顧春梅
摘要:高質量發展是一種相對應的概念,是在原有發展基礎之上的更優、更好、更新、更協調的一種狀態。黨的十九大報告明確提出我國經濟由高速增長階段轉向高質量發展階段,在轉變過程中,我們要克服高質量發展的難題,實現我國經濟高質量發展的目標。
關鍵詞:高質量發展 難題 路徑
中圖分類號:F12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9-5349(2019)06-0065-02
一、我國經濟高質量發展的背景
(1)高速到中速的增長變化。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經濟快速增長,2003年至2011年GDP增長屬于高速增長,增長數值超過2位數,2007年增長值最高,達到11.9%;2012年以來回落到一位數增長,屬于中速增長,在6.5%~7.7%區間增長。經濟由高速增長向中速增長轉變。在轉變過程中,為了保持經濟發展的活力,就不能僅僅是速度變化,矛盾、結構、動力、政策等也在相應發生變化,進入新的狀態,這種新的狀態就是高質量發展。
(2)社會主要矛盾發生變化。改革開放40年,我國需求側和供給側發生巨大變化,社會主要矛盾由過去的人民日益增長的物質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會生產之間的矛盾轉化成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發展之間的矛盾。當前所要解決的主要問題就不再是發展速度的問題,而是發展質量、效益問題。
(3)傳統增長方式發生變化。傳統的拉動經濟增長的“三駕馬車”是:投資、消費、出口。首先,投資帶動GDP增長的動力減弱。過去,我們依靠高投資(特別是在房地產投資、基礎設施投資等方面)帶動經濟高速增長,但最近一段時期,房地產投資、基礎設施投資面臨發展的拐點,2018年固定資產投資增速出現了明顯的下滑,像過去投資拉動經濟快速增長的作用越來越弱。其次,消費貢獻率上升。截止到2018年9月,我國消費對GDP的貢獻達到78%,消費帶動經濟增長的作用越來越明顯,但伴隨的是消費水平的多層次化、多水平化。第三,貿易順差額縮減,2018年6月,貿易順差額為9013.2億元,而2010年6月,則為2.4萬億,出口縮減,拉動經濟增長的作用減弱。由此,可看出過去的三駕馬車在當前狀況下,效果不明顯。以后,拉動經濟增長的動力絕不是這“三駕馬車”,而是創新驅動、科技進步等因素。
二、實現我國經濟高質量發展的難題及挑戰
(1)重大風險化解難。我們防范重大風險的重點是防范金融風險。十九大報告明確提出“健全金融監管體系,守住不發生系統性金融風險的底線”。防范金融風險不僅要從金融體系本身入手,還要從相關部門包括國有企業、地方政府、非公有制企業等入手。由此,防范金融風險必須時時關注實體經濟,關注社會主體的發展,關注其杠桿率,尤其是企業部門的杠桿率、地方政府的債務及房地產市場。
(2)精準脫貧難。實現高質量發展,扶貧脫貧也應該注重高質量發展,從注重減貧速度向更加注重脫貧質量轉變。我國貧困有多種因素,在建檔立卡貧困人口中,有42%的人口因病致貧,9%的人口因學致貧,6%因殘致貧,6.8%缺勞動力,22.3%缺技術,34%缺資金,實現高質量的扶貧脫貧就要因地制宜,因人而異。
(3)污染防治難。實現高質量發展,必須打好污染防治攻堅戰。首先,人們對環境有了較大的需求。實現高質量發展,必須以人民為中心,著力滿足人民群眾多樣化的新需求。隨著生活水平的提升,人民的需求發生變化,不再是低層次的需求,而是向高層次的需求轉變。人們對生態環境有了更高的需求。其次,經濟發展不能以犧牲環境為代價,同時污染防治工作的展開,也不能降低產出水平、放慢發展步伐、抑制經濟擴張、降低老百姓的收入。經濟要發展,污染防治工作也要開展,且污染防治是經濟發展的前置條件。再次,污染防治工作涉及面廣,涉及產業結構、能源結構調整,使落后產能被淘汰,節約有限的資源,提升產品質量。
此外,實現高質量發展,還必須解決經濟發展過程中普遍存在的問題,如經濟發展方式落后,經濟結構不合理,增長動力不足等問題。
三、實現我國經濟高質量發展的路徑
