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亞慧 徐偉
摘要:中等職業學校的教育目標和任務必須聚焦于學生職業能力和綜合素質的培養。因此,在語文學科教學中應構建新型師生關系,挖掘教材資源,運用分層評價方式,創設有趣教學情境,滲透和加強學生的心理健康教育。
關鍵詞:語文學科;課堂教學;心理健康教育
中圖分類號:G712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3-9094-(2019)02C/03C-0080-02
中職教育目標和任務是聚焦于學生職業能力和綜合素質的培養,使學生成為勞動者大軍中基本和中堅的力量。因此,在學科教學中尤其是在語文學科中加強對中職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培養良好的心理品質顯得尤其重要。
一、構建新型的師生關系,創造輕松愉快的心理氛圍
在教學過程中,只有讓學生處在一種無拘無束、自由寬松的空間,他們才會盡情地參與和自由地表達;只有讓學生處在和諧民主、包容平等的氛圍,他們才能形成一種獨立的、主動的探索心態。
針對中職生這樣一個群體,筆者努力營造和諧溫馨、輕松愉快的教學氛圍,尊重他們的個性、情感、愛好、興趣,尊重他們為語文學習付出的勞動,并致力于教學更好地符合他們的意愿和能力,讓教學過程成為師生共同參與的過程,成為師生合作而又相互作用的過程。教學《故鄉的榕樹》,筆者以一組吟詠故鄉的詩篇開場,師生競猜,把學生引入濃濃的鄉情之中,營造出溫馨甜蜜的情境;教學《荷塘月色》,以同學們耳熟能詳的歌曲《荷塘月色》導入,師生同唱,配以清新自然的畫面,營造出清幽淡雅、安謐柔和的情景。學生置身其中,個性不受限制,思維力得到最優發展,探求能力得到提高,從而促進了人性的健全、人格的完善,使之全面健康發展。
二、挖據潛在的教材資源,開展健康向上的心理教育
提高學生的心理素質是復雜的長期的過程,教師只有使其與自己的教學相結合,挖掘教材潛在的心理教育資源,才能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語文是工具性和人文性相統一的學科,語文課本中蘊藏著大量豐富的心理健康教育資源。作為語文教師,有責任有義務運用教材資源對學生進行健康的心理教育。
針對中職生高消費、盲目攀比的現象,在教學《項鏈》時,筆者設置了這樣一個問題:如何看待馬蒂爾德的昨天和今天?有的說,瑪蒂爾德為滿足自己的虛榮心付出十年艱辛一點都不值得;有的說,我們現實社會中人人都有虛榮心,馬蒂爾德的行為可以理解;也有人說,馬蒂爾德值得敬佩,她為了還債,毅然挑起生活的重擔,飽受痛苦的折磨,這不是一般人能夠承受的,她雖然為虛榮心付出了代價,但她的毅力值得我們學習。在學生們廣泛交流后,筆者也透露了自己的理解:做人要實實在在,不要過分貪慕虛榮,不然害己也害人。而作者的用意,并不是批判瑪蒂爾德,而是揭露當時法國社會資產階級追求虛榮的丑陋現象。
針對中職生自卑、經不住挫折的心理,教學普希金《假如生活欺騙了你》一文,筆者重點引導學生反復誦讀“假如生活欺騙了你,不要悲傷,不要心急!憂郁的日子里需要鎮靜;相信吧,快樂的日子將會來臨。”在品味文章主旨中,勸告學生:人生不可能一帆風順,遭遇挫折在所難免,即使身處逆境,也不要悲哀,要學會等待,學會鎮靜,要有積極向上的人生態度,堅信美好的一切定會到來。
三、采取分層的評價方式,促進自尊自信的心理形成
皮格馬立翁效應說明:自信是成功的階梯,培養學生的自信心是愉快教育的最終落腳點。多年的教學實踐發現,采取分層評價的方式,可以保護學生的自尊,喚起學生的自信,激發學生的求知欲,激勵學生不斷前進。筆者根據基礎、能力、成績的不同,將學生大致分成三個層次:一是基礎扎實,接受能力強,學習方法正確,成績優秀的學生;二是基礎一般,接受能力中,學習較自覺,成績中等的學生;三是基礎較差,接受能力弱,學習積極性不高,成績欠佳的學生。在教學中,我將一篇課文的講解內容也劃定不同的等級,生字詞的注音解釋、文本的誦讀為初級,文段內容的歸納、關鍵語句的理解為中級,文章寫作主旨和寫作技巧的理解為高級。不同層次的學生回答不同等級的問題。經過一段時間的探索,現在語文課堂上再也不是“死水一潭”,學生們已經開始“動”起來了。在活動環節積極參與,在分享環節樂于分享。實踐證明,只有真正從學生的實際出發,把握學情,激發他們的欲望,為他們提供一個展示自我的平臺,學生就能學得有勁,學得有味,學得自信。
四、創設有趣的活動情境,獲得真情實感的心理體驗
心理健康教育是一種情緒調節、情感體驗,是心靈的溝通、理念的認同,決不是干巴巴的說教所能奏效的。在語文教學中,筆者從中職生個性特點、智力結構、認知水平、社會交往等方面組織開展一系列語文綜合實踐活動。開展“青春詩會”主題活動。讓學生以小組為單位,討論、制訂“青春詩會”的方案,選擇詩會朗誦作品,確定朗誦者以及朗誦的背景音樂等。這樣的活動,不僅培養了學生的組織、協調、溝通的能力,而且讓學生進一步認識了青春、青年,認識到青年的責任,培養了積極的人生態度。開展“模擬求職應聘洽談會”。活動前,讓學生走進企業,收集和了解本地區主要產業、重點行業、職業發展信息,收集和了解求職心理準備、面試禮儀、應答技巧、個人簡歷撰寫等;活動中,設置模擬情景,學生自愿組合工作小組(招聘組、求職應聘組)開展模擬應聘活動。通過活動,學生增強了敬業樂業的職業意識,樹立了正確的擇業就業觀。
總之,要使學生的心理得以健康發展,我們每一個教育工作者就要從思想上高度重視,遵循學生心理發展的規律,在實踐中靈活運用教材,探索學生的心理發展規律,總結心理教育的經驗,才能取得良好的成效。
責任編輯:章躍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