代青麗
【摘 要】豐富多元的消費方式充盈著當代大學生的生活,然則九成以上大學生消費現狀極其不合理,嚴重影響大學生的未來發展及價值取向。通過問卷調查了解大學生簡單資料背景、消費心理、消費結構及消費需求等方面。分析大學生消費方式及消費結構,剖析大學生消費心理及行為,提出合理建議,研究及設定相應方案,培養大學生理性消費能力,樹立正確的消費觀念。
【關鍵詞】大學生;奢靡;消費理念;沖動消費;問卷調查
大學生是社會群體中較為特殊的群體之一,當代大學校園特有的環境及文化氛圍,加上大學生較為強烈的購物欲望以及絕大多數大學生在經濟上對父母有很高的依賴性,使得大學生形成了一種較為鮮明的消費方式,因而其消費理念在一些方面也較為獨特。大學生的消費情況一定程度上影響著社會消費狀況,反映大學生的校園生活狀況是否良好。再者,大學生作為未來社會主流群體之一,其消費觀念直接影響著其自身的人生觀、價值觀的形成和發展,一定程度上左右著大學生未來人生的發展走向。因此對大學生的消費現狀進行調查分析具有一定的研究意義和參考價值。為規范大學生在擁有的一定的經濟自主權上的消費支配及理性消費提出一些建議。需特別說明的是,由于調查條件的限制,本次調查范圍較小,受區域環境因素影響較大,僅在一定區域內具有代表性。
一、調查對象及方法
本次對象為部分安順學院大一到大四在校學生(即15級、16級、17級、18級)。調查方法是以網絡問卷的形式展開,相比于傳統調查方式。網絡問卷調查有諸多優點:如執行起來極為便利,耗費精力更少,調查范圍廣,能避免一些受訪者不宜當面作答的敏感性問題。缺點是調查對象組分不易控制,如性別比例,年級組成等。調查問卷的問題設計包括大學生個人簡單資料背景、消費來源、消費結構、消費需求、消費心理、是否借貸等方面進行調查。
參與本次問卷調查共242人,其中男生105人,女生137人。為方便統計,隨機剔除大四年級中的2名受調查者(1名男生,1名女生),盡管如此,調查樣本也是滿足隨機性條件的。即確定有效問卷為240份,其中大一年級占16.25%;大二年級占15.42%;大三年級占26.25%;大四年級占42.08%。調查對象有43.33%是男生,56.67%為女生。年級組成見表1。
表1 年級組成詳情表(單位:人)
二、調查結果
(一)月消費總額
根據調查數據顯示,2.92%的大學生月消費額在600元以下,月消費額在600-1000元的大學生占比為59.58%,月消費額在1000-1500元的大學生占比為26.25%,月消費額大于1500元的大學生占比11.25%。根據前人研究成果,假設月消費額小于600元的以450元代替其均值,位于600-1000元、1000-1500元兩個區間的分別以其均值代替,大于1500元的以1800元代替其均值。則可粗略求出調查樣本大學生的月平均消費額為1020.42元。“騰訊教育-麥可思2017大學生消費理財觀調查”結果顯示,大學生每月平均消費額為1243元,學校處于地級城市及以下的大學生每月平均消費額為1091元。本次調查區域消費水平屬地級城市消費水平,因此調查樣本均值與該值較為相近。
從性別差異的角度上來分析,男生的月平均消費額約為1137元,女生月平均消費額約為931元。男生月平均消費額相比于女生較高。從年級角度看,大一年級大學生月平均消費額約為913元、大二年級約為984元、大三年級約為1031元、大四年級約為1069元。學生的月平均消費額隨年級呈遞增趨勢。
(二)消費來源
就當下社會下而言,大學生自立能力相對來說還是比較薄弱的。在經濟來源上,由于環境及自身條件等許多因素的限制,使得絕大部分大學生在經濟上尚不能完全獨立。即使小部分大學生通過勤工儉學、助學代款、獎學金等渠道來獲取一部分收入或實基本上實現經濟上的相對獨立,但其消費結構及消費觀念和當前大學生主流消費結構和消費觀念基本上還是一致的。
社會發展的形勢不斷向多元化方向拓展,大學生的消費來源渠道越來越多樣化,但其主要來源還是依賴家庭給予。通過分析調查數據,完全依靠家庭的給予作為消費來源的大學生為78.75%;主要通過勤工儉學、助學貸款、獎學金為主要消費來源的大學生占17.92%;通過另外一些渠道(如創業、微商、網絡寫作投稿等方面)來獲取消費來源的學生占3.33%。從性別來分析,男生通過勤工儉學等渠道獲取收入作為消費來源的比例比女生高,即女生依靠家庭給予作為消費來源比例較高。從大學生所在年級來看,高年級的大學生對家庭給予作為消費來源的依賴性更低。高年級大學生因時間、閱歷等方面占有較多優勢,因而其經濟獨立性相對于低年級大學生來說更強。
(三)消費去向
