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迪 白雪
[摘 要]目前,我國大部分實體書店均以店內銷售為主,在網絡書店、有聲圖書、電子書的沖擊下,陷入營銷困境。與此同時,誠品書店、方所書店、樊登書店等新興實體書店通過增加附加價值、使用體驗營銷、線上線下融合式的營銷等方式,逐步形成了獨特的品牌價值,這些做法對于新媒體時代傳統書店如何突破營銷困境具有借鑒意義。
[關鍵詞]實體書店;新媒體;文化產業;體驗營銷
doi:10.3969/j.issn.1673 - 0194.2019.10.060
[中圖分類號]G239.2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3-0194(2019)10-0-02
1 實體書店的營銷困境
我國大部分實體書店經營模式單一,經營渠道主要為店內銷售,經營產品主要包括圖片、特色書籍、報紙、期刊等。面對網絡書店以及電子圖書的市場沖擊,一些實體書店舉步維艱甚至紛紛倒閉。
1.1 銷售渠道受限
銷售渠道,就是商品和服務從生產者向消費者轉移的具體通道或路徑。傳統實體書店的銷售渠道為實體售賣,銷售模式單一。由于缺乏新媒體運營技術和管理,資源利用率低,以及網絡書店的威脅,傳統實體書店遭受了巨大沖擊。
1.2 出現了替代品
互聯網的快速發展,使電子圖書的市場占有率迅速擴大。區別于以紙張為載體的傳統出版物,電子書是將數字化出版物的儲存和顯示集于一體的手持閱讀器。電子圖書通過數碼方式記錄在光、電、磁為介質的電子設備中,通過借助特定的設備來讀取、復制和傳輸文字。電子圖書以便捷和快速的方式逐漸成為紙質圖書的替代品,并獲得消費者的喜愛。
1.3 經營成本不斷增加
實體書店的經營成本主要包括門面租金、員工薪酬、店面裝修費用、稅收以及水電等雜費。物價水平上漲,使實體書店的經營成本不斷增加。門面租金、員工薪酬等占據實體書店銷售利潤的絕大部分,這些因素限制了實體書店的發展,
1.4 只看不買成為常態
實體書店為消費者提供閱讀體驗環境,筆者通過對實體書店進行走訪與調查發現,很多消費者只在實體書店試讀,即使對書的內容感興趣,也不會馬上購買,更傾向于網購,因為價格明顯低于實體渠道。
1.5 周邊產品仍非主要收入
實體書店的主要收入來源為售賣圖書所得,其他產品經營種類少,主要依靠咖啡、飲料、泡面、文具等收入,但并非主要收入。實體書店的經營銷售管理處于被動狀態,單純充當著“賣書”與“提供書”的角色,沒有將圖書與其他產品進行捆綁銷售,經營模式較為單一,收入低,營業利潤低,難以支撐自身的發展,陷入困境。
2 實體書店營銷困境的成因
2.1 網絡書店的沖擊
近年來,網絡書店的興起減少了實體書店的市場占有率,導致實體書店銷售量減少,利潤降低,經營成本增加,店面出現虧損甚至倒閉。網絡書店憑借優惠的價格、高效率的檢索方式、便利的選購方式以及送貨上門服務,獲得眾多消費者的青睞,改變了消費者的購買習慣。網絡書店的蓬勃發展,不僅為消費者提供了豐富的資源,而且更加便捷。
2.2 電子圖書快速發展
隨著互聯網行業的飛速發展,電腦、手機等眾多電子產品走進千家萬戶,電子閱讀器的出現徹底改變了消費者的閱讀習慣,閱讀成本較低,消費者只需將所需圖書下載到手機或者電腦,攜帶方便,更符合年輕人簡單輕松的生活習慣。例如,英國牛津大學出版的《牛津英語詞典》,重量合計30 kg,如果將這本巨型詞典收入電子閱讀器中,消費者便可輕松查閱,同時還可節約印刷成本。
2.3 經營管理方式落后
傳統實體書店的經營模式單一,促銷活動少,由于店面有限,促銷活動場地有限。實體書店圖書的市場銷售價格略高,導致大部分消費群體流失。銷售人員對消費者缺乏互動和熱情,大多數情況是消費者自行選購,銷售人員未向消費者介紹圖書及其衍生產品,并幫助其查找圖書,服務態度有待加強。
2.4 國民消費理念轉變
合理消費、理性消費成為社會發展的潮流,并且逐漸深入人心。一部分消費者認為花錢買書不如去實體書店看書,還能打發時間,更能節省購買圖書的資金;還有一部分消費者認為網絡書店價格低于實體書店,從而選擇網絡購書;另一部分消費者選擇電子閱讀,不僅方便快捷,還能低價購買。國民消費理念的轉變對實體書店造成一定沖擊,限制了實體書店擴張。
2.5 盈利模式單一
實體書店的收入包括銷售圖書、文具、音響、影視等,售賣方式為傳統的店內銷售,銷售渠道單一,由于網絡書店和電子圖書的沖擊,市場萎縮,銷售量減少,盈利能力降低。實體書店行業競爭激烈,許多門店采用薄利多銷的理念增加銷量,獲得的圖書利潤較低。實體書店的其他衍生品不是書店的主要盈利產品,銷售量較低。
3 實體書店的營銷策略
3.1 實行多元業態經營模式
