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從社會、文化和造物角度分析了明式家具產生的背景,剖析了明式家具在材料、造型、裝飾等方面的審美特征,從師法自然、形式與功能及造型法則角度論述了明式家具設計對現代設計的借鑒意義。目的是繼承和發揚傳統家具文化,提高中國設計的世界認同度。
關鍵詞:明式家具;審美特征;現代設計;啟示
中國分類號:TS664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碼:1672-7053(2019)11-0109-02
明式家具是中國傳統家具的集大成者,以其工藝精湛、造型簡練、結構嚴謹、形神合一的特質,完美展露了造物者的審美情趣,成為中國家具史上一個難以逾越的巔峰,更因其所蘊含的深厚人文精神和文化氣息,數百年來一直廣受推崇。古典家具中將明式家具作為一種審美典范,已成為業界共識[1]。研究明式家具的審美特征,對尋求當代家具乃至家居產品設計的靈魂,提高中國設計的世界認同度有極高的意義。
王世襄在《明式家具研究》中認為,明式家具是發源于明代的一種家具文化,以江南地區流行的蘇式家具為正宗,其主流形式特征為“簡練樸素、靜穆大方”。
1明式家具的產生
1.1社會成因
宋代著作《營造法式》中記載,宋人在家具的造型、結構、制作和裝飾方面,不論技術還是藝術都日臻成熟。明初統治者通過鼓勵還鄉生產、免稅、移民屯田等措施,快速恢復了社會生產力。通過實施工匠制度,適當解放勞動力,提高工匠地位,促進了手工業的發展,家具業也得到了發展。民間工藝美術隨著商業的發展而得到發展,明式家具在沿襲宋代家具基礎上,在造型結構和裝飾上也有了新地發展,家具業進入巔峰時期。與此同時,明代商業的發展使文人價值取向發生改變,開始留戀繁榮的都市生活,與市民交往密切,他們為明式家具的形成注入了新的力量。
1.2文化成因
明朝的科舉制度對文人思想的禁錮及對程朱理學的逆反,人的主體意義得到關注,人們開始以不同以往的目光來審視自身與所生活的世界。明代文人盛行各種閑適的雅趣,如書畫、鼓琴等賞玩活動,被美稱“清娛”“清賞”。這種“清玩”的過程中,文人體現了對自身身份的認同。隨著價值取向的轉變,明代文人將獨特的審美情趣帶入日常生活,開始追求生活的精致。文人墨客與工匠合作,用藝術審美改變器物,借助工匠之手,實現個人才華和藝術修養的價值,更賦予家具以身份、地位等精神上的象征。明式家具古樸簡練的審美特征正是中國傳統文人自身文化美感的體現,明式家具也成為明代文人表現中國傳統藝術精神的一種物化樣式。
1.3造物成因
首先,硬木材料和木作工具的發展為明式家具提供了保障。隆慶開關使得南洋地區的名貴硬木得以進入中國市場,優質硬木的引入提升了明式家具的實用與審美。此外,硬木質地堅韌,需要優良的木作工具,隨著明代冶鐵技術的提升,家具制作工具的質量和種類都得到了極大地發展。
同時,明代經濟繁榮,社會消費力大增,皇家和私家園林的發展,對明代家具的質與量提出新的要求,從而促進了家具的審美及工藝發展。明代的私家園林多為文人雅士交流的社交場所,他們講究詩情畫意,能按照自己的審美和布局需要,設計符合自己審美的家具。
2明式家具的審美特征
2.1文質合一
明式家具是文人的情懷與自然純凈的材質之美的結晶。明式家具制作過程注重材料本身質感的體現,不會過多修飾,以體現文人“文質合一”的審美理想。明式家具簡約流暢,甚少使用大面積的雕飾,讓材質本身的紋理、色澤得以充分展現。如黃花梨刨面鬼斧神工般的特殊紋路,猶如高山流水、云霧繚繞,讓家具擁有更多遐想空間。這種追求本真的審美理念,在明代尤為普遍。
明式家具用材,更有特色的是其色澤。“色”是指明式家具靜穆華麗的紫黑色調,明式家具所用木材不論橙黃色還是紫紅色,經過長期氧化,均帶有紅褐色澤,造成整體色澤處于紫紅至黝黑之間。這種紫紅色調,充滿中國氣息。中國自古以來崇尚紫色的高貴,如“紫禁城…‘紫氣東來”等,皆以紫色為貴。而“澤”指的是“包漿”之美。“包漿”即為光澤,是器物表面經人體皮膚的接觸,久之而成的一種溫潤如玉、如緞子般的光澤,冬日觸之溫暖可親,而夏日撫之涼意沁人。
2.2造型簡潔流暢
宋式家具如宋徽宗之瘦全體高逸俊秀,沉靜典雅;元式家具則形體厚重,渾圓曲折,雕飾繁復,出現了霸王棖與羅鍋棖等造型。明式家具沿襲前朝造型基礎上,漸臻完善[3]。明式家具形體簡潔、比例準確、線條流暢,借鑒了樹木生長下粗上細的特征,源于自然又回歸自然,為人工創造的線性注入強大的生命力。
中國藝術是線的藝術,明式家具的結構表現,借鑒傳統繪畫及書法藝術中運用線條長短粗細表達意境的手法,以線為主塑造各種形態,直曲結合,線條流暢,給人清新、明快的優美感。正襟危坐的直線響應儒家的禮教尺度,規范人們“坐得正,坐得穩”的禮儀;“S”型靠背,柔美靈動又符合人的生理弧度,充滿形式美感。如明式的官帽椅,造型中的四腿及下部四根棖和椅面的四框等部件均采用直線型,而其他部位,如靠背、搭腦及聯幫棍等均為不用程度的“S”形曲線。前牙板的上部是美麗的流線型,兩側銜接連貫而下的是斜線,整體的感覺流暢自然,書生氣十足。
