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夢潔
【摘 要】《朗讀者》、《一本好書》、《見字如面》等越來越多的文化類電視節目廣受好評,這不僅僅體現了我國電視節目發展的新方向,更是代表了我國傳統文化的繼承和傳播。這一類文化類節目的出現,提升了國民的民族自豪感和民族自尊心,更是現代人寄托情感和表達情感的最好方式。
【關鍵詞】文化類節目;傳統文化;文字內涵;情感需求
中圖分類號:J905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7-0125(2019)09-0132-01
隨著知識的傳播,人們受教育化程度的提高,文化類電視節目越來越多被搬上大大小小的熒幕。它秉承著傳播知識,宣揚中華傳統美德的重要功能,將人們從快節奏的現代生活中解脫出來,欣賞和感受朗讀文字的力量,將歷史情感和現實需求結合起來。
一、獨特的節目形式
《朗讀者》是中央電視臺推出的大型文化感情類節目,邀請各個領域富有影響力的嘉賓到現場分享自己的人生故事。董卿作為主持人,首次擔當制作人,以其豐富的文化底蘊在節目中有不俗的表現。從詩詞歌賦到人生哲理,盡顯才女風范。她還主持過央視的《詩詞大會》,在節目中溫文爾雅、出口成詩,這與她自小接受良好教育是分不開的。因此她的氣質和文化素養,為節目樹立了良好的口碑和品牌。
節目邀請各個領域有影響力的人物,在朗讀之前分享各自的動人故事,帶給觀眾無限的思考。著名主持人倪萍退出了央視的舞臺,單身媽媽帶病兒赴美求醫,臉上的布滿了歲月的痕跡,陶艷波用十六年的光陰陪伴兒子。一點點教會喪失聽說功能的兒子說話,陪兒子上學上課,記錄下每個知識點,回家一遍遍講解,偉大的母愛令人感慨;濮存昕,小時候是個殘疾兒童,外號濮瘸子,是榮國威大夫醫好了他,讓他擺脫了自卑和欺凌,過上了正常人的生活……嘉賓們分享的故事,并非簡單的生活,而都是有深刻的人生閱歷或動人的感情在里面。無論是李亞鵬用朱自清的《背影》緬懷父親,還是楊利偉帶領航天學院學生對國家航天事業的無私奉獻,或是演員江一燕對大山里刻骨銘心的指教和對祖國辛勤園丁的致敬等等,均以真摯的情感征服了觀眾,也給觀眾帶來了內心和精神的深入思考。
節目每一期都有一個主題,圍繞主題講述人生故事。第一期的主題是遇見,所謂遇見,董卿在節目里這么說:自古以來,有太多太多美麗的文字來描寫各式各樣的遇見。從某種意義上來說,世間一切都是遇見,就像冷遇見暖,就有了雨,春遇到冬,有了歲月;天遇見地,有了永恒;人遇見人,有了生命。第二期的主題是陪伴:陪伴很溫暖,它意味著在這個世界上有人愿意把最美好的東西給你,那就是時間。陪伴是一種力量。第三期的主題是選擇,第四期是禮物,就是因為這樣明確而簡單的主題,不僅縮小了選題范圍,使朗讀更加有針對性,內容更接地氣,迎合了觀眾的心理需求。
二、文字的力量
中國文化博大精深,傳統漢字源遠流長,《朗讀者》 “朗讀”二字重文字,“者”字重人,文學的真正功用:和人之生命、生活產生聯系。朗讀,歸根結底體現的是文字的力量。文字擁有巨大的力量,文字可以敘述事情,也可以表達感情,可以傳遞信息,亦可以救人或殺人。有個典故是這樣的:雍正八年,仇家揭發徐駿詩文集內有“清風不識字,何得亂翻書”、“明月有情還顧我,清風無意不留人”等詩句,被冤枉是在詆毀清廷,于是被砍頭。或許他把“清”字改為“輕”字,可能結局就不是這樣了吧。人類文明通過文字使傳承和傳播更加的迅速。人類的歷史,就是文字的歷史。自古以來,我們在信息不夠發達,沒有影像資料的時候,都是用文字來記錄歷史,將歷代的史料傳承下來,無論是好的壞的、真的假的,都通過文字來了解和得知。即便是在信息快速發展的現代社會,信息的輸出還是離不開文字。
文字是種奇妙的東西,通過文字的描述可以讓你覺得身臨其境、感同身受,在朗讀過程中,就是通過感同身受的文字來引起大家的共鳴。聽鮮花山谷夫婦讀《朱生豪情書》,被朱生豪情書里透的孩子氣所忍俊不禁,他對宋清如這種真誠直白的表達讓人動容;聽李亞鵬讀《背影》,看到朱自清描述父親步履蹣跚、逐漸衰老的背影,感受父與子的復雜的內心世界,他對父親的思念與感恩;聽無國界醫生朗讀《答案在風中飄揚》,感受鮑勃·迪倫表現出的對人類、社會、人生的深層的憂患與痛苦,刺痛著讀者的心……
文字是一種“凝固的語言”,相較于口頭語言,文字的優勢在于其精確的復現性,而朗讀來則是重現歷史和情感。文字的力量在于心中每次不可抑制的震顫與共鳴。
三、歷史情感對現實需求的心靈慰藉
在這個信息爆炸的時代,快速的生活節奏已經無法讓人安心朗讀,無法享受文字帶給我們的內涵和樂趣。現在科技的數碼產品充斥的媚俗和夸張,所有人沉浸在這種浮夸的風氣之中。這檔節目的出現,讓人的情感需求得到了滿足,內心世界得到釋放和歸屬。所謂情感需求是人的精神之一,也是人性的本真狀態和表現,也是人的主體精神的先鋒。《朗讀者》通過文字和故事的分享來引起觀眾的共鳴,關注滿足人們的情感需求。
節目中,結婚二十六年的夫妻,他們朗讀的篇目是《朱生豪情書》,這就是一種愛情需要;世界小姐獲得者張梓琳朗讀劉瑜的《愿你慢慢長大》和聾啞人楊乃斌朗讀的冰心的《不為什么》這則是一種親情需求;王學圻朗讀的路遙的《平凡的世界》是一種歸屬需求……節目通過滿足觀眾的情感慰藉和情感激勵的需求,繼而形成一種共鳴,撫慰信息爆炸時代的痛點,通信方便交心困難,讓觀眾在閱讀中找到情感的歸宿。這也告訴我們,在現實生活中,人類情感的需求不容忽視。《朗讀者》以其優秀的文化底蘊和理性的滿足、引導讓觀眾在快速的生活中腳步慢下來,給人以力量,使人在面對挫折與困難時擁有更加堅韌的忍耐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