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穎
摘要:“一帶一路”背景下的文化認同具有非常重要的戰略意義。在“一帶一路”戰略的引領下,沿線各國在各個領域都開始了深度融合,尤其在文化方面的交流與合作,起到了基礎性和指導性作用。通過弘揚絲路精神、大力傳播推廣中國文化、積極學習借鑒其他優秀文化可以推進文化認同的實現。
關鍵詞:“一帶一路”? ?文化認同? ?實現路徑
2013 年,習近平主席在出訪中亞和東南亞國家期間,提出了 “一帶一路”戰略,這受到了“一帶一路”沿線各個國家的積極響應。在“一帶一路”戰略的引領下,沿線各國在很多領域中都開始了深度融合,尤其在文化方面的交流與合作,起到了基礎性和指導性作用。習總書記提出的 “一帶一路”戰略受到了國內外的廣泛關注與支持,不僅是因為這為沿線各國提供了一個巨大的發展平臺,更重要的是為各國提供了一個能夠體現豐富的中華文化內涵及價值,彰顯古絲綢之路思想的發展路徑,這對推動“文化走出去”戰略的發展,加強各國之間的文化融合,提升中華傳統文化的國際影響力以及促進文化認同的實現都具有非常重要的現實意義。文化認同既包括人們對自己所屬群體文化的認同,也包括對外來文化的認同。推動“文化走出去”戰略,讓世界各國,尤其是“一帶一路”沿線各國了解我們的優秀文化,通過文化交流融合在思想意識上能夠認同我們的文化,這樣才能消除不同文化帶來的隔閡與沖突,才能真正實現各國之間的互惠互利。
文化認同是群體成員在特定環境下的動態社會認同經驗、指定和談判(Yea-Wen Chen&Hengjun Lin) 。崔新建(2004)認為文化認同是個體對于文化傾向的共識和認知,并且能產生深層的心理積淀,在此過程中人們使用相同的文化符號、遵循一致的的文化理念、繼承共有的思維模式和行為規范。黃肖靜(2008)則認為,“文化認同”是人們對自己在社會中的價值定位,是個體、組織、民族、國家等,通過交流融合而在意識形態中上對某種價值的認同和共享。因此文化認同既包括人們對自己所屬群體文化的認同,也包括對外來文化的認同。如果本國人民對自身文化有強烈的認同感,這就使國家能具有屹立于世界之林的偉大精神力量,并能在激烈的國際競爭中立于不敗之地。
習近平總書記在2014年兩會期間提出:“一個國家綜合實力最核心的、最高層的,還是文化軟實力,這事關精氣神的凝聚,我們要堅持道路自信、理論自信、制度自信,最根本的還有一個文化自信。” “一帶一路”戰略中是以優秀的中華文化為依據,通過文化這座橋梁把中國和世界各國、把傳統文化與當代文明、把歷史和未來緊密的聯系在一起。“一帶一路”戰略是由中國發起,涉及絲綢之路沿途的多個國家,國與國之間在文化傳統、語言文字、思想觀念、宗教信仰、價值理念方面都有很大的不同,也就是說在合作交流中會出現多種文化的碰撞與融合。中國作為倡導國,要實現 “一帶一路”的宏偉戰略方針,就必須使得沿線國家做到對中華文化的認同。而做到文化認同的首要條件就是要堅持古絲綢之路的思想精髓,堅定文化自信,通過各種形式的文化交流來促進不同文化的融合與發展,這樣才能充分展示中華文化的博大精深與魅力,才能消除不同文化帶來的隔閡與沖突,才能真正實現各國之間的互惠互利。因此,堅定文化自信以及實現文化認同以及推動“一帶一路”戰略方針的首要條件。
(一)弘揚傳統的絲路精神,促進文化認同的實現
“一帶一路”又被稱為“新絲綢之路”,它秉承了古絲綢之路的寶貴精神財富,將沿線不同國家的不同文明、不同宗教、不同文化思想連在一起,創造出共同的繁榮輝煌。習近平指出:“千百年來,絲綢之路承載的和平合作、開放包容、互學互鑒、互利共贏精神薪火相傳。”絲綢之路通過商貿交易打通了東西方之間互相了解、認知的橋梁,它給我們樹立起了一個兼容并包的文化符號,彰顯了中國人民敢于探索、勇往直前的精神。千百年間,中國古絲綢之路發揮了連貫東西方經濟、文化的橋梁作用,讓東西方不僅在商貿經濟方面互通有無,互惠互利,而且在文化交流方面進行了深度的融合,讓國與國之間互相學習,取長補短,把西方先進的文明引入我國,并把東方優秀的傳統文化傳播出去。現如今,新絲綢之路沿線國家眾多,彼此合作的交流的范圍廣泛,而國與國之間在文化傳統、語言文字、思想觀念、宗教信仰、價值理念方面都有很大的不同。因此,必須要充分發揮絲綢之路開放包容、互學互鑒、互利共贏的精神和橋梁作用,來促進沿線國家在各個領域中的合作交流以及實現文化認同,從而推動“一帶一路”戰略的發展。
