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世佳
摘要:打好脫貧攻堅戰,解決好貧困人口的貧困和返貧問題,是魏縣全面步入小康社會的重要戰役,也是貧困群眾走向共同富裕的最大短板。文章以河北省魏縣作為研究對象,在對魏縣精準扶貧現狀進行調查的基礎上,找出制約魏縣精準扶貧政策推進的主要問題,并分析魏縣打好精準扶貧脫貧攻堅戰的對策,探索出一些具有創新性和示范帶動效應的扶貧措施。
關鍵詞:精準扶貧;發展困境;解困路徑
河北省魏縣屬環首都貧困帶地區,是傳統農業種植大縣,人多、縣窮、群眾增收渠道單一,也是國家扶貧開發工作重點縣。截至2016年年底,總人口104萬,全縣建檔立卡貧困村143個、貧困人口8.65萬,貧困村數之多、貧困人口基數之大,均居全省、全國前列。為有效改善貧困農戶生活水平,爭取早日脫貧,魏縣一直在如火如荼的開展精準扶貧工作。
關于精準扶貧的含義,學術界有不同的看法,汪三貴認為精準扶貧就是要扶貧到戶到人,而不能停留在扶持貧困地區、促進區域發展的層面上。通過一定的方式對貧困戶進行精準識別,在找出致貧原因的基礎上進行精準幫扶,根據扶貧對象的實際狀況進行有進有出的動態管理,對貧困戶的扶持效果進行考核,以保證精準脫貧。彭春凝認為精準扶貧,就是在科學有效的標準和程序下,因時、因地對貧困地區、貧困村和貧困戶進行精確識別,按照本地的實際開展聯動幫扶和分類管理,并根據動態的準入和退出機制做出精準考核的過程。左停認為中國的扶貧政策在面對農村貧困狀況的新變化時,應從扶貧機制上由主要依賴經濟增長的“涓滴效應”到更加注重“靶向性”對目標人群直接加以扶貧干預的動態調整。
精準扶貧的基本定義就是通過對貧困家庭的詳細調查,找出致貧原因,并根據致貧原因對貧困人口精準展開幫扶,消除貧困的阻力,增加貧困農戶內生動力,做到“脫貧”不“返貧”,增強農戶可持續發展能力。
一、魏縣精準扶貧存在問題
(一)產業扶貧項目選擇不精準
為使貧困戶更快的脫貧,魏縣大力發展產業扶貧項目,這些項目由于涉及范圍廣,涉及貧困農戶多,而每個農戶的致貧原因和各自的脫貧意愿又不同,因此絕大部分是在對村里情況比較熟悉的駐村干部的建議下開展的。但開展產業扶貧項目前期要做好充足的準備工作:一是對項目的可行性進行考察;二是考察市場行情;三是確保產業項目長期的可持續發展。由于駐村幫扶干部素質和能力參差不齊,因此所選的產業扶貧項目也存在一些問題。
(二)資金投入少
以2017年為例,邯鄲市有魏縣一個國定貧困縣,廣平縣、館陶縣、雞澤縣、肥鄉區四個省級貧困縣,大名縣、涉縣、臨漳縣、曲周縣、永年區、成安縣、磁縣、邱縣、邯鄲縣、及峰峰礦區10個貧困縣劃入燕山-太行山片區,省級投入專項扶貧資金27350萬元,平均每個縣為1823萬元。魏縣占省級扶貧資金共計1238萬元,又申請國家專項扶貧資金5275萬元、市級扶貧資金253萬元共計6766萬元用于專項扶貧和產業發展。但魏縣2017年度需幫扶人口為32044人,約占整個邯鄲市貧困人口18.7%,人均扶貧資金2032元。如果以每個貧困戶5000元的基準可以較好改善貧困條件,魏縣2017年度實際可幫扶貧困人口約為13026人。人均扶貧資金少,是魏縣長期扶貧并且大量的資金投入而成效不顯著的原因。
(三)幫扶措施缺乏針對性
因貧困農戶所處地區不同、自身情況不同、自身的優勢資源不一等原因導致致貧原因各有不同。精準扶貧貴在“精”和“準”,因此對于農戶致貧原因不同相應的也要因人、因戶、因地區針對性的開展幫扶工作。據調查,現實中沒有全面的針對性開展幫扶工作。
首先,層級分配致使到村扶貧項目少。由于貧困人口基數大、資金和資源有限,項目資源按比例層級分配,因此到達村一級時項目資源較少,不能完全覆蓋所有農戶,項目可選性較低。
