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重奇 龍圓圓 陳樂
摘要:民族特色文化旅游是近年來湘西州旅游產業打造的重點方向,文化場館建設的滯后性、與旅游發展的相互孤立性,是阻礙文化場館自身建設及區域旅游發展的重要因素。于此背景下,關于兩者在“互聯網+”大環境下協同發展的探討隨之展開。
關鍵詞:“互聯網+”;民族特色文化旅游;文化場館
湘西民族文化博物館地處湖南省湘西土家族苗族民族自治州吉首市——吉首大學,于1995年建立,至今已有23年的歷史,于2017年正式對外開放。其所陳列的內容主要為湘西的歷史與土家族、苗族文化。近年來,由于受制于多種因素,該館目前發展存在一定的局限性。2016年湘西民族特色文化旅游格局正式確立,作為民族文化展示重要載體的文化場館,對該館的旅游開發,既可促進其自身建設的完善,又能夠推動州區域旅游的長遠發展。如何激發其蘊含的深厚民族文化潛力,與民族特色文化旅游協同發展的研究愈發受到重視。在此背景下,本文以兩者的協同發展為線索,在經過文獻查詢、實地調查后,通過對其數據分析、歸納,以期發現兩者協調發展的內在聯系及規律,提出可行性建議。
一、總體情況
(一)博物館基本情況
1. 游客接待情況
隨著民族特色文化旅游的發展,湘西州年接待游客數呈飛速增長狀態,據州旅游局年度數據統計,2017年湘西州接待游客人數已達到4450萬人次。以下則為同校黃永玉博物館2016~2018年及湘西民族文化博物館2018年上半年游客接待數據,見表1
從近半年的游客記錄情況可看出,湘西民族博物館游客參觀數處于較低水平,與同校的黃永玉博物館相比,具有明顯落差;學生、政府機構以開展活動組織形式集體參觀是構成其訪客的主要來源,旅游團、自駕游等人員自主參觀較少;同時,與湘西特色文化旅游較高的年游客量相比,其接待人流量具有嚴重的失調情況。
2. 博物館自身建設現況
目前湘西民族博物館主要由吉首大學文化教育場館中心負責管理,吉大在校大學生是其志愿者團體構成的主要來源,目前該場館配備有學生志愿者53名,主要通過專家講座等形式對其進行專業知識培訓,由志愿者中心負責具體的人員調配,進行來客登記、引導工作。管內參觀主要以自主參觀為主,一般情況下無講解人員配備,在藏品數據庫、虛擬展示系統等數字化建設方面處于較嚴重的缺失狀態。
(二)湘西地區特色文化旅游與文化場館協同發展情況
據湘西州旅游局2016年頒布的《湘西自治州“十三五”旅游業發展規劃》可知,該州目前旅游規劃布局為:在主打以“神秘湘西”為品牌特色民族文化旅游下,堅持以鳳凰為龍頭、以吉首為集散中心,以鳳凰古城、里耶古鎮、老司城、矮寨大橋四大金字招牌為依托,規劃布局“112421”。其中各大古城、鎮,苗寨是該規劃主打的基礎與核心所在,相關的民族特色文化場館未被納入特色文化旅游規劃及品牌建設中。
根據攜程等旅游網站數據顯示,多數游客在湘西特色文化旅行耗用時間一般為5天,“鳳凰→芙蓉鎮→張家界”是其選擇的主要路程;在以湘西國際旅社為代表的當地旅行社提供的“湘西民族游”行程規劃中可見,鳳凰、芙蓉鎮等是其主要選擇的地點,民族文化場館并未出現在規劃中。以文化景點為主導,缺乏相關文化場館參觀進行深層了解的淺層次“觀光游”是湘西特色文化旅游現階段的主要特征。
二、湘西民族文化博物館存在的問題
(一)自身建設不完善
據問卷調查及訪問結果可知,游客對湘西民族文化博物館并不是很了解,其對該博物館的了解程度較低占比達到46%,而了解程度較深占比竟為零,而網上關于它的資料也僅限于文化場館下附帶的搜索詞條,并沒有相關的合作網站。同時,該博物館的宣傳手段單一,基本是制作知識展,將“非遺、科普宣傳”活動傳入鄉村、進校園、進苗寨為主,輔之志愿者在活動中的現場講解。但此類展示缺乏數字化的立體感,僅能讓參觀人員走馬觀花式的欣賞,并不能給人一種代入感,給人留下深刻的印象,游客則對其的關注度就較低。
