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亞宇 彭夢雅
摘要:“互聯網+職業教育”作為一種新的職業教育發展范式,正在加速傳統職業教育生態鏈的變革,創新職業教育的運作模式也將引領未來職業教育的發展趨勢。職業教育具有教育和產業的二元性,為互聯網與職業教育的結合帶來了豐富的邏輯內涵。通過樹立職業教育生態鏈的理念、完善政策體系、促進多維協同創新、重新設計辦學模式等途徑,助力職業教育在新經濟形勢下深入融入經濟社會發展,從而提高職業教育的創新能力、適應性和競爭力。
關鍵詞:互聯網+職業教育;生態鏈;發展范式
在新一輪的科技革命和世界工業的轉型中,互聯網和各個領域的整合和發展具有廣闊的前景和無限的潛力。互聯網與新型產業的結合已成為當今社會經濟發展的新趨勢,并成為引領社會創新發展與信息技術變革的新范式。《高等職業教育創新與發展行動計劃(2015-2018)》圍繞互聯網與職業教育的整合與創新,提出了一系列切實可行的發展規劃。可以看出,“互聯網+職業教育”是職業教育未來發展的必由趨勢。然而,在“互聯網+”的背景下,如何引入新技術、新途徑和新范式來改變傳統職業教育生態鏈模式,如何對接職業教育與新型產業的有機融合,如何利用“互聯網+”促進職業教育的轉型升級和可持續發展,這些都需要我們重新審視“互聯網+”時代的職業教育生態鏈[1]。
一、“互聯網+職業教育”生態鏈形成的內涵
(一)“互聯網+職業教育”的內涵
在“互聯網+”時代,互聯網將各個行業領域不同信息充分連接融合,將產業鏈中的各個環節聯通,形成了新的生產模式和生產成果,使各行各業都獲得了巨大的發展。“互聯網+”通過互聯網技術打破傳統產業的界限,形成新的產業模式和資源共享。以互聯網作為基礎的職業教育體系正在逐步形成,滿足了在互聯網的全新時代下對于職教人才的需求,推進了職業教育發展和戰略轉型的全過程。 第一,從對人才培養的目的來看,“互聯網+職業教育”的時代下,人的意義和價值得到了充分的體現。“互聯網+職業教育”更加主張生態和諧以及可持續發展,這就對我們的思維和全球性視域有了更高的要求,我們需要更加關心創新融合、團結協作、服務意識、情緒控制能力以及關注自然與人的和諧發展等。第二,從對人才培養的過程來看,應更加注重教育內容的開放性,以及新興教育內容所包含的人文素質價值,注重提升學習效率的經驗方法,模擬工作真實場景進行學習交流,以及在人才培養過程中學校與企業行業之間的多元融合創新。第三,從人才培養的評價來看,有必要放棄通過試卷來判斷傳統教育體系中人才評價的方式。需要更加注重對學生的學習態度、品格、能力、意志力等多方面的考核,通過對人才大數據的評估來考核人才的水平,實現教學評判標準的可視化。第四,從人才培養的機制體系來看,人才培養所依賴的教育體系包括學校、社會、家庭和學生自身都需要共同努力,注重學生自身在學習體驗中的話語權,以學生為教育的出發點,根據學生對學習內容以及學習環境等的需求來改變現有的教育機制,從而促進了“互聯網+職業教育”生態鏈的形成。
(二)職業教育生態鏈的內涵
職業教育生態鏈是基于生態學原理和方法研究職業教育領域的問題所形成的[2],即研究如何運用生態平衡和共同進化的原理和機制來構建職業教育體系,并按照生態學觀點和方法重構職業教育體系,解決職業教育過程中各利益主體之間的需求矛盾。這既是職業教育本身生態發展的具體內容,也是促進職業教育乃至社會生態系統和諧發展的重要途徑。職業教育的發展不僅是職業教育普及的必然要求,也是職業教育體系適應社會制度的產物。職業教育具有很強的適用性,與社會經濟的發展密切相關。這不僅是職業教育本身發展的需要,也是社會生態系統和諧發展的需要;不僅是職業教育發展觀念的轉變,也是職業教育發展生態觀的塑造。職業教育的生態發展應從教育觀念的角度全面實施,將生態學的概念、原則、目標和方法深入到職業教育的各個方面和全過程。重建職業教育生態鏈需要逐步建立職業教育的生態思想、理論和實踐體系,形成全面系統,又具有前瞻性的職業教育生態理論。
二、“互聯網+職業教育”生態鏈形成的內生動力
(一)產業結構調整催生了“互聯網+職業教育”
在“互聯網+”時代,以跨境為基礎的創新性改變,不僅帶來了一些產業體系的整合,也帶來了許多新興產業的興起和繁榮。“互聯網+”與傳統產業的整合對產業結構調整產生了巨大影響,不僅提升了新興產業的市場競爭地位,而且促進了產業升級,極大地擴展了產業的價值鏈[3]。在“互聯網+”時代,不同行業可以實現更有效的信息傳遞和知識共享,有效整合新型產業鏈之間的資源并通過“互聯網+”平臺實現資源共享,形成新的產業價值協同體制。
在“互聯網+”時代,信息化與工業化相結合產生的新型產業鏈在市場上更具有競爭力。這必然會鼓勵企業更加注重核心競爭力的培育,更需要立足于“互聯網+”工業技術的生產、專業技能和自主知識產權的保密性。在這種背景下,傳統職業教育的專業設置、教學體系、課程內容等將不再具有生命力,產教融合、校企合作的新型職業教育生態鏈隨之產生。構建產學合作的職業教育生態鏈,不僅需要職業教育與信息技術的深度融合,而且要求教師和學生必須在真實的??工作環境中進行課程理論教學和實訓教學。堅持用“互聯網+”的思路調整職業教育的專業設置和發展方向,可以有效促進職業教育與新興產業的密切聯系,并進行優勢資源互補以迎接大數據時代下產業網絡重構對職業教育提出的各種挑戰。
(二)社會多維協作促進了“互聯網+職業教育”
職業教育本身就具有職業性和教育性的屬性,涉及許多參與者。例如,企業是需求者,學生是接受者,政府是投資者和監督者,職業學校是運營商,第三方組織是評估者等等,這些參與者的多維互動構成了職業教育的三維生態系統。在互聯網時代,“互聯網+”改變了職業教育中不同參與者之間的關系,同時滲透并改變了傳統產業,并賦予了職業教育具有生產技術網絡環境和社會網絡的特征。在“互聯網+”時代背景下,首先,職業教育的發展應建立互聯網思維,有機整合信息技術和職業教育資源,圍繞職業教育的特點進行創新發展,建立利益相關者優勢互補的協同創新價值機制。其次,“互聯網+職業教育”的發展應緊跟新興產業的發展趨勢,與工業企業在產業價值網絡重建中緊密配合,形成良好的互動機制。事實上,“互聯網+”具有用戶創新、開放式創新、大規模創新以及協同創新等特點[4]。再次,互聯網發展的新趨勢就是要形成一支創新型團隊,多個參與者積極參與用戶需求,通過集體智慧和力量實現創新。在這個過程中,不僅要依靠技術驅動和需求驅動,而且供應商也必須具備創新的動力。這就要求現代職業教育擺脫傳統思維的束縛,真正建立和運用網絡思維。最后,“互聯網+職業教育”必須以經濟和社會發展為基礎,積極引入先進技術設備,開展模擬教學,為企業技術創新提供幫助。同時,還需要引入社會力量參與辦學,促進職業教育體系與多元化社會創新體系的構建,增強了知識協作和組織協作之間的價值協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