其次,沒有考慮農戶的實際需求。只是將現有的分配項目生搬硬套在農戶身上,沒有考慮農戶的脫貧需求和實際的優勢資源。如“因學致貧”的農戶被安排了光伏項目,而不是展開教育資助;因災致貧的農戶被安排電商扶貧而不是考慮實際安排異地搬遷或者政府的兜底保障等。
二、魏縣產業扶貧管理模式
脫貧攻堅,剩下的都是最難啃的“硬骨頭”,讓這些“特殊”貧困戶實現穩定長久脫貧,單靠他們個人的單打獨斗顯然不行。魏縣拓寬思路、積極探索,在實施精準扶貧過程中,按照“一村一品”產業發展思路,采取以“龍頭企業+村集體+基地+農戶”為代表的經營管理模式,引導農民因地制宜發展種植、養殖、加工等特色產業項目。走出一條適合自己的群眾增收、村集體增益、企業增效、產業增強“一舉四得”的產業化扶貧新道路。
(一)龍頭企業帶動模式
即“龍頭企業+村級組織+建檔立卡戶”模式。依托龍頭企業建立園區,所用土地由所在村組織負責流轉,并“打包”租給龍頭企業。龍頭企業負責對園區進行統一規劃、統一品種、統一品牌、統一銷售,(以下簡稱“四統一”)并與村委會和建檔立卡戶簽訂“三方協議”,對園區內生產的產品按協議價保底回收,保障建檔立卡戶收益穩定。園區內的大棚建檔立卡戶按照規劃自行建設、發展生產,建成后的大棚所有權歸建檔立卡戶。
(二)經濟能人引領模式
即“經濟能人+村級組織+專業合作社+建檔立卡戶”模式。由所在貧困村黨組織引領經濟能人創辦合作社或依托現有合作社,采取“能人引路、規模種養、統一經營、保底收購”模式,建立扶貧產業園區運作中由經濟能人、村委會、建檔立卡戶簽訂“三方協議”,以此解決建檔立卡戶在農業產業發展中規模小、缺技術等問題、難題,最大限度降低其生產經營風險。
(三)村級組織統籌模式
即“村級組織+專業合作社+建檔立卡戶”模式。由所在貧困村黨組織牽頭建立農村專業合作社,按照訂單農業的發展理念,統一流轉土地,統一組織規劃,建設扶貧產業園區。園區內的大棚由建檔立卡戶按照規劃自行建設,所有權歸建檔立卡戶,發展上同樣采取“四統一”模式。
此類模式的最大亮點是利用財政專項扶貧資金為貧困戶入股,變資金到戶為折股量化權益到戶,由企業或公司統一經營管理,對貧困戶保底分紅。同時,貧困家庭群眾可以以土地流轉的形式,入股到企業或公司,還可以到企業或公司打工,實現股金、租金和薪金“三金”坐地增收。不僅降低了農戶參與的風險,而且增加了農戶的收入,改善了貧困人口的生活水平,帶動了全縣的經濟發展。
三、魏縣打好脫貧攻堅戰的路徑
近年來,為貫徹落實精準扶貧政策、改善貧困農戶生活水平、促進貧困地區經濟發展,魏縣大打精準扶貧脫貧攻堅戰,著力實現產業就業、政策保障、防貧保險三個全覆蓋,爭取早日實現貧困人口全部脫貧的宏偉目標。
(一)產業發展
1. 旅游扶貧
按照“一村一品”產業發展思路,充分利用貧困地區農業資源,重點推出一批精品休閑農業與鄉村旅游線路,實施“旅游+扶貧”,引導農民因地制宜、發展種植等特色產業項目,有效帶動群眾實現增收。應充分發揮旅游扶貧效率高、成本低、帶動性強的特點將魏縣脫貧攻堅、梨文化、魏文化、水文化旅游活動與鄉村旅游、現代農業相結合,推進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通過引導和支持有條件的鄉村發展旅游,增加群眾就業,促進群眾增收,幫助群眾致富,助力脫貧攻堅。
2. 電商扶貧
為全面落實“互聯網+”商務發展戰略,魏縣應完善《魏縣電子商務發展三年推進計劃》,建成若干個電子商務產業園區、若干個大宗商品電子商務交易平臺,推動縣內工業企業和服務型企業開展電子商務應用,力爭用3年時間在全縣培育100個電子商務村。優先加強對貧困地區電商從業人員的培訓,增強貧困人員利用電商創業、就業的能力。
3. 勞務輸出
