顧澤慧
摘 要:文章探討利用雨課堂在“EDA技術應用”課程中實施混合式教學的緣起和優勢,并利用雨課堂對該課程從教學資源、教學進程、教學評價體系3個方面進行混合教學探索。
關鍵詞:雨課堂;混合式教學;智能手機
1 問題的提出
“EDA技術應用”是通過軟件編程來設計硬件電路的一門應用性、實踐性很強的課程。學生在課程學習過程中既要學習硬件描述語言的理論知識以及編程的相關算法,同時還要具備一定的數字硬件電路基礎,整個設計過程也是先軟件設計,再硬件電路測試,軟硬結合,這就要求學生不僅要有較強的理論知識基礎,還要具備一定的項目分析能力和硬件電路測試能力。以往的課程教學往往側重硬件描述語言的一些語句、語法的掌握,而讓學生動手實踐的機會較少,最終教學只是落在了紙上談兵,而忽視了這門學科的應用性和實踐性。目前該課程的教學問題主要表現在以下幾方面[1]。
(1)該門課程的教學目標是要培養學生項目化分析能力以及在分析基礎上把項目需求轉化為數字電路描述的能力,這就需要學生有大量的動手實踐機會,但是這些能力首先又要建立在對硬件電路描述語言以及相關數字電路基礎知識掌握的基礎上,所以對于只有56個學時的課堂,僅僅滿足語言語法的講授,如何在有限學時里給學生提供更多的動手實踐機會是我們思考的出發點。
(2)傳統的教學方式是老師在課堂上講,講完了學生照著老師的做,學生照著老師做出來了就意味著教和學的結束。教師占主導地位,導致教師負擔重,學生被動學,缺乏學習的自主性,也就少了創新性和拓展性。
(3)作為高職的學生已經是完全的人手一部甚至兩部手機,很多學生迷失在手機的各種娛樂社交軟件中不能自拔,甚至已經發展到對手機深深的心理依賴,一時不見,沒有一機在手便沒著沒落,失魂落魄。當前該課程的課堂教學采取手機上交,但是很多學生拒不上交,即使上交,有些學生用舊手機或者模型上交或者說沒帶手機,等等諸如此類,這些都給任課教師帶來極大困擾。
2 混合式教學模式理念的引入和分析
混合式教學并不是一種全新教學方法和理論,廣義講,混合式教學是指綜合運用不同的學習理論、不同的技術手段以及不同的應用方式來實施教學的一種策略。混合式教學強調的是在恰當的時間應用合適的技術達到最好的教學目標,提高學習者的學習滿意度,構建出一種既能夠發揮課堂教學中教師的主導作用,又能體現學生通過自我學習進行知識構建的全新學習方式。
3 選擇雨課堂實施混合教學的原因
鑒于課程教學課時不足,傳統課堂教學教師主導有余,學生自主學習不足的現狀,以及高職學生課堂手機使用不能自控,老師不能把控的現狀,教師逐漸引入混合式教學模式,如建立手機微信群,QQ群發布相關的教學資源,還有筆者學校引進的泛雅超星學習平臺,但是這些平臺就該課程的教學過程中還是存在一定的缺陷,無法高效地將課堂教學與線上學習融合。
雨課堂是由學堂在線與清華大學在線教育辦公室共同研發的智慧教學工具。教師可以選擇搭配各種功能,使課前—課上—課后有機聯系。與其他網絡教學相比,雨課堂的優勢在于能夠進行實時信息推送和師生互動,拉近了師生距離,并能夠對完整教學過程進行實時監測和評估[2]。
(1)雨課堂功能全面。教師通過微信創建虛擬課堂,可以在課前、課上和課后每一環節開展互動學習;支持課前異步學習和課上教師的同步教學;教學過程全紀錄便于教師進行教學效果的統計和分析。
(2)雨課堂使用便捷,教師和學生無需多學直接上手。
(3)雨課堂趣味性強,上課氣氛活躍,隨機點名,答對問題的紅包等有效激發了學生學習興趣,實時測驗既比速度又比準確性提高課堂效率。
(4)雨課堂是零成本教學工具,無需另外付費。
4 基于雨課堂“EDA技術應用”課程混合教學分析
解決課程中現有教學存在的問題,混合教學模式是策略,教學實施過程中如何有效利用雨課堂這個工具平臺來達到有效的混合教學,需要從教學資源、教學進程、教學評價體系3個方面著手分析本門課程特征[3-5]。
4.1 混合教學資源設計
研究“EDA技術應用”課程的課程性質、課程目標并對課程內容進行分析,梳理知識點,結合移動學習和傳統學習的特點打破章節界限,將邏輯相關的知識點進行有效學習資源的整合;對多媒體教室的傳統課堂教學環境和基于4G移動手機的移動學習環境進行分析,分析以教師講授為主的知識點和以學生自主學習為主體的知識點,并根據以學生為主的知識點的難易程度和數量設置課前、課上學時。
4.2 混合教學進程設計
(1)教學目標設計。
與布魯姆認知目標體系的識記、理解、應用、分析、評價、創造相對應,將“EDA技術應用”課程分解如表1所示。
(2)針對學生作為合作者和探究者的角色,設計基于微信+PPT的“雨課堂”移動學習工具的學習活動設計(見圖1)。
4.3 混合教學評價體系的構建
通過分析學生學習過程數據,如出勤情況,上課活躍度、作業提交情況、作業質量等構建包括學生學習參與度與最終期末成績相混合作為最終學習成績的混合式、多元化評價體系。
5 結語
把雨課堂引入“EDA技術應用”課程教學中,可以打破傳統的知識體系,實現以“做”為主線的教學實施。課前利用雨課堂推送教學PPT和理論知識的教學視頻,讓學生知道課上要做什么,以及提前學習并掌握項目設計過程中所涉及的理論知識,從而為課上的做學爭取更多的實踐時間。課上利用在線點名、實時測試、發紅包等手段有效刺激和調動學生的課堂參與度并疏解學生依賴手機的心里渴求[6]。課后學生完成雨課堂的在線作業,撰寫項目總結報告,梳理整個項目的設計方法,強化項目全盤化設計概念,從而提升學生的職業技能。通過初步實踐,從學生的職業技能和學生認可度兩個方面與傳統教學進行對比顯示,基于雨課堂的混合式教學模式有助于“EDA技術應用”課程的教學效果提高。
[參考文獻]
[1]李曉英,王曉蘭,曾賢強.雨課堂對《模擬電子技術》混合式教學的啟示[J].中國教育信息化,2017(12):82-84.
[2]曾曉晶,樊斌.“雨課堂”在《C語言程序設計》課程中的應用研究[J].現代計算機,2017(1):14-17.
[3]肖琳.“雨課堂”模式下《高級財務會計》課程教學實踐[J].高教學刊,2018(21):118-121.
[4]王愛玲.試論有效課堂評價體系的構建[J].教育理論與實踐,2014(34):52-55.
[5]王帥國.雨課堂:移動互聯網與大數據背景下的智慧教學工具[J].現代教育技術,2017(5):26-32.
[6]秦桂英,馬海峰.基于MOOC的高職混合教學模式研究[J].職教通訊,2016(3):54-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