新媒體時代,實體書店的經營舉步維艱,發展陷入困境,要想擺脫困境,實體書店必須將書店與文化產業相結合,打造文化綜合體,建立文化商城,緊抓文化創意產品,打造文化品牌。
多元業態經營模式成功的關鍵在于打造文化創意產業,樹立文化品牌核心。文化創意產業分為核心產業和外圍產業。核心產業包括圖書、音像、文具、藝術品等;外圍產業包括教育培訓、創意生活、美食等具有特色的產業。實體書店要走出困境,必須具備專業的管理團隊,企業文化以及品牌效應。
3.2 整合線上線下銷售渠道
實體書店要借助互聯網的技術和優勢,結合線上與線下進行銷售。互聯網時代,實體行業遭受了巨大沖擊,實體書店的存活與發展必須依靠互聯網技術,利用互聯網思維,探索新的發展道路。首先,將傳統的銷售模式與網絡銷售模式相結合,利用淘寶、天貓、亞馬遜、當當網等平臺進行網絡銷售,建立網絡銷售渠道。其次,初期利用已有客戶群體作為第一批網絡目標消費群體。最后,利用一切媒體資源進行品牌傳播,例如微信公眾號、微博、出版社等,提高知名度,在運營過程中,線下建立客戶群,線上積極與客戶群溝通互動。以先鋒書店為例,先鋒書店開通了多樣的網絡終端銷售渠道,其中包括先鋒書店中文網、天貓商城、淘寶網、手機端APP、微信銷售平臺,合理利用資源,把市場從有限發展擴張為無限發展,利用互聯網思維,不斷創新開發新的網絡銷售渠道,適應不斷發展的市場需求。
3.3 重視消費者體驗式營銷
從“傳統服務”轉變為“體驗式服務”,以人為本,改變書店環境,根據消費者的不同需求提供個性化服務。傳統實體書店的經營活動為圖書銷售,缺乏舒適的閱讀環境和閱讀氛圍。實體書店可以提供特色經營服務,根據市場定位進行規劃,例如建立書吧,提供餐飲服務,設立休息區,提供免費飲用水、寬敞舒適的沙發,打造干凈整潔的環境,同時播放輕松歡快的流行音樂,讓年輕人自己動手制作咖啡和創意產品等;在消費者選購圖書的同時,服務人員應熱情接待,為消費者推薦優質圖書,提供手推車和手提籃,方便消費者選購,提升消費者的體驗感與參與度。實行VIP會員制,辦理VIP會員的客戶可享受購書折扣和積分,積分達到上限的客戶可免費享受定制書房服務。
3.4 提高文化內涵
面對經營成本上升、網絡書店和電子圖書崛起、銷售渠道受限等壓力,大多數實體書店為希望改變、為情懷堅守。“大地上的異鄉者”是先鋒書店的標識,寓意人的精神永遠在尋覓一個無所不在的故鄉,一個好的書店應該是讀書人的精神家園,是讀書人的靈魂伴侶。在讀者心中,先鋒就是這樣一所精神家園。先鋒書店創始人鐘曉華曾說:“我就想向讀者推廣文化。我希望這份希望和堅守,能給讀者帶來文化寄托,同時也能讓這座城市更有思想、更有生命力。”
通過建立書友會,不定期舉辦書友活動,拉動閱讀者的情感,保持對文化理想的堅守。與城市地標相結合,將書店設立在景區或者標志性建筑附近,以文化底蘊為基礎,打造特色文化的發展路徑,憑借獨特的資源優勢,確保穩定的客流量,提升文化內涵。
3.5 打造共享閱讀公共平臺
共享經濟是一種新的經濟模式,就是轉移物品的使用權,同時能獲得一定的經濟報酬。共享經濟的本質進行資源整合利用,整合線下的閑散物品、勞動力、教育醫療資源等,人們可以公平地享有社會資源,各自以不同的方式受益和貢獻,共同獲得經濟紅利。共享經濟是依靠互聯網技術實現的,例如共享單車、共享汽車、共享充電寶、共享衣物。不同種類的共享逐漸出現在人們的生活中,改變了傳統的購買方式,推動人們充分利用資源。設立共享書店,擴展盈利模式,通過共享APP繳納押金即可選取所需圖書,不僅解決了實體書店圖書積壓的現象,還擴展了盈利渠道,優化了圖書資源,實現圖書共享,也為消費者節約了費用。依托實體書店的特色服務和優勢,了解并滿足不同層次的消費者需求,根據不同年齡和地址存放不同的圖書,例如在中小學附近的共享書店,應以兒童書、動漫為主;在大學附近的共享書店,應以公務員資料、考研資料、時政熱點為主;在商場或者繁華街道的共享書店,應以小說、雜志為主,滿足人們的休閑娛樂需求。
主要參考文獻
[1]王璐瑤,陳麗榮.基于SWOT分析的實體書店發展戰略研究[J].中國林業經濟,2018(5).
[2]徐艷琴.新消費環境下實體書店消費者購買行為調查與分析[J].經營與管理,2018(2).
[3]付國帥.“書+X”:實體書店復合式經營發展新路徑[J].出版廣角,2018(5).
[4]于君英,洪小添.體驗主導下傳統民營實體書店營銷轉型策略——從“圖書售賣”向“文化體驗”轉型[J].時代金融,2018(24).
[5]方卿,彭威.為希望改變,為情懷堅守——武漢市實體書店生存狀況調研感悟[J].出版科學,2018(5).
[6]王海燕,莫少卿.共享書店特點、優劣勢及發展策略分析[J].新聞世界,201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