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德義
【摘 要】《語文課程標準》指出:“語文綜合性學習有利于學生在感興趣的自主活動中全面提高語文素養,是培養學生主動探究、團結協作、勇于創新精神的主要途徑,應該積極倡導。”那么,如何理解新一輪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理論指導下的小學教學方式方法呢?通過對新一輪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理論的認真學習,筆者有如下認識。
【關鍵詞】探討;方式方法;小學語文教學;新課改理論指導
教師應如何理解新一輪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理論指導下小學教學方式方法呢?通過對新一輪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理論的認真學習、探討研究,筆者認為,教育應推陳出新。
1.轉變陳舊的教學觀念
什么是傳統教學的陳舊觀念?簡單而言就是老生常談的灌輸、封閉和脫離。
1.1灌輸
所謂“灌輸”,就是片面、生硬地強調書本課本的重要性,按照書本課本、教學大綱、規定模式把學生的思維局限在“考試、及格和升學”的范圍內,讓其死記硬背、機械教條、地學會文化課。
1.2封閉
就“封閉”二字而言,是把學生禁錮在學校里、課堂上、教師思維里,忽視學生的認識規律和學習意識,忽視語文教學的廣闊性、全面性和實用性,忽視語文教學對初中生的真正作用。
1.3脫離
學生具有心靈、向往和發展意向,這種把學生圈在學校和固定在課堂上的教學,嚴重脫離了社會實踐、社會需要和社會發展。
1.4傳統教學的陳舊觀念造成很多弊端
傳統教學的陳舊觀念造成很多弊端,主要有:教學方式單一,學生只能按照教學程序學習考試升學所必須的知識;輕視對學生能力的培養,學生只能聽取名詞解釋、跟老師背誦習題答案和做大量的應試習題;教學效果不佳,教師備了很多教案、講了很多內容,但不知道學生學了多少知識,學生的解題及應變能力差,考試成績不理想,使學生覺得語文教學苦澀、呆板、索然無味。
2.觀念轉變,自主學習
教師在教學過程中一定要重視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教師要為學生學習而教,學生的學習要在教師的指導下進行,教師要全面了解學生、區別對待學生,認識整體中有差異,差異中要促進,發揮個別學生的特長或優勢,帶動整體全面提高,啟發學生、鼓勵學生、培養學生。新課改理論認為:要尊重學生的自主選擇,讓學生自主實踐。教師要以新課改理論為指導,給予學生“約束”幫助”和“指引”。
3.轉變角色,重視實踐
新課程改革理論認為,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應以人為本,以學生為主,對學生施仁愛、付感情、盡責任,正如教育家馬卡連柯所說:“愛是一種偉大的感情,它總在創造奇跡,創造新的人。”教師不但是學生學習過程中的引導者、促進者和解惑者,更是學生學習做人的良師、益友和知己。在新課程改革過程中教師角色的轉變十分重要。新課改理論指導下的教育與學習以活動為主要形式,強調學生親自思考、親自制作、親自體驗,要求學生積極參與各種實踐活動,在“思考”的基礎上“制作”、在“設計”的基礎上“考察”、在“探究”的基礎上“想象”、在體驗的基礎上“實踐”,這樣才能發現問題、解決問題、再次提出問題,使學生在這樣一系列的實踐活動中,感受生活、增長知識、實現跨越。也只有這樣,才能培養學生獲取和處理信息的能力、得到綜合性的知識、增加學習動力和社會責任感。
4.轉變方法,開放教學
開放性教學必須以教學大綱為綱、以教學目的為宗旨、以學生自主學習為主,發現人才且發現不足、發現閃光點且發現缺陷處、發現全面性且發現局限性。
教師不但要在課堂上教育學生,還要在社會環境下教育學生;不但要以課本課程教育學生,還要以社會實踐事例教育學生;不但要教育學生學習文化知識,還要教育學生學習做人道理。
教師要改變過去強迫式、固定式、填鴨式的教育教學方法,要運用新型的引導式、互動式、激發式教育教學方法。
教師要使學生學的更多而不是自己講的更多,要使學生充分思考、開拓視野、強化思維,而不能任意馳騁、不著邊際、憑空想象。
教師要強化自身、要勤于思考、要精于總結,促進學生主動學習、獨立思考、探討實踐。
5.創新思路,綜合發展
全面推進素質教育,必須把語文教育擺在首位,也就是說讓初中生在三年內將語文學好、學深、學活,這顯然是對一線教師的教學工作提出了更高、更嚴的要求。怎樣才能在新課程改革理論指導下基本實現這個目標呢?這便需要教師對初中語文教學進行研究、探索和創新。學習的目的是運用,運用于實踐、運用于社會需要、運用于社會發展,這也是我們培養一代新人的真正目的。語文是所有科學與學科的“眼睛”和“載體”,因此,學生學好語文至關重要。
新課程改革理論賦予教師在課本教學的基礎上,挖掘更加深厚更加廣闊的文化資源,包括物質文化和非物質文化、社會文化和科學文化、歷史文化和發展文化,以此培養尖端領軍人才、完成教育教學改革的責任、實現學生的全面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