法、小組合作法等教學方法,通過理論教學和實踐體驗對學生的認知、能力和情感培養形成一個螺旋式上升的過程。
講,就是講透基本理論,落實知識目標。學生由中學階段進入高職院校,開始獨立生活,在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道德觀、政治觀等方面正在迅速變化。而“基礎”課程是以塑造學生主體人格、滿足學生成才的內在需求為出發點,講透基本理論,讓學生熟悉和掌握馬克思主義分析和理解問題的基本立場和基本觀點,為正確解決人生中遇到的各類問題提供方法論的指導。
論,即在講的基礎上討論典型案例,深化學生對理論知識的認識。例如,前文第二章的案例教學中,在講授理想信念基本涵義的基礎上,通過馬云和阿里巴巴的典型案例的討論,引導學生明確理想信念對個人成才的重要性,從而幫助學生樹立正確、遠大的理想目標。講和論都可以采用講授法、討論法、案例教學法等教學方法。同時,加大現代信息技術教學手段的應用,收集典型案例,建立和豐富課程網絡的教學資料庫,為學生提供課后訓練和拓展知識的空間。
導,即引導,一是引導學習方法,二是引導人生之路。運用講授法、討論法、情境教學法等,讓學生明確“基礎”課程的性質和目的,理解和掌握高職學習的特點與方法;明確大學是人生新的起點,認識高職生活的特點,確立自己的成才目標,進行學習生涯規劃和職業生涯的規劃,用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指導和設計自己的未來人生,并不斷努力為之奮斗。
用,即學以致用,用來服務大學生活、服務未來崗位。通過討論法、情境教學法、小組合作法等教學方法,培養學生的主體意識和自主精神,幫助學生完善四種認識(認識社會、認識學校、認識職業和認識自己);學會四種技能(學會學習、學會做人、學會做事和學會交往)。
(四) 教學效果檢驗
教學效果檢驗關系到能否客觀評價教學質量,而學生的總評成績是教學效果檢驗的具體表現之一。我們將學生的考核總成績比例做了調整,加大了平時成績的比例,由原來的平時成績與期末成績之比3∶7調整為5∶5。平時成績包括上課考勤、課堂表現和課后作業完成情況,占30%;包括德育考核,鼓勵學生積極參加學校文體活動、公益活動及大學生日常行為規范表現,占20%。期末成績以理論考試的形式進行,占50%??己朔绞郊俺煽儽壤龢嫵稍陂_學初就明確告知學生,要求學生重視學習過程,注重理論學習的積累和實踐教學的體驗。改革后的考核方式將“知識記憶”考核與“知識應用”“學以致用”相結合,客觀地考評了學生學習進程中的表現和學習效果,也綜合考查了學生的理論知識、德育水平和思想行為表現,能夠比較真實地反映學生學習“基礎”課程的實際效果。
四、 結語
“基礎”課程和專業課程一樣都承擔著實現高職教育人才培養目標的責任,都是高職院校課程體系不可或缺的組成部分?!盎A”課程需要緊跟高職教育教學改革的步伐,一方面充分發揮“基礎”課程“育人”的功能,以提高學生整體素質為核心,幫助學生拓寬思維、學會觀察和分析問題,促進學生形成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質和法律素質,陶冶高尚的情操、培養健全的人格;另一方,主動進行課程教學改革和實踐,進一步適應經濟社會發展、基于職業需求服務于高職大學生的專業素養發展,為學生走向未來的目標職業提供思想準備。
參考文獻:
[1]李曉鋒.高校公共基礎課現狀及改革思考[J].高等理科教育,2013(1).
[2]潘朝暉.高職公共基礎課與專業課融合研究[J].大學教育,2017(1).
[3]鄒宏秋.培育高職院校思政課政治品格與理論美麗的專題教學探析[J].思想理論教育導刊,2017(9).
作者簡介:
林海燕,浙江省杭州市,浙江特殊教育職業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