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霍 芬
科技與金融融合,成為當代金融創新的顯著特征。學科發展與行業變遷息息相關,金融行業的創新為金融學科的發展提出了更新更高的要求。互聯網金融并非金融與互聯網的簡單組合,只有深層次了解金融與互聯網技術融合帶來的商業邏輯變革與產品服務創新,才能真正解讀互聯網金融的真實內涵。實踐中傳統金融機構人員到新型互聯網金融公司無法發揮金融專長帶來績效,信息技術人才不能有效處理金融業務而帶來諸多風險問題,以上種種主要歸因于從業人員的整體知識架構未能完全滿足行業發展要求。
國內部分高校順應發展率先開設互聯網金融專業,對打破學科邊界、培養新時代金融人才有著重要的示范作用。2017年教育部批準了6所高校開設互聯網金融專業,2018年第二批批準了19所高校。從國內金融教育實踐來看,創建互聯網金融專業尚在探索階段,人才培養方案,課程教學體系,實訓實踐形式尚不成熟。對于多數高校而言,目前還不具備創建互聯網金融或金融科技相關專業的基礎條件。如何適應時代需求,培養新型金融科技人才,既需要高校在源頭進行人才培養規劃論證,還有賴于企業從行業層面予以助力。校企合作,多方整合,開發建設互聯網金融相關課程成為當前高校試足金融科技探索金融教育轉型的科學嘗試。
互聯網金融教學首先從理論基礎上要整合信息技術基礎和金融基礎知識,其次要在實踐教學環節培養依托金融場景運用的實踐能力。高校依靠校內資源,通過跨院系合作進行基礎理論知識教學,使學生掌握傳統金融基礎,掌握數據可視化、面向對象程序語言python等專業基礎知識。但是如何培養學生基于金融場景運用的實踐運用能力,尚且需要深入開發教學資源、探索新型教學形式。目前市面上出現了一些虛擬仿真軟件,由于尚在開發初期,缺乏場景運用,僅僅滿足產品設計、風險管理的部分環節的實踐能力培養,無法承載高層次應用型人才培養需求,要想達到理想的教學效果,使學生不僅只是掌握金融+信息技術,而是具備基于金融與信息技術知識融合之上的靈活創新的實踐運用能力,還需要通過校企合作實現課堂教學、實訓模擬、企業場景運用的多方整合。
互聯網金融課程的理論研究遠遠滯后于實踐,人才培養要滿足行業需求,需深入研究行業職業素養需求,這需要企業端結合行業發展和當前業務結構開出人才訂單。校企合作不僅僅是教學合作,應深入到課程教學目標的協商制定,教學內容形式的合作保障,最后才能實現校企合作下的人才培養的精準輸出。結合當前的行業人才需求,互聯網金融實訓課程應培養學生借助信息技術實現互聯網金融產品與服務的開發設計、風險管理、新媒體營銷等等專業實踐能力。
互聯網金融實訓課程在具體教學中采取“分層分段”的組織形式。所謂“分段”是指將實訓教學分為:知識梳理——虛擬仿真——企業實踐三個步驟來實施。所謂“分層”是指引入競爭機制,為了鼓勵學生學好專業基礎,企業實踐采取分層推薦制。

圖1 分層分段實訓流程設計
1.第一步知識梳理。互聯網金融的理論基礎是由多門課程來承載的,由于當前課程體系不成熟,知識與知識的融合缺乏梳理。實訓的第一步需通過教師講授來梳理基礎知識,讓學生了解互聯網金融各業態,了解基本的運營模式和技術支持是什么,介紹哪些信息技術手段可以支撐網絡平臺的開發設計、互金產品的開發設計,以及大數據技術如何助力平臺風險控制、反欺詐和金融監管等。
2.第二步虛擬仿真。通過實訓了解典型業態的運作,為了達到學生學習的專業化、全面化、細致化,平臺將學習與體驗流程劃分為課前測試、業務體驗、專題討論、能力拓展和綜合測評五個環節。業務體驗是分角色體驗,讓學生了解每個角色的業務操作流程,能力拓展是指在理論學習與實際操作之外培養學生分析與對比的能力。虛擬仿真(實訓平臺網站體驗)分五個模塊,包含互聯網理財、P2P網貸、眾籌、征信、第三方支付,通過模擬體驗各業務流程來進行實訓。
