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本文從基于數字化課堂的高中數學微課的教學應用策略和效果評估的視角出發,以數字化課堂教學為切入點和突破口,使微課為優化課堂教學服務,從而提高課堂教學效率,提高教學質量,為學生的可持續發展和終身學習創造條件,同時促進教師專業化發展.
關鍵詞:數字化;微課;高中數學
一、 課題提出的背景
隨著時代的發展,數字化課堂也越來越普及,很多一線的教師都進行著數字化的教學。而微課隨著時代的潮流應運而生,微課是指按照最新頒布的國家課程標準及教學實踐要求,以幫助學生解決學習中的問題或梳理學習方法為目的,以短小(5分鐘左右)的視頻為主要媒體形式的數字教學資源。關注的是學生對知識習得和問題解決的過程,是為學生自主學習和問題自我解決提供必要的幫助。
2017年11月,我校承擔了“甘肅省隴原名師工作室高中數學主題研修活動”,我非常榮幸的承擔了一節示范課《導數的應用》,在課堂中充分利用微課和學生一起回憶了導數的概念和性質,不僅節省了課堂時間,還讓學生梳理了導數知識,課后反響很好,也帶給我很多思考。數字化課堂也是越來越普及,我們為什么不把“數字化課堂”和“微課”聯系在一起呢?說不定還能碰撞出不一樣的火花呢。
二、
課題核心概念的界定、課題意義以及課題研究價值
本課題核心概念中關鍵詞是:數字化、微課、高中數學。數字化教學是指教師和學習者在數字化的教學環境中,運用數字化的教學資源,以數字化教學模式的教學活動。簡單的說,數字化教學就是利用多媒體教室、電腦等現代化多媒體載體進行的教學。
以“微課”為檢索詞,經檢索共查到文獻876篇,有36%的文章寫了有關微課的概念以及內涵,有24%的文章寫了學科應用。說明我國對微課的研究大部分停留在微課概念本身,只是研究理論方面,對數字化課堂背景下的應用及其效果評價還是很少。所以對微課的應用方面的研究,尤其是數字化課堂背景下的研究,空間還很大,我們還肩負著重大使命。
三、
課題的研究目標、研究內容、研究假設和擬創新點
本課題以數字化課堂教學為切入點和突破口,使微課為優化課堂教學服務,從而提高課堂教學效率,提高教學質量,為學生的可持續發展和終身學習創造條件,同時促進教師專業化發展。
研究內容有:(1)基于數字化課堂的微課制作的基本方法及備課方式的探索和研究;(2)基于數字化課堂的微課在課堂教學各個環節呈現的基本特點;(3)基于數字化課堂的微課優化課堂教學環節提高課堂效率的主要方法;(4)基于數字化課堂如何設計出一系列可供學生自主學習的微課堂,為學生課后的自主學習提供實用的平臺。
隨著當前社會互聯網時代的蓬勃發展以及現代社會對教育的全新要求,數字化課堂已經越來越普及,那如果我們把高中學生對高中數學重點模塊必修+選修(函數、解析幾何、立體幾何、數列、排列組合等)知識的學習情況及自主學習的能力都做研究與假設,再利用現代手段制作出高質量的微課,讓學生在學習的過程中想學就能找到相應的微課,又不耽誤太多的時間,又解決了問題,何樂而不為?在數字化時代,讓微課活躍在課堂外,也讓微課活躍在課堂中,讓學生樂學,會學!這就是本課題研究假設之所在。
《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綱要解讀》指出:“有效教學是為了提高教師的工作效益、強化過程評價和目標管理的一種現代教學理念。”那么在現代的數字化課堂引入微課,不就是為了提高效率嗎?不就是真正的朝著有效教學努力嗎?所以本課題擬通過“數字化課堂微課的應用”的設計實施以及應用與效果評價,力爭讓老師的教學成為有效教學,學生的學習成為有效學習。從而整理出一套高中數學微課集,可以包含“情景引入微課”“導學微課”“重難點微課”“答疑型微課”“習題微課”等。這也就是本課題的創新點。
四、
課題的研究思路、研究方法、技術路線和實施步驟
基于對數字化課堂和高中數學微課的相關性思考,本課題的研究思路是:先從“文獻研究”開始,通過查閱與微課相關的文獻資料,探討相關理論。其次從“調查研究”入手,通過問卷調查方式獲取研究前后的詳細資料。緊接著制定出相應的應用實踐的規劃和方案。進入到“具體實施”過程,“微課”如何走進數字化課堂?沒有使用微課和使用了微課的高中數學課堂教學效果評價等等。這其中“方法構建”要貫穿始終,形成經驗是非常必要的。最后“推廣應用”,在實踐應用中提升理論,形成理論性成果,在一定范圍內推廣應用,這是最終的目標。
研究方法:(1)文獻法:參考有關微課,探索嘗試制作微課,針對自己的實踐進行反思,再進行實踐和研究,得出具有推廣價值的一般規律和方法。(2)行動研究法:圍繞微課和學科教學的有效結合的途徑和方法,規劃研究方向,以數字化課堂教學為抓手,在教學實踐中進行觀察、研究、反思、總結,得出切實可行的規律和方法,為進一步提升教學質量服務。(3)問卷調查法:及時了解掌握學生對哪些知識點通過微課更容易接受,知道什么樣的微課展示形式更受學生歡迎,積極改進微課的制作和展示形式,最終對效果進行合理評估。
本課題研究的技術路線是:以高中數學必修+選修知識為自變量,以“點對點型微課”為因變量,實際教學需求為控制變量。同時課題組要善于從微課的實踐中獲得經驗與教訓,反過來形成更加成熟的教學策略,不僅關注實際過程的體驗,更重要的是完成相應的理論生成。
參考文獻:
[1]2013年普通高等學校招生全國統一考試大綱(理科課程標準實驗版)[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普通高中課程方案(實驗)[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3]趙樂,馬玉慧.微課研究綜述——基于CNKI(2011-2015)的文獻分析[J].中小學電教,2015(10):3-6.
作者簡介:
盧會玉,高級教師,甘肅省嘉峪關市,甘肅省嘉峪關市第一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