(1)實現高質量發展,樹立新發展理念。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的“五大發展理念”是我國經濟發展的中期目標,是破解經濟發展中的難題的理論基礎。實現高質量發展,也要樹立這“五大發展理念”。在“五大發展理念”下實現質量第一,完成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堅持質量變革、效率變革、動力變革的發展思路。
(2)深化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優化資源配置方式。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提出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八字方針:鞏固、增強、提升、暢通。方針中“鞏固”就是鞏固“三去一降一補”成果,優化存量資源配置,擴大優質增量供給,實現供需動態平衡。企業家是經濟活動的重要主體,必須發揮其主觀能動性,鼓勵其創新創業,方針中“增強”就是增強微觀主體活力。必須建立公平開放透明的市場規則,優化營商環境,發展更多優質企業;必須加快國有企業深化改革,鼓勵非公有制經濟發展,堅持“兩個毫不動搖”。方針中“提升”是提升產業鏈水平。必須提升產業競爭力水平,利用技術創新,形成規模效應。加快企業轉型升級,培育和發展新的產業集群,使企業在市場資源配置下加快發展。方針中“暢通”就是暢通國民經濟循環。形成現代市場體系,必須做到統一開放、競爭有序,提高金融體系服務實體經濟的能力。
(3)處理好各種關系,推進創新驅動發展。實現高質量發展,必須以科技創新為推動力,必須處理好各種關系。正確處理政府與市場的關系,深化改革,去除妨礙統一市場的因素,發揮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的決定性作用。正確認識國有企業和非公有制企業的關系。堅持“兩個毫不動搖”,加快國有企業改革,推動國有資本做強做優做大,實現國有資產保值增值。發展混合所有制經濟,混合所有制改革是新時代深化國有企業改革的主要方向。要求我們擴大市場開放水平,拓展融資渠道,有效引導和鼓勵社會資本融資、參股、入股。要求我們統一市場,實現公平競爭,打破壟斷,優化營商環境,激發國內市場活力、振興實體經濟。要求我們實施市場準入負面清單制度,清理廢除妨礙統一市場和公平競爭的種種規定和做法。
(4)推動形成全面開放新格局,共創開放協調發展。以“一帶一路”建設為重點,加快形成雙向互濟的開放格局。首先,以基礎設施互聯互通為依托,打通“一帶一路”在海陸空中的人流、信息流、貿易流、物流通道。其次,引進來。加快對外產能合作和服務貿易,引進優質企業,提升管理水平。再次,走出去。創新對外投資方式,引導和規范對外投資,為企業提供對外投資的平臺,暢通其渠道。
(5)重點防控金融風險,促進平穩安全發展。當前我國風險防范的重點是金融風險的防控。我們金融風險主要存在于金融發展和金融服務實體經濟之間、金融和房地產業之間、金融體系內部之間的風險關系。我們要防控這三者之間的風險,一要堅持金融發展的根本,服務實體經濟,暢通貨幣政策 “中性”的轉向。二要加強風險監測與評估,我們主要監測企業的債務情況、銀行資產質量和流動性變化情況,評估其風險,加大對風險的防范。三是健立健全制度,加強管理。統一資產管理業務的標準規章制度,強化對社會主體等相關部門的監管,有效加以風險的防失之東隅。針對各種各樣的風險,我們也要采取底線思維的方針,合理控制風險,在風險沒有達到底線的時候,致力于發展,提高效率。
此外,實現高質量發展,有效開展精準脫貧、污染防治工作,優化產業結構,調整經濟結構,加快科技創新,轉變營商環境等。
參考文獻:
[1]2018年中央經濟工作會議報告.
[2]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三十講.
[3]鄭杰州.我國經濟怎樣實現“高質量發展”[J].祖國,2018(1).
[4]張健,劉小艷.防范金融風險背景下“影子銀行”如何健康發展[J].領導之友,2017(12).
責任編輯:孫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