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姝
【摘 要】美麗鄉村建設是社會主義新農村的升級版,對鄉土文化的傳承是美麗鄉村的建設過程中的一個重要問題,將傳統文化傳承與鄉村建設有機融合是美麗鄉村建設的核心。本文將從美麗鄉村建設中文化傳承方面入手,把美麗鄉村建設的目的作為分析要點,探討藝術設計手法的運用。
【關鍵詞】美麗鄉村;文化傳承;藝術設計
鄉村文化是我國本土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因而需要在美麗農村建設中更進一步貼近人們的生活。美麗鄉村以“美”掛名,由此可見,美麗建設鄉村建設過程中藝術設計手法的重要性。
一、美麗鄉村建設下鄉村文化傳承的意義
“美麗鄉村”中的“美麗”不是“涂脂抹粉”,而是景色之優美、經濟之富美、民風之淳美。概括起來主要是視覺上的“美觀”和生活上的“美滿”。這就要求設計師們在進行美麗鄉村建設中,充分運用合理的藝術設計手法,既要滿足視覺上的形式美感,也要深度挖掘美麗鄉村的文化內涵。如何滿足這兩個方面是美麗鄉村發展的關鍵,鄉村建設中的藝術設計要滿足的就是視覺上的美這點容易理解,而展現村民生活上的美則是離不開鄉村的文化傳承。
文化是一個區域的象征,任何一個國家地區的發展都離不開文化的支撐。我們對美麗鄉村的建設不僅能讓外地居民快速的了解當地的風土人情,還能使當地村民對自己的文化產生自豪感,達到精神上的充實。中國國土遼闊,地域特點明顯的,在美麗鄉村的建設中,如何彰顯地方特色文化是重點。使鄉村建設成為文化的載體,是我們傳承鄉村文化的一種特有方式,而當我們在美麗鄉村建設中賦予了觀賞以外的價值時,美麗鄉村建設的藝術設計內涵也已升級。如果我們能在鄉村建設的設計中從整體規劃上重視并傳承當地的文化,這對美麗鄉村建設具有重大意義。
美麗鄉村建設中具有文化傳承的規劃和建設方式提高鄉村建設的整體層次,對村民精神上的滿足不是單純的物質層面能夠滿足的。首先是以鄉村建設作為重心,完成新舊村落之間的交替,實現農村居民生活環境的跨越。在此基礎上,設計師們再進一步思考,鄉村不同于城市,每個鄉村都有著自身的自然環境和氣候條件,都有著獨屬于自身的歷史和文化及人文景觀等,在風俗習慣上也有所差異,這些與城市有著明顯的區別。所以,鄉村文化傳承能夠對美麗鄉村建設的內涵起到填充,使得新鄉村建設具有自身發展特色,保留古村落建筑及空間構架是新鄉村的建設特色,傳承風土人情及民間藝術等非物質文化更是建設特色。這樣可以對新農村經濟起到促進作用,將非物質文化遺產以及物質文化遺產作為美麗鄉村建設規劃的旅游發展資源,提高鄉村建設的文化層次的同時加速新農村的經濟發展。
二、藝術設計可以指導鄉村建設
美麗鄉村建設不僅僅只是刷白墻、翻新路等表面的形式化工作,而是要在多方面的深入調查研究基礎上綜合考慮問題,從農村實際出發。在美麗鄉村建設的設計中,鄉村空間的功能一直與本土居民緊密聯系在一起,當他們的生活空間進行改變時,改變后的空間是否能保持住本土居民的足跡,這些足跡又通過什么去保護和展現,許多鄉村的遺留是文化的見證,是歷史的象征,才是設計師應該深度挖掘的。對鄉村的設計中要保留這些歷史饋贈,都是人類發展的精髓,亦是人民的精神財富,代表著鄉村人民的生活習俗,乃至信仰,這種信仰能夠保證鄉村精神具有文化內涵。綜合運用藝術設計手段去考慮如何在美的基礎上從根本上改善農民的生活環境,建設生態宜居、蘊含內涵及文化特色的美麗鄉村。
