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燊威
【摘 要】中國自1978年改革開放至今已經有30多年了,中小企業在刺激消費、穩定就業、保持社會穩定、加深資源利用、促進社會公平中發揮越來越大的作用,但中小企業同時也面臨著融資環境惡化的困局。本文試圖分析影響中小企業融資的因素,打破中小企業融資困難的局面。
【關鍵詞】中小企業;融資困境;信貸;經濟法制環境
中小企業融資困難的狀況是由很多因素共同影響造成的,這些因素整體可以劃分為企業內部自身的原因和外部市場大環境的原因。
一、企業內部環境的因素
(一)中小企業信用觀念缺失
中小企業的誠信問題首當其沖,已經成為中小企業融資現狀惡化的頑石。在一些銀行的調查中發現,中小企業的貸款壞賬率比大型企業高出不少,這些壞賬遍布各個行業的中小企業當中,造成了銀行很高的追繳成本,因此商業銀行不得不減少對中小企業發放貸款,提高中小企業貸款的條件。[1]這導致中小企業很難向銀行借貸,銀行又有很多存款借貸不出去的惡性循環。
(二)中小企業的信息不對稱
中小企業的財務管理長期處于混亂狀態,原因在于中小企業財務制度建設不完善,“財務外包”的發生率遠高于大型企業。同時,由于高經營成本使得中小企業常常在賬務上馬虎處理以達到減稅、避稅的目的。這使得銀行和很難清楚的了解中小企業的財務情況,而不敢輕易地貸款給中小企業。
(三)中小企業貸款缺乏足夠的抵押擔保
由于我國各地區的中小企業的信用程度很難得到保障,銀行在發放貸款的時候必須要中小企業提供抵押或者質押品,中小企業幾乎無法得到信用貸款。但同時,中小企業往往存在缺少足夠的固定資產、抵押質押物品不充足等問題,使得企業又很難獲得抵押貸款。
(四)中小企業經營風險大
中小企業往往處于剛起步階段,擁有的規模短時間內無法提升,內部積累不足導致它們很難擴大再生產。在管理上缺乏專業化培訓的管理人才,管理觀念、管理方式相對落后;在資本利用上,中小企業由于其資本量有限、資本積累緩慢導致過負荷生產嚴重拉低了其產品的服務質量和服務水平。這些因素也很大程度上影響了投資者對中小企業發展前景的預期。
二、外部環境因素
(一)信貸歧視
銀行(提別是國有銀行)在審核貸款時對非國有的企業有相當程度的信貸歧視。中小企業一般很難申請到銀行的信用貸款,中小企業相對于國有企業來說,出現壞賬的概率遠高于國有企業。2014年中國交通銀行的信貸數據顯示,交通銀行6月份給全浙江省發放的信用貸款中,大型國有企業獲得的比例為8.83%,中小型企業占91.17%。但是大型企業的信貸額度卻是中小企業的2.12倍。[2]由是,我們可知整個銀行系統寧愿把款項發放給效益更差的國有企業,也不愿意給中小企業提供貸款。
(二)缺乏通暢的直接融資渠道
我國的中小企業的融資渠道非常狹窄,大多都是過分依賴銀行信用、抵押貸款來進行融資,當融資方式變得單一的時候,企業的融資缺口變得越來愈大,經營風險也隨之上升了。放眼其他的融資方式,中小企業自身條件很難滿足《公司法》規定的企業發行債券的條件,使得企業不能在債券市場融資;想要在深交所的中小板、創業板上市,也需要經過非常嚴格的審核。因此中小企業在金融資本市場上是不受歡迎的。
(三)政策扶持力度不夠
指出按照海外企業一些已有的經驗,海外國家的中小企業在發展中可以獲得優惠政策的支持,而且海外市場有一批專門的中介機構來幫助中小企業獲得商業銀行的貸款。我國的情況是,信貸中介行業起步較晚,很多領域被商業銀行占據,使得商業銀行“考教不分”,中介行業提供的服務有限、水平層次不齊而且收費頗高使得中小企業望而卻步。另一方面,政府政策支持主要都面向于行業或者大型國有企業,很少有政策專門面向中小企業出臺。
【參考文獻】
[1]胡海峰,趙亞明.專業化中小銀行與中小企業融資研究[J].福建論壇(人文社會科學版),2012(08):40-46.
[2]吳江濤.商業銀行中小企業金融服務研究[D].江西財經大學,2012:41-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