2.3裝飾“用”“意”結合
明式家具的制作,充分利用并展示出材料本身的自然之美。在裝飾方面實用多種手法,選用多種材料,在具體運用時卻惜墨如金,僅在個別部位如牙板和線腳及靠背上略加刻畫,而且絕不做單純的裝飾,強調“用”“意”結合。其雕飾題材極其廣泛,從動植物到卷草、纏枝紋、吉祥紋飾和古代圖騰等,多種多樣。每個裝飾部件均有其功能所在,絕無可拆之裝飾部件。
明式家具中大部分的裝飾是通過支撐結構部件來實現的,通常稱為“結構裝飾”,如卡子花、棖子等結構,除了加強家具腿足的穩定性,又是明式家具中不可或缺的裝飾亮點。
除了用材之美和結構部件之美外,明式家具常用金屬飾件作為配件。在滿足實用功能的前提下,利用金屬飾件自身的獨特光澤來裝飾家具。如合頁、面頁、吊牌、包角、牛鼻環、套腳等金屬飾件,做工考究,雕刻各式花紋,不但起到裝飾作用,還對家具起到保護作用。
3明式家具設計對現代設計的啟示
3.1從“天人合一”到“師法自然”
傳統的造物觀非常注重自然的特性,同時還保持與自然界融洽的親和力。親和自然是一股力量,影響并造就了中國傳統造物觀念[3]正是由于“天人合一”思想的存在,古人在造物過程中表現出對自然的敬畏和欣賞,并在具體實踐中融入自然、師法自然,尋求精神美與自然美的統一。對家具這種人造物而言,自然地表現應是借助人力來表現“天工”,強調原始的質樸和不露人為雕飾的痕跡。對于審美對象而言,則要求順應對象的天然狀態,形成返璞歸真的藝術特征[3]。
現代社會,更加依賴于間接、抽象的方式來體驗自然,而非直接地、自發地體驗和感受[4]。現代中式家具的設計,要體現“天人合一”的理念,就要讓家具親近自然,具有自然形態的情感,可以通過納入自然元素、融入自然形式的方式進行表現。如將綠色植物直接引入戶外桌子的設計,讓人直接體驗自然;或將竹子這種觸覺體驗明顯的天然材料納入設計,讓人體驗自然。傳統家具中常使用象征性的動植物紋理,給人帶來自然的體驗。現代中式家具中的也可以加入象征性的元素,讓人在觀看中自然地解碼,在使用中體會到自然的感覺。家具設計中,使家具具有樹的特點。
3.2從裝飾有度思考形式與功能的關系
明式家具給人的美感是多方面的,其造型大方、比例適度、輪廓舒展、堅實牢固等均是構成美感的要素,但最主要地還是體現在結構簡潔、功能性強、裝飾有度、集實用與藝術性一體的獨特神韻。其所特有的簡練優雅風格與現代設計的簡約設計理念不謀而合。早就有國外設計師吸取明式家具的神韻創造出一流的作品。如丹麥大師漢斯·瓦格納設計的中國椅,將明式圈椅簡化到極致。順應事物的自然發展,簡化繁復的線條,美化簡單的線條,讓家具在簡單的外觀下保有豐富的細節,獲得簡約而不簡單的視覺效果。現代設計應該根據不同設計的具體情況,對家具關鍵部位進行適當裝飾,達到功能與裝飾的辯證統一。
3.3造型法則對現代設計的借鑒
中國歷朝歷代多推崇孔儒道,信奉中庸之道,強調“和”與“中”[5]。強調不偏不倚,無過無不及,在造物行為中,要求器物“對稱統一”“適宜”。在現代中式家具設計中,應凸顯“中正、秩序、平和、適度、整體、和諧”的審美特征。廣東“省長杯”獲獎作品“鏡·椅”,采用對稱中正的構成關系,在靠背的底部,運用不規則造型元素進行裝飾,整體和諧,形成視覺識別性。
另外,明式家具也表現出剛柔相濟的文化內涵,如采用曲直結合的線性,在支撐部位采用粗壯的直線設計,在細節處采用較細的曲線裝飾,使家具體現出中正的嚴肅感,又不失柔美之風,體現出儒家思想的剛柔并濟的文化意蘊。
4結語
明式家具作為中國傳統家具的代表,其造物思想及審美特點,體現了適度、古雅的特點;雋秀的線腳美學,科學的結構比例,令實用與審美完美合體。當今設計應在審美研究的基礎上,結合現代工藝,繼承和超越明式家具。
本文系廣東白云學院科研項目《明式家具審美特征在日用品設計中的應用研究》(編號:2018BYKYK10)。
參考文獻
[1]嚴克勤.嘉木怡情[M].北京:中國大百科全書出版社,2016
[2]明代家具征服世人的“四大經典”https://www meipian.cn/lwsoyon?from=timeline
[3]許繼峰.現代中式家具設計系統論[M].南京:東南大學出版社:140
[4](美)斯蒂芬·R·凱勒特.生命的棲居:設計并理解人與自然的聯系[M].北京:中國建筑工業出版社,2008:80
[5]王行.當代審美精神的失落及其復歸策略思考[J].東北師大學報,2016 (01):28.
[6]魏麗芳,劉雅芳.新中式家具對傳統造物觀的理解與繼承[J].工業設計,2017,9 (20):25-26.
[7]王世襄.明式家具研究[M].香港:三聯書店有限公司,1989.
作者簡介
潘文芳/1977年生/女/山東煙臺人/碩士/講師/研究方向為家居產品設計、兒童產品設計(廣東廣州5104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