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新媒體視域下,網絡原創文學作品的傳遞更加迅速、傳播更加便捷、信息更加開放,給其創作帶來了重要而深遠的影響?;诖?,本文將從當前新媒體視域下網絡原創文學概況出發,對新媒體視域下網絡原創文學創作導向進行分析與探究,希望為相關人員提供一些幫助和建議。
關鍵詞:原創文學 創作導向 新媒體
所謂新媒體,指的是一種關于計算機技術的媒體形態,是不同于傳統電視、廣播、雜志、報刊的信息傳播與存儲的全新媒介和載體,其發布、儲存、刊載和傳統媒體有很大差異,受其影響,網絡創作發生巨大變化。因此,研究新媒體視域下網絡原創文學創作導向具有一定現實意義。
一、網絡原創文學創作游戲化導向
現階段,網絡原創文學作品的閱讀與創作主體絕大部分為年輕人,這些年輕人在進行網絡創作時一般比較熱衷于自樂自娛,具有很強的游戲特點。部分網絡作家創作的初期動力源自好玩心態與情感宣泄,其性質是狂歡和游戲,而且包含游戲文字心理,因此大量新媒體下的網絡原創文學作品表現出唯樂主義特征。從本質上講,文學創作便是游戲的一種,主體既在創作又在游戲。受游戲狂歡心理所驅使,網絡作家的創作十分自如,而且比起過去,當今時代文化體制也更加寬松,新媒體的網絡原創文學創作在多媒體技術與網絡技術的開放平臺上,并不會被社會體制過多地束縛。部分手機網絡接龍小說會在閱讀主體與創作主體雙方互動中隨意、即興地完成作品欣賞、寫作,其游戲心態表現得淋漓盡致。部分搞笑、無厘頭的網絡短信文學中采用了詼諧的語言風格,也體現出很強的游戲性。
二、網絡原創文學創作技術性導向
在新媒體的視域下,數字電視、IMAX立體電影、電訊傳媒、互聯網等多種技術快速發展,讓網絡原創文學創作獲得了技術性的導向。對網絡作家來講,若不能掌握科學技術就失去了有力武器。在過去,網絡原創文學依然將文字當成主體,伴隨多媒體、計算機等技術的發展與成熟,網絡原創文學在真正意義上應包括數碼攝影、音頻、圖像等多媒體創作信息。也就是說,只有在網絡原創文學創作時充分引入多媒體技術,其原創創作才可以產生根本性變革。相關學者曾指出,網絡原創文學具有的多媒體性會形成動靜相宜與圖文并茂的傳播知識路徑,并且有可能催生全新原創知識框架和學術意識。這對網絡作家提出了一定的技術要求,或是作者本人對多媒體技術十分了解,或是作者擁有一個掌握網絡技術的原創團隊。新媒體下的網絡原創文學創作應是文學和技術的全面結合,既是用文字敘事和書寫的過程,又是一個技術操作與軟件制作的過程,如寧財神、邢育森、李尋歡、痞子李等網絡原創作家,都具有高學歷與理工知識的背景,有較強的網絡操作水平,這奠定了其未來網絡原創文學創作的堅實基礎。
三、網絡原創文學創作民間性導向
科技成熟與媒介更新讓網絡原創文學創作走向民間化與大眾化,不管是娛樂是創作還是技術性操作,都把原有權威意識和精英意識打破。大量的影視媒體受眾、廣泛的手機通信設備的普及、全民的互聯網影響都讓網絡原創文學創作獲得了民間性導向。網絡原創文學創作的民間基礎十分深厚,無論是網絡作家數量還是原創作品數量都表現出大眾化的趨勢,而且網絡原創文學創作不再屬于原有的精英一族,作家崇高的地位與權威性逐漸被草根階層、大眾化的網絡作家替代。也就是說,在新媒體的視域下,每個人都可以是作家,每個人都能將個人評論進行發表,呈現出自由的無等級特征。網絡世界的互動交流、虛擬隱匿、無權威、無管制、無約束,使任何邊緣型的非主流話語都能夠平等地進行表達,每個人都具備話語權,這讓網絡原創文學創作境界充分進入一種自由而忘我的巔峰狀態中。處于這種縱聲喧嘩的互聯網平臺中,無論閱讀主體還是創作主體都能夠自由地溝通,實現民間型的狂歡。
在新媒體的視域下,網絡原創文學創作的題材與主題也具有民間性的特點。選取題材十分時尚化、都市化,情感敘事非常個人化,創作心態較為平民化,閱讀心態相對休閑化,使得閱讀和創作都形成了快餐模式,不需要理性而高尚的審美性創作。大量情感都市題材的網絡原創文學作品都把現代人焦慮、頹廢、狂歡等心理展現得淋漓盡致。例如網絡作家安妮寶貝創作的《清醒紀》《告別薇安》等原創作品具有強烈的都市意向,對于歌舞廳、咖啡館、酒吧等場景與事件的描寫,把現代人們對于愛情游戲的迷亂、困惑與掙扎形象地描繪出來。
四、結語
總而言之,研究新媒體視域下網絡原創文學創作導向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相關人員應對當前新媒體視域下網絡原創文學概況有一個全面的了解,充分把握網絡原創文學創作在新媒體視域下的游戲化導向、技術性導向、民間性導向,從而讓網絡創作生生不息、源源不斷,促進其長期、穩定發展。
參考文獻:
[1]秦天.從產業鏈角度看我國網絡文學出版的發展模式——以閱文集團為例[J].視聽,2018(12).
[2]趙兵,錢景,郭才正.原創文學網站版權維護的現狀與前景探析——以盛大文學為例[J].情報探索,2016(02).
★基金項目:本文系遼寧省社會科學規劃基金項目(項目編號L17CZW005)。
(作者簡介:關宇,女,碩士研究生,遼寧社會科學院,助理研究員,研究方向:文學)(責任編輯 劉冬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