針對鄉村的共通性設計師可以運用相同的藝術設計手法進行美化,但每個鄉村的文化特色還需設計師應深入了解本土文化及“村情。這個設計過程可以跟借鑒相仿的成功的美麗鄉村建設手法。但是深度剖析看來,沒有哪兩個鄉村是完全一模一樣的。國外鄉村區別與國內鄉村、北方鄉村區別與南方鄉村、沿海鄉村區別于內陸鄉村,即使是相鄰的兩個鄉村,也都有著不同的鄉村歷史和基本條件。鄉村建設中的許多鄉村是歷史悠久的文化名村。這些鄉村有很多年的文化傳統,并且生活在這里的人們有自己的特有的生活方式和習慣。雖然“地域”和“鄉村”一直是設計師強調和實踐的關鍵,但人們對它們的理解卻仍然停留在對地域歷史符號的簡單抽象和對鄉土文化的單一模仿中。設計中對紀念性的強調使設計師往往忽視了鄉村本土的特殊性和原生性,忽略了建筑落地的生長過程以及建成之后以人為主體的建筑空間體驗與感知,以導致鄉村土地、居民生活以及鄉村空間三者之間不能產生相互關聯和認同。
美麗鄉村建設不是大規模的造村運動,需要藝術設計的合理指導。設計師運用藝術設計手段對鄉村因地制宜地改造,是廣大鄉村人居環境、生活水平、鄉風村貌實現品質提升的內在需求。如何在照顧村民生活習慣和保留農村原有意味的基礎上,進行改造升級,走出一條鄉村特色發展之路,藝術設計在其中發揮著首當其沖的作用。
三、藝術設計助推挖掘鄉村文化內涵
許多鄉村的風俗習慣在村民眼中習以為常,村民往往把這些風俗視為生活的一部分,而非看作文化,這與當地村民的文化素養局限有關。因而,設計師在建設美麗鄉村時,應深入了解和密切接觸該鄉村的風土人情,提煉出有保留價值和傳承意義的鄉村文化。設計師既要向當地村民“學習”鄉村文化,又要更進一步“挖掘”鄉村文化。在專業設計技藝的基礎上,深入挖掘文化底蘊,對村民眼中習以為常的風土人情等進行篩選,再結合自己的專業,將其納入設計元素,運用藝術設計的手法對其文化進行傳承。設計師們可以用藝術的眼光將鄉村的細碎生活藝術化、高度化、永恒化,達到提煉鄉愁,挖掘鄉村內涵的作用。
在美麗鄉村建設過程中,設計師可以結合當地傳統民俗文化,運用藝術設計手打營造當地特有的鄉愁記憶。在當今社會,鄉愁是一種情感,是一種責任,更是一種反思,對城市發展的反思。鄉愁記憶,包括鄉村建筑、聚落狀態等物質空間活動形成的記憶感受,其中,民俗文化及宗教信仰等非物質方面的記憶狀態占了很大比重。當下的社會發展進程中,鄉愁記憶除了是對鄉村以往形態的可辨別性記憶,亦是對鄉村以往非物質層面的傳統風俗和文化的記憶。
鄉村的一些區域文化包括了歷史傳統以及歷史文化,這些都是鄉村經過時間的沉淀,遺留下來的財富。不同的地區、不同的文化、不同的環境、不同的資源,這些原因影響著整個地區的鄉村風貌,所以呈現出來的鄉村風貌也是各不相同的。設計師在對鄉村進行藝術設計時應根據具體鄉村的具體情況,除了對地區的自然環境進行評價和科學合理的設計技術層面的基礎機上,要重視對該鄉村的人文習俗進行綜合考慮,要充分的利用好這些各具特色的歷史財富,運用藝術設計手段進一步突出其特色,因為這種特色象征著傳統文化,這種傳統文化是對村民的一種激勵,從而使得村民有一種積極性共同參與到建設中來。通過藝術手法突出對人文環境的設計,科學合理地對進行美麗鄉村建設。在這個運用藝術手法共同建設的過程中,同時也是對文化內涵的深度挖掘和助推。
四、總結
藝術設計和美麗鄉村建設其實是相輔相成的,我們在進行鄉村建設的時候就是對美麗鄉村的建設,而對美麗鄉村的建設離不開藝術設計的支持。現在隨著鄉村的發展,鄉村建設的要求也越來越高,簡單的物質層面設計已不能滿足其發展,如何在實現“視覺美”的基礎上,實現“文化美”,是每一個設計師努力的方向。設計師應深入當地,在了解當地的具體環境和文化特點后再進行設計,這樣才能打造出具有當地特色的鄉村建設。而建設能突出當地文化特色的并對其保護與傳承才是美麗鄉村建設的意義所在。
【參考文獻】
[1]秦紅嶺.鄉 愁:建筑遺產獨特的情感價值[J].北京聯合大學學報,2015(4).
[2]王云才,劉濱誼.論中國鄉村景觀及鄉村景觀規劃[J]中國園林.2003.
[3]解曉麗.解析中國鄉村景觀建設[J].現代裝飾.2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