(二)堅持文化“走出去”戰略,提升中華文化的影響力
堅持文化“走出去”戰略,大力發揮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凝心聚力的作用,積極與各國進行文化交流與合作,推動傳播我國優秀的傳統文化,這不僅提高了中國文化的國際影響力,展示了文化自信的力量,而且增強了中華傳統文化的魅力,推動了文化認同的實現。習近平在黨的十九大報告中強調:“推進國際傳播能力建設,講好中國故事,展現真實、立體、全面的中國,提高國家文化軟實力。”要讓沿線國家主動地參與到“帶一路”戰略發展中來,接受并認同這一共同發展互利共贏的方案,中國就必須堅持文化“走出去”戰略,將中華優秀的文化傳播出去,并推進國際傳播能力,讓中國故事遍及四方,向世界各國展現我們的優秀傳統文化,進而提高國家文化軟實力,讓“一帶一路”沿線國家更好的了解我們,認可我們,從而促進文化認同的實現。
(三)兼容并包,博采眾長
中華傳統文化從古至今都具有開放、包容的特點,能夠借鑒其他國家文化中的優點,兼容并包、博采眾長。中華優秀的傳統文化中的謙虛包容的特性,讓我們能夠在文化交流過程中看到別人的長處,并能學習并接納其他國家的優秀文化,在學習的過程中還能去其糟粕,采其精華。政府能夠通過一系列的文化普及活動,加深國人對中國傳統文化的了解,從而提高國人的文化自信。建立文化自信是實現文化認同的首要條件,而文化認同要求首先對自己的文化實現認同,其次對別國的文化實現借鑒與包容。通過一些文化產業的合作,比如出版業、旅游業之間的合作發展,讓優秀的中國文化傳播出去,走出國門,同樣也可以讓國人深入了解其他國家的優秀文化。同時,還可以通過孔子學院和交換留學生等方式,學習不同的文化,進而解決文化之間的沖突。“一帶一路”沿線國家都有獨特的文化與思想體系,我們不僅要把自己優秀的傳統文化傳播出去,讓其他文化能夠認同我們并學習我們的優秀文化,而且要以文化為載體,拓展其他領域中的交流合作,進而尋求在各個領域間進行雙向學習、互動、借鑒的方法和政策,最終實現沿線各個國家間的深度交融與合作,建立起互惠互利的新型全球發展伙伴關系,打造經濟長期穩定發展的基礎。
習總書記提出的 “一帶一路”戰略不僅為沿線各國提供了一個巨大的政治、經濟、文化等各個領域的發展平臺,而且為各國提供了一個能夠體現豐富的中華文化內涵及價值,彰顯古絲綢之路兼容并包、博采眾長的發展路徑。這對推動“文化走出去”戰略的發展,加強各國之間的文化融合,提升中華傳統文化的國際影響力以及促進文化認同的實現都具有非常重要的現實意義。“一帶一路”背景下的文化認同具有非常重要的戰略意義,通過弘揚絲路精神、大力傳播推廣中國文化、積極學習借鑒其他優秀文化可以推進文化認同的實現,而文化認同的實現,能夠推動、促進“一帶一路”戰略的實施,能夠為建立一個政治互信、經濟融合、文化包容的利益共同體、命運共同體和責任共同體添磚加瓦。
參考文獻:
[1]習近平向首屆絲綢之路國際文化博覽會致賀信[N].人民日報,2016-09-21(1).
[2]習近平.在全國文藝工作座談會上的講話[N].人民日報,2014-10-15(2).
[3]趙立慶.“一帶一路”戰略下文化交流的實現路徑研究[J].學術論壇,2016,(05):144-148.
[4]張純,王云霞.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認同的路徑[J].西北工業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4,(12):38-40.
[5]黃肖靜.全球化背景下我國青年的文化認同研究[D].北京:中國青年政治學院,2008.
[6]崔新建.文化認同及其根源[J].北京師范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4,(04):102-1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