并且,在調查中發現,大部分人都希望能以互動媒體來展示館內藏品,但湘西民族文化博物館展覽布局多年不變,展示手段單一,數字化建設單薄。雖在宣傳中有志愿者的現場講解,但事實上,學生和外地游客在參觀湘西民族文化博物館時,存在講解員的情況只占37%左右,但對講解員的需求卻達到67%,同時,館內的講解員、志愿者大都由學校內部人員組成,面向社會的程度較低,社會公共服務較為單一,缺乏多元性服務,無法滿足社會公眾需求。
(二)特色品牌戰略不明顯
游客對湘西民間工藝品的興趣極大,而湘西地區有著獨特的苗族、土家族文化,僅國家非遺項目就有26項,一些特有歷史文化包括苗族服飾、土家族毛古斯舞、苗族趕秋等,已被列入世界非遺名錄。但湘西民族文化博物館近20年來處于虛設狀態,館內僅有湘西的歷史,在展品上,并未利用其民族文化竭力打造這一特色品牌,導致外界對其了解知之甚少。并且,館內陳列物品多年沒有換展,民間工藝品較少,難以吸引游客眼球。
(三)缺乏整體旅游行業引導
在近三月統計數據中,湘西民族文化博物館游覽總人數為788人,其中學生人數為611人,主要來源于吉首大學學生和湘西州中小學生,由此可見,若脫離了與之合作的當地學校機構,湘西民族文化博物館則門可羅雀。并且,湘西州旅游業雖以古城、古鎮、矮寨為基礎,以吉首為集散中心,但在旅游規范中并未涉及湘西民族文化博物館,外界對其關注度較低。因此,該博物館缺乏行業機構的引導和完善、專業、有效的機制去運行,每月參觀人數較少,湘西民族文化博物館的文化效益和經濟效益都無法充分體現。
三、“互聯網+”下民族特色文化旅游與文化場館協同發展的建議
(一)完善博物館自身建設
建立健全博物館公共服務體系以及深化數字化博物館的建設的內涵與質量。在公共體系的完善方面,博物館應加強管理機制頂層設計,落實好基層服務工作,完善志愿者管理制度,實行專業化講解,提供多維度、全方位的服務;加強人才隊伍的建設,建立健全博物館公共服務體系。在數字化建設方面,博物館需加強藏品數據庫、數據庫展示系統以及數字化化博物館的建設,實現數字化展品展示、數字化展品管理以及遠程教育,進一步促進博物館創新、可持續的發展。
(二)突顯獨特民族文化,建設民族特色品牌,謀求差異化發展
湘西民族博物館陳列的主要是湘西歷史、土家族文化和苗族文化,孕育著鄉土性、生態性的民族文化。因而,博物館應充分利用民族地區豐富的資源養料,突出少數民族獨特的民族文化、民俗品質、歷史文化以及風土人情,謀求特色化、差異化發展。
(三)促進博物館發展與湘西民族文化特色旅游的融合
加強民族特色文化建筑的建設、抓緊民族文化特色藏品的收集以及動態民族文化展演活動的開展,將民族地區博物館與深厚的民族特色文化相融合。博物館應力求藏品需具備土家族、苗族的文化歷史與獨特文化韻味,并積極鼓勵湘西土家族織錦手工藝以及土家族梯碼歌等蘊含當地特色文化活動的開展,讓觀眾切實體會到湘西深厚的民族特色文化,體驗文化旅游的魅力。同時,博物館注入民族文化旅游的元素,加強與旅游行政部門以及旅游企業的合作,創建博物館與民族文化特色旅游的協同發展模式。
參考文獻:
[1]陳小瓊.高校博物館特色化發展探析[J].山西檔案,2018(03).
[2]侯懿航,樊一粟.“互聯網+”影響下的高校博物館發展創新[J].時代教育,2017(19).
[3]鄧微.西部地區高校博物館發展現狀及對策研究[D].廣西師范大學,2017.
[4]孫滌非.“互聯網+”趨勢下思考博物館展覽與營銷推廣[J].華東科技,2017(07).
[5]羅敏.探討博物館旅游與文化創意產業的融合發展[J]稅,2017(14).
*基金項目:吉首大學校級人文社科研究項目(18SKWT52)。
(作者單位:吉首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