魏縣是傳統勞務輸出大縣,常年在外務工30多萬人,創出了享譽全國的“實打實”勞務品牌。立足這一人力資源優勢,魏縣應努力增強貧困群體造血功能和內生動力。針對幫扶對象多為農村貧困群眾,文化水平偏低,普遍存在法律意識淡薄、技術缺乏、擇業盲目等情況,魏縣應加大貧困地區職業技能培訓工作力度,面向貧困群體廣泛開展各類公益性職業技能培訓,實現務工人員由體能型向技能型、由務工型向創業型轉變,進一步拓寬貧困農民工的增收渠道,加快群眾脫貧致富步伐。
(二)政策兜底
1. 健康扶貧
健康扶貧方面,在落實基本醫療保險、大病保險、醫療救助“三重保障”基礎上,縣財政應另外拿出部分資金設立“政府健康扶貧救助基金”,建立醫療救助“四重保障”機制。全年對建檔立卡貧困戶參加醫保個人繳費部分進行資助,對城鄉低保對象、特困人員供養對象按標準比例進行資助。
2. 教育扶貧
教育扶貧方面,在認真落實義務教育“兩免一補”、高中教育“三免一助”政策的同時,縣財政應拿出專項資金,并廣泛吸收社會資金,成立“貧困家庭大學生資助基金”,對貧困家庭考上大學的孩子給予5000元至10000元的資助,確保貧困孩子上得起學。
3. 危房改造
魏縣應對全縣農村危房開展逐戶摸底,建立改造臺賬,堅持“邊排查、邊改造”,對全縣投工投料和自籌能力極弱的建檔立卡貧困戶、五保戶、低保戶和貧困殘疾人家庭等4類重點對象,放在危房改造優先位置,在充分使用上級危房改造資金的基礎上,自籌部分應全部由縣財政出資兜底解決。
(三)防貧保險
魏縣應著手探索“未貧先防”機制設立精準防貧保險,重點對“非高標準脫貧戶”(收入不穩定的脫貧戶)和“非貧低收入戶”(不在建檔立卡范圍內的農村低收入戶)進行動態監測,在這些人可能因病、因學、因災瀕臨返貧之前,準確“預警”,先期救助,及時將他們從貧困邊緣拉回來。
縣財政拿出專項資金作為防貧保險金,按每人每年50元保費標準為全縣10%的農村人口購買“精準防貧保險”。按照協議規定,保險金“多退少補”,余額結轉下一年度。作為提供服務的第三方,保險公司按照發放保險金總額的15%提取服務費。
統一防貧對象收入標準。以上年度國家貧困線1.5倍為防貧監測線,將本年度家庭人均可支配收入低于此線的農村人口納入防貧范圍,確定為非貧低收入戶或非高標準脫貧戶,框定防貧人數。主要采取的辦法是自上而下篩查。縣級有關部門定期通過醫保、教育、交警、民政等部門數據篩查發現—縣級防貧機構交辦—保險機構入戶查勘認定—相關部門協查—鄉村評議公示—縣級有關部門與保險公司聯合認定—防貧機構備案—實施防貧救助。
防貧保險的存在使得貧困農戶生活的方方面面有了保障。魏縣在減少了貧困存量的同時,通過創新扶貧保險機制,一方面有效控制了貧困增量,極大地改善了農戶生活水平,縮小了農戶收入差距,另一方面,還有效解決了脫貧攻堅進程中出現的社會公平問題,對于構建和諧社會、共同步入小康具有重要的推動作用。
參考文獻:
[1]汪三貴,劉未.“六個精準”是精準扶貧的本質要求——習近平精準扶貧系列論述探析[J].毛澤東鄧小平理論研究,2016(01).
[2]彭春凝.當前我國農村精準扶貧的路徑選擇研究[J].農村經濟,2016(05).
[3]左停,楊雨鑫,鐘玲.精準扶貧:技術靶向、理論解析和現實挑戰[J].貴州社會科學,2015(08).
[4]唐步龍.改革開放40周年:從“共同富裕”到“精準扶貧”的實踐與創新[J].云南民族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8(02).
[5]林移剛,楊文華.我國鄉村旅游精準扶貧困境與破解研究:基于生產要素視角[J].云南民族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7(02).
(作者單位:燕山大學文法學院研究生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