第一,眾籌模塊。虛擬平臺采用模擬金額的方式對眾籌業務流程進行仿真實訓,學生可扮演投資人、項目團隊成員的身份,參與融資項目的各環節實訓,如:路演環節、項目問答環節、分紅環節、項目的發起融資、項目規劃方式等實訓環節。
第二,互聯網理財模塊。虛擬平臺通過系統性的仿真理財操作,加深學生對互聯網理財產品的深入了解,并將所學知識運用到真實操作中,進一步培養學生的投資能力、投資眼光以及風險控制能力,系統知識涵蓋理財理論知識、財務比率分析、理財規劃以及理財技能四大模塊。
第三,P2P網貸模塊。虛擬平臺將P2P網貸業務的學習與體驗流程劃分為借貸業務、理財業務和借貸審核三大模塊,學生根據實際教學安排,選擇不同的實訓模塊,如:投資者如何注冊,如何篩選產品,融資者如何發布項目,編寫項目計劃書,平臺如何對融資者進行注冊審核,以及貸前、貸中、貸后的風控管理,如何進行網頁設計、產品發布。以期達到掌握P2P網貸業務的必備知識與技能。
第四,第三方支付模塊。虛擬平臺通過仿真互聯網第三方支付機構真實業務流程及平臺運營模式,針對第三方支付平臺的營銷管理、風險控制等實際業務流程操作進行實訓,提高學生對互聯網第三方支付平臺核心理念的了解及平臺工作流程的掌握,內容涵蓋第三方支付與商家、消費者之間的業務關系,第三方支付的營銷、風控等等業務操作流程,目的是熟悉第三方支付不同類型的支付方式。
第五,征信模塊。虛擬平臺從貸款資格審查,信用卡資格審查、任職審查三方面出發,讓學生全面了解征信報告的構成及用途,影響征信的因素,優化征信的途徑,讓學生提高對征信的認識,全面掌握個人征信、企業征信的相關知識。崗位角色扮演有:錄入崗,針對客戶征信信息進行系統錄入;審核崗,根據錄入的信息,學生對之進行審核、評價;增信崗,針對客戶征信審核不通過、征信扣分等情況進行優化增信處理。
通過第二步五個模塊的虛擬仿真,提高學生對互聯網金融行業產品運營的能力,掌握互聯網金融基礎理論知識與項目融資、產品營銷、客戶理財等業務操作處理技能,將學生打造成能從事互聯網金融信審專員崗、客戶理財顧問崗、互聯網金融產品開發崗等可持續發展能力的高端技能型應用人才。
3.第三步企業實踐,采取分層推薦制。互聯網金融的前期專業基礎課相對傳統金融專業更難更多,為了引入競爭機制,鼓勵學生學好專業基礎,企業實踐采取分層推薦制。緊密聯系合作企業的業務類型和需求,前期專業基礎較差的學生進入數據公司實習,讓學生參與數據挖掘、清洗。前期專業基礎好的學生將聯合上海財金通教育培訓公司,開辦大數據建模,大數據風控,大數據征信,大數據反欺詐等相關專題講座培訓,并推薦到相關合作企業頂崗實習,依托具體場景培養學生大數據處理與運用能力,掌握大數據風控和互聯網金融產品設計的后臺運作。
在分段教學中,第一步的知識梳理,教師可以通過筆試形式檢驗學生的學習情況。第二步模擬實訓過程中教師可以借助平臺軟件跟蹤了解學生的考勤、決策、操作等實訓情況,最后通過網絡虛擬操作記錄,結合學生的虛擬資金營運情況系統生成一個綜合評分。第三步企業實踐可以結合學生的崗位實踐,由企業方對學生進行綜合評價,形成企業實踐評價。通過分步實踐教學,分步考評,形成學生的綜合實訓成績,最后對學生綜合成績進行分析形成下一輪教學改革的依據。課程結束后還將組織學生參加互聯網金融產品設計大賽,觀摩學生比賽表現,再次檢驗教學組織成效,并反饋到后期教學改革中,形成課賽一體的長效考評反饋機制。
校企合作開發實訓課程不能停留在一廂情愿,高校不能只是一味的需求于企業,校企合作要建立切實可行的運行機制,讓企業方愿意參與,參與受益。如何吸引企業參與,通過合作開發課程反哺企業,這是后續研究的重點,將另做探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