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竹
【摘 要】為貫徹落實黨的十九大精神,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和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我國高校思政理論課實效性亟須增強;對此需要我們深刻認識新時代思政理論課進高校的時代價值,進而更好地把握高校思政理論課發展的時代問題,勇擔思政理論課發展的歷史使命。
【關鍵詞】新時代;三進;思政理論課
中圖分類號:G640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7-0125(2019)13-0200-01
一、新時代思政理論課進高校的時代價值
首先,這個新時代,是承接過去、連接現在、啟發未來的時代,在新的時代條件下奪取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勝利的時代,是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進而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的時代。而全國各族人民、全體中華兒女要想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就需要他們具備相應的素質和信仰,而這些素質、信仰則需要各思政工作者發光發熱,以以點帶面的策略首先培養好高校學生的素質、信仰。
其次,思想政治理論課承擔著對大學生進行系統的馬克思主義理論教育的任務,是堅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辦學方向的重要陣地,是加強和改進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實現高等教育內涵式發展的靈魂課程。因此,我們更加需要重視高校思政課教學工作在高校工作中的突出位置,更加切實推進加強和改善教學管理,更加著重提升教學質量,全面推動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政理論進教材進課堂進頭腦,培養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新時代德智體美全面發展的建設者和接班人。
二、新時代思政理論課進高校的時代矛盾
矛盾無處不在、矛盾無時不有。隨著我國社會主要矛盾的變化,社會需要不僅對黨和國家工作提出了新要求,同時也對國家的思政工作提出了新要求。因此我們需要在新時代背景下充分認識思政理論課矛盾。
(一)思政理論課新時代要求與教學實踐的矛盾
隨著時代的發展,思政理論課要求與教學實踐的矛盾日益突出。首先,大多數的思政課教材內容不能做到及時更新,甚至更新之后部分思政課教師自我的理論學習素質也不能做到與時俱進,使教學效果遠遠落后于現實需要。其次,隨著我國改革開放的不斷深入和全球信息化的不斷發展,人們的價值觀念呈現多元化發展趨勢,但我們必須清醒地認識到部分傳媒所宣揚的價值觀念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存在偏差;甚至部分教師在課堂上向學生宣講自己錯誤的價值觀念。最后,部分教師教學觀念不能與時俱進、教學方法和教學手段較難適應時代發展與學生需要,不利于教學質量的提升。
(二)信息化授課與傳統授課方式的矛盾
多媒體、信息化等技術廣泛應用于教學中,這技術不僅改變了傳統的知識儲存、傳播和提取方式,更帶來了傳統授課方式所不具有的充沛的表現力和高漲的課堂氛圍。如果使現代科技在教學領域正確充分運用,將會正確調動學生積極性、大幅提升教學質量;但一味依靠現代科技在教學中,學生的個體化發展或受到阻礙,教師與學生關系將面臨巨大挑戰。如何協調信息化授課與傳統授課方式的關系是當代教師的難題。
(三)教師主導與學生主體之間的矛盾
有些高校思政理論課對理論教學硬性要求較高,因此教師就一味地進行理論灌輸、說教,完全不顧學生的接受程度與主體感受。但是思政理論課教師不僅要幫助學生掌握政治理論、人生修養等方面的理論知識,更重要的是引導學生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和方法論,促進學生在生活中具體實踐、切實調動學生主體性,實現知、信、行的有機統一,成為踐行思政理論的行動者。
三、新時代思政理論課進高校的時代使命
為繼續打好高校思政理論課質量水平攻堅戰,全面推動新時代高校思政理論課進教材進課堂進學生頭腦。因此,本文認為可以從以下路徑促進思政理論課“三進”高校的順利發展。
(一)營造良性學習制度促進教師教學實踐能力
教學不僅僅是教師的事情,在教師的教學素質提升過程中,各相關單位應制定行之有效的方案、制度幫助教師有能力、有時間去進行自我提升,使新時代高校思政理論真正達到“進教材”。比如,集體備課制度。教研室(組)依據馬克思主義理論研究和建設工程統編思想政治理論課最新版教材和教學大綱定期組織集體備課,準確把握教材基本精神,研究確定教學進度和內容,形成統一的參考教案。
(二)科學運用教學方法提高課堂效率
新時代背景下,我們可以用跨界思維促進信息化教學與傳統教學的聯合,使新時代高校思政理論真正做到“進課堂”。首先。加大對優秀教學方法的推廣,注重用點上的經驗帶動面上的提升。其次,課堂教學方法創新要堅持以學生主體、教師主導的正確理念,加強師生互動,充分調動學生主動性。最后,網絡教學作為課堂教學的有益補充,應注重引導學生學習基本知識、基本理論等內容;但是在使用過程中應注意協調信息化與實際理論的關系,在教學過程中不能完全依靠網絡教學作為支撐。
(三)豐富校園文化增強學生主體能動性
實現思想政治教育價值,不能簡單粗暴的采取填鴨式教學,還應注重學生的主體性,讓學生不僅認識、了解思政理論,更重要的是內化于心、外化于行,真正達到思政理論“進頭腦”。因此在教學過程中,我們可以整合實踐教學資源,拓展實踐教學形式,建立有利于學生主觀感受的校風、班風等校園文化;讓學生在自己的生活中感受思政理論課的魅力和作用。
參考文獻:
[1]王仕民,湯玉華.新時代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創新發展探析[J].思想教育研究,2018(05):86-89.
[2]陳正群.高校思政理論課教學:從灌輸到對話[J].中國高等教育,2011(18):54-55.
[3]熊曉梅.高校思政理論課與日常思政教育相結合的機制探析[J].中國高等教育,2009(23):17-18.
[4]姚群秀.多途徑提高思政教育實效性的探索[J].中國高等教育,2008(06):37-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