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亞麗
摘 要 隨著時代背景的變化,企業的管理會計工作也需要進行相應地變革,其中業財融合概念的提出以及應用就是企業創新的有力證明。本文在介紹業財融合的主要內容的基礎上,進行了企業業財融合的必要性探究,并且以此為基礎分析了現階段企業業財融合實踐的現狀,同時提出了企業業財融合的實踐操作的有效途徑,希望為我國企業的業財融合的進一步推進提供參考意見。
關鍵詞 現代企業 業財融合 實踐
一、業財融合的主要內容
所謂業財融合,是指在信息技術的基礎上,業務和財務的一體化融合,從而有利于解決業務和財務相互獨立而對企業經營產生的消極影響。首先,從本質上看,業財融合是一個管理會計的概念。一方面,盡管業財融合中著重突出了其 “財”,但其實和財務學相差甚遠,業財融合中主要體現的是財務類等的決策信息。另一方面,管理會計主要工作任務是服從企業內部的經營決策,并且為管理層的決策提供有效地信息,而這也恰恰是業財融合的根本。其次,業財融合是一個信息系統。盡管業財融合是一個管理會計的概念,但是從業財融合的工作程序來看,其并不是直接地參與經營決策以及經營管理活動,而是從事信息確認、匯合報告等工作,其工作的目的是為經營管理的各個環節提供有用的決策信息。在很多企業中,盡管很多企業都有健全的管理信息系統,但是信息系統中反映的信息往往存在不夠準確、時效性較差等問題,這也就是為什么業財融合是一個信息系統。再者,業財融合是一個戰略規劃的管理控制系統。上文中說道,業財融合是一個管理會計的概念,在管理會計系統的實際工作中,往往被認為和管理控制系統相類似,甚至等同。并且在十年間管理會計往往采用的是管理控制系統,同時更加注重戰略以及價值鏈。所以可以說,業財融合對戰略決策極為重視,業財融合的工作不僅僅要覆蓋價值鏈中的每一個環節,還需要為環節之間的邏輯關系協同性。最后,業財融合在未來的發展中需要持續地引入高新技術更新管理會計系統的內容與功效。隨著信息技術的飛速發展,企業的業務融合工作需要設定一個大數據分析架構,從而為復雜的經營戰略打下堅實的基礎。總而言之,業財融合在實踐中應該形成多方位著力,協同作業的模式,而不是停留于傳統的企業管理各個環節相互隔離的狀態。
二、企業業財融合的必要性探究
(一)實現企業價值最大化的需要
企業經營管理的最終目的是實現價值的最大化,而財務與業務之間的融合,就是實習企業價值最大化的有效途徑。企業的財務工作是進行各環節的價值分析以及管理控制,如果財務和業務之間相互隔離,則容易造成業務的信息不能具有實效地反映到財務部門從而對于資源的配置也不能達到最大化。因此業財融合是企業價值最大化的需要。
(二)打破業財管理壁壘的需要
企業為了更好地進行管理,往往會進行職能部門的設置,并且對其進行明確的分工,以確保工作的專業性與高效性。但是由于分工明確,也極其容易造成企業管理之間的壁壘,部門往往會從自身的利益出發,從而與其他部門產生沖突。而業財融合的出現有效地打破了管理的壁壘,財務部門主動地服務于業務,業財之間相互協同,從而實現了管理的有效銜接。
(三)實現財務監控與防范風險的需要
隨著企業經營規模的不斷加大,其面臨的經營風險也隨之增大,因此做好財務監控以及風險防范工作是企業財務部門的重要職責。財務部門對企業進行全方位的風險防范以及財務監控,就必然涉及企業經營管理中的各個環節,而采購、銷售等業務環節是重中之重。因此,對于企業來說,需要進一步加強業務和財務之間的融合,從而確保企業的經營管理以及風險控制工作到位,實現財務監控以及防范風險的需要。
(四)推進管理會計工作的需要
在很多企業中,缺乏科學的決策以及高效的管理和控制體系,這對于企業的管理會計工作有很大的消極影響。因此,對于現代企業來說,需要進一步實現業財融合,從而幫助企業的管理會計工作得到有效的推進。我國財務部印發的管理會計基本指引中也提到,進行管理會計的應用需要遵循融合性原則,利用管理會計的工具以及方法,實現業務等與財務的有機融合。企業根據自身的實際情況,通過進一步有效地推進管理會計工作,提升自身的管理水平,從而與業財融合之間形成良性促進。
三、現階段我國企業業財融合的現狀分析
(一)不利因素分析
