姚常珠
摘要:院校辦學不可封閉,尤其是高職院校這類與市場、企業、崗位銜接緊密的院校更應當適應市場和社會的人才需求,PPP辦學模式是一種通過職業教育供給機制推動辦學創新的新型治學模式,在科學辦學、規范產權、完善院校辦學管理機制、培養優質人才等方面具有相當的優勢,是當前和未來適合我國高職院校發展的辦學模式。文章從PPP模式的內涵和優勢入手,分析高職院校中推行混合所有制PPP模式的可行性,探討PPP模式推行面臨的問題和解決策略,為我國高職院校未來發展提供借鑒思路。
關鍵詞:高職院校;混合所有制;辦學PPP模式
隨著我國社會經濟的不斷發展,社會各領域、各行業對人才的需求持續上升,不僅需要更多的高專業度人才,對高實踐能力人才同樣渴求,如此的社會市場發展環境逼迫高職院校進行辦學模式改革,推動高職院校培養專業知識與實踐能力并存的高素質人才,以滿足國家和社會發展的需要。在這樣的社會環境下,原本為公共基礎設施建設而形成的PPP模式逐漸走入教育領域,尤其是高等職業教育領域的視野,在教育領域中發揮出不一樣的作用。
一、PPP模式的內涵和優勢
PPP模式是公共基礎設施建設市場化的產物,由英國率先提出,后受到歐盟、美國等組織和國家的認可和應用,“所有介于政府完全提供和完全私有化之間的公共基礎設施和服務的建設都可以被視為PPP模式”,由此可知PPP模式中始終伴隨著政府與私人的合作與糾紛,在不同政體和運營形式的區域內PPP模式會出現不同理解、解釋和產物。高職院校比較適合PPP模式,無論當前我國院校運營的實際情況,學校的建立目的不是盈利、生產和銷售,而是為國家的青年人提供學習、實踐的場所;高職院校中培養的學生主要供應企業,在培養過程中必須參考市場、行業、企業的個性化需求,比較符合PPP模式的推行必要條件。正因為高職教育是教育與經濟聯系最密切的領域,引入PPP辦學模式,運用地方政府、高職院校、市場企業的綜合資源,才能夠更好的提高人才培養質量和效率,最大程度上滿足社會發展的人才需求。
二、混合所有制改革
2014年6月,國務院印發《關于加快發展現代職業教育的決定》中第一次提出高職院校“混合所有制”概念。在此之前“混合所有制”概念主要應用于經濟發展領域,指我國經濟的公有制與非公有制并存的發展結構,為不同所有制主體的投資開辟了道路,推動我國經濟向市場需求為導向方向前進;“混合所有制”概念引入高等職業教育領域后,將職業教育與我國經濟發展明確聯系起來,使職業教育從公辦和私辦涇渭分明的發展模式中解脫,使公共教育資源與私人化教育需求相結合,為徹底的、有目標的校企合作奠定了基礎,使傳統公辦與私辦職業院校相互之間取長補短,有效推動了我國職業院校的高速發展,為我國社會經濟發展加足動力。
三、高職院校中推行混合所有制PPP模式的可行性
(一)高職院校培養人才的理論基礎
高等職業院校是教育領域與經濟領域銜接最緊密之處,既離不開公共教育資源又需要以市場、行業、企業需求為導向,自然兼具公共與私人雙項屬性,高職院校培養出的人才也是公共產品與私人產品的混合體,離不開政府、企業、個人的三方合作,這樣的理論基礎和人才培養需求使高職院校中推行混合所有制PPP模式具有極大的可行性,符合國家、社會、市場、企業、個人的多方期盼。
(二)混合所有制的施行奠定可行性基礎
我國于2014年開始實施職業教育的混合所有制推行,為高職院校的辦學帶來了準確的市場需求也帶來了新的資金來源渠道,可以說混合所有制高職院校是社會發展的必然產物。混合所有制高職院校的存在使辦學過程中保留了公共和私人雙方的發言權,公共理念與私人化理念的碰撞,資源與需求的平衡,為高職院校辦學提供了新的活力,使職業教育培養出更符合市場發展需求的人才,使專業技術向實際產物的轉化效率有所提高,使教育資源更好的得到利用,這為PPP辦學模式的推行鋪平了道路,使PPP模式能夠更好的成為教育與經濟領域的連接和通道。
四、PPP模式推行面臨的問題
我國在近4年的混合所有制推動下,已經有部分高職院校進行辦學模式改革,但混合所有制辦學PPP模式的實踐成果并沒有達到預期目標,其中尚存在一定的問題,需要針對性解決。
(一)思想層面的沖擊
思想層面的束縛始終是新理念、方法、模式推行的最大阻礙,在混合所有制辦學PPP模式推行中主要是股東權利或董事會制度對傳統校長管理理念的沖擊、市場化運作與國有資產之間的沖突、教師對于改制后身份待遇問題的擔憂,表面上看來是思想層次的碰撞,其實很大程度上是利益層次的,因為教師沒有看到改制后的付出與收益比例、行政管理團隊和教學管理團隊沒有看到教育資源、資金的充裕,或者這些未來的“好處”沒有有效覆蓋既有利益可能缺失的擔憂,向最基礎的層面看,是我國經濟領域和社會發展過程中契約精神的缺失,我們更習慣于用國家保證和道德約束,沒有規章制度、合同約束下的安心。
(二)配套制度沒有跟上
契約精神的缺失使教師、院校管理團隊對混合所有制改革和PPP辦學模式推行憂心忡忡,與改革和新模式推行配套的規章制度、合同約定也確實沒有跟上,缺少了規定、制度、合同的約束和支持,缺少了明確的流程、目標、風險分配、糾紛處理細節、退出機制說明,模式改革的推行受到重重阻礙并不是不可理解的現象,即使已經有部分省市的高職院校完成的推行,也無法打消利益關系人員的擔憂。
(三)合作伙伴選擇難度大
混合所有制辦學PPP模式的又一大問題在于院校的合作伙伴選擇難度大,如何平衡教育的公益性與企業的逐利性成為院校選擇合作伙伴時首先需要解決的問題,且我國當前社會經濟發展中,企業平均存活年限在5~8年,這遠遠不能夠滿足院校對合作伙伴的需求,絕大多數地區只有2~3家企業長期存活,有的地區甚至只有1家國有企業或者根本沒有,這為高職院校選擇合作伙伴設下了重重阻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