從我國企業業財融合的現狀來看,不利因素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第一,財務工作沒有對經濟活動進行明確的反應。在我國企業中,有少數企業還停留于應付稅務的狀態,財務的核算并沒有真實地反應企業經營管理的活動,從而也不能為企業創造價值。第二,業務信息的不及時傳遞。在企業業務活動的進行過程中,一般只有涉及資金支付等問題時才會通知到財務,這就導致了業務活動完成財務還一無所知,從而造成了業務與財務之間完全脫節的現象。第三,業務與財務之間的信息不同步。一般來說,業務部門是活動的執行者,掌握著有關活動的詳細而準確的信息。而財務部門主要負責資金的核算與監督工作,由于其基本不參與業務活動,對信息的獲取難以進行,從而導致業務與財務的信息不同步。第四,業務部門與財務部門的管理目標不一致。對于業務部門來說,其主要目標是通過資金的流動達到增量的效果,而對于財務部門來說,其主要目標是減低成本。由于二者目標的不一致,導致其行為也存在很多的矛盾之處。業務部門往往會愿意承擔更大的風險去獲得更大的效益,而財務部門力求將風險降到最低。財務與業務二者之間由于目標上的不一致,導致其融合存在一定問題。
(二)有利因素分析
在當今的大背景之下,盡管業財融合面臨著諸多挑戰,但是同樣有許多有利因素對業財融合起著促進作用。首先,信息技術的飛速發展為業財融合提供了極大的技術支持。比如在很多企業中使用客戶關系管理系統,從而使得部分經濟活動開始走向業財融合。其次,對于現代企業來說,企業需要實現戰略的轉型也要依靠于業財融合,但是從另一方面講,企業的轉型升級也能有效地促進業財融合。在我國較為先進的企業中,曾經提出將財務分為共享財務、業務財務以及戰略財務,在進行財務傳統的監督功能強化的基礎上,要求相關人員需要進行業務的了解,從而實現企業價值的提升。再者,企業財務管理工作和其他部門的融合具有較大的優勢。一方面,財務部門是各部門之間連接的樞紐,財務信息具有綜合性等特點。另一方面,企業財務管理工作具有相對完善的體系,完善的方法體系中的部分工具能夠較好地為企業業財融合提供較好的工具支持。
四、現階段我國企業業財融合的有效途徑
(一)業財融合的內容重構
對于現代企業來說,推進業財融合,首先需要對其進行內容重構,從傳統的注重會計要素轉向對企業價值鏈的各項內容的重視。一方面,做好業財融合工作需要對各項經營活動進行梳理,其中不僅包括基本活動,還包括人事、財務等多項支持性工作。另一方面,做好業財融合工作需要結合每個企業的具體業務屬性,同時從多個方面出發對公司的業務經營等方面進行深度了解。
(二)業財融合的工作方式及管控模式的升級
在財務管理的工作中,全面預算管理是一項重要的內容,而在業財融合的過程中,企業的全面預算管理需要體現交互性、非財務性等特征。比如,在全面預算管理的相關文件中,應當盡可能減少財務指標相關術語的表達,而更多的是從業務經營的角度去進行預算指標體系的表達。除此之外,在企業業績評價體系中,還需要向戰略牽引型進行轉變,以此來強化企業戰略規劃對績效評價的作用。企業進行業財融合,其本身就是要強調企業戰略、業務運作等,通過立足于企業的全部可配置的資源為企業提供一個可量化的評價標準。
(三)管理報告的重構
在大數據的背景之下,企業的財務管理也需要進行相應的升級,一方面,將財務信息從傳統的以報表等形式轉為數據化資料,從而更加準確清晰地表達企業決策、業務的經營狀況等。另一方面,企業還需要從粗糙的、概括性較強的財務資料轉為精細的數據,從而將數據的采集范圍進行延伸。從管理報告的數據化重構來看,主要分為以下幾種方式:一是進行管理會計的數據倉庫構建,二是構建運營系統的異動掃描以及預警系統。三是構建企業的標桿數據庫,并且定期地進行對比。四是進行管理會計的決策與分析的交互平臺,從管理的需求出發進行投入以及產出的數據的歸集。
(作者單位為阿克蘇雨宸時代商貿有限公司)
參考文獻
[1] 田超.淺談管理會計在中小企業的應用——業財融合的視角[J].中國商論,2018(30):118-119.
[2] 馮長浩.業財融合問題研究[J].中國總會計師,2018(08):86-87.
[3] 徐元雄.當前時期下企業業財融合的具體對策探究[J].全國流通經濟,2018(22):100-101.
[4] 孟陽.我國企業業財融合問題探究[J].行政事業資產與財務,2018(04):71-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