對比復雜的家庭消費情況,大學生消費去向則較為簡單。就各項月消費額比于月總消費額,大學生花費在飲食方面的消費額占很大比重,約占月消費額59.51%,約8.82%用于日常通訊消費(話費及網費等),日用品支出約占5.39%,用于學習方面占7.93%,其它支出占18.35%(包括購物、娛樂交際、外出游玩等)。男生女生在消費去向上的比例和側重點相差較大。對于男生而言,在日常飲食、通訊和娛樂交際方面男生月消費額比女生高;女生則在學習、日用品、購物方面月消費額明顯高于男生。
圖2
(四)借貸情況
各類電子產品極大豐富了大學生的課余生活,互聯網世界多姿多彩。線上消費的人數比例及個人線上消費額也在不斷增加,便利的消費渠道,各類服務行業的迅速崛起,消費項目急劇的增多以及別的種種原因使得大學生月消費額不斷攀升,導致生活費常常不夠日常花銷,從而催生一系列小額消費網絡借貸平臺。調查數據顯示,61.29%的大學生有從信用卡或小額網貸平臺借貸(如花唄、白條及其它各類網貸平臺等)的經歷(大于10次),38.63%的大學生有向同學朋友及親屬借錢的經歷(借期大于15天)。32.92%的大學生表示生活費有節余。48.33%的大學生表示生活費不一定有結余。18.75%的大學生表示生活費沒有結余。
三、當代大學生消費存在的問題
(一)盲目的沖動消費
大學生是青年集體中的重要組成部分,許多大學生對時尚的、符合當下流行趨勢的品牌飾物及其它商品有著過分的關注和追求。各類新媒體的傳播及公眾人物代言等時時左右著大學生消費理念,超前消費超前享受等思想不斷刺激其消費沖動,使得些許大學生過度透支未來,留下種種隱患。再者,盲目的消費沖動致使許多大學生的消費結構越來越不合理,嚴重影響大學生應有的日常生活規律。調查數據顯示,在沖動消費中有44.17%大學生盲目的認為追求時尚、走在潮流前線是提升自我對生活的品味的主要方式,享受生活。更甚者,將當前潮流方向作為自我的審美標準,極不利于自身的成長。
沖動消費的另一方面,則是大學在在購物時不經審視便樂于購買將來可能用到或者使用頻率很低的商品。這類商品通常沒有使用過或者使用過一次兩次便被閑置在一旁,嚴格意義上來說,許多都不是日常生活中的剛需。這樣,不僅增加大學生的消費負擔,更是對資源的一種浪費。況且異化消費向來為世人所批判的。
(二)攀比消費
不同條件的家庭對大學生的經濟供給也不盡一樣,使得大學生生活費極差很大,差距達到3倍之多以上。在電子產品、服飾等物品的不同檔次,使用情況也有很大差別。同為同學朋友,之間不免會產生攀比的心理,認為別人有的自己也應當有,甚至更好。再者,在某些場合為讓自己看起來更體面更有面子,不合理的安排超出自己消費水平的支出。為滿足一時間的欲望或虛榮,基本日常生活無法保障,喪失自己對金錢的管理能力,促長攀比心理,形成極為不健康的消費方式,損壞自身健康,影響自身未來發展。
(三)過分的娛樂消費
適當的娛樂消費可以豐富大學生活,放松身心,化解一定的壓力。當下豐富多彩的娛樂消遣方式和大量的業余時間使得許大學生業余生活過于奢靡。在物質金錢上,長期沉溺于消費娛樂享受,不僅月消費額不斷攀升,還不斷消磨自身斗志。須知“由儉入奢易”,恐難再回頭。當然,在許多方面,物質遠遠是次要的。在時間上,這才是成本極高的奢靡方式,在最適合成長的環境和最有活力的青春年華,極度揮霍自己的時間,這是一場豪賭可比擬的?
四、對大學生樹立理性消費觀的教育引導
積極展開大學生消費通識教育,多方面地有寓意地普及、深化大學生消費意識。引導大學生對自我消費方式的思考,通過時事分析,糾正學生不成熟的消費理念和不良的消費心理,及時引導、教育。倡導學生自主學習、自我思考反省自身的消費觀,從諸多方面給予引導,如:
(一)建立合理消費觀及健康的生活方式
在成長中,積極汲取科學知識,時常審視自身言行作為,樹立正確的、科學的價值觀念。規范自我的消費理念,進行合理消費、理性消費,選擇合適的、健康的消費方式。盡可能將有限的生活費合理支配以給自己帶來最大的成長價值。不陶醉于在奢靡的生活方式中,不辜負對生活的期許。
(二)學會控制自己的欲望
物質文明高度發達的今天,人的欲望是永遠得不到滿足的,但它是可以控制的。有人終其一生所去追求奢華的物質生活,注定精神缺失,沒有信仰,財物帶來的快感是很短暫的,往后的是無盡的痛苦。
(三)正視對金錢的態度
經濟基礎是生活的基石,錢財應“取之有道,用之有方。”守住法律與道德的底線,控制往住自己的欲望。它僅僅只是一種生活工具,生命的美好,在于精神信仰上的不虛無。
【參考文獻】
[1] 汪美辰 . 當代大學生消費行為調查及分析 [J]. 湖北成人教育學院學報,2014(6):100-101.
[2] 常潔 . 當代大學生不良消費心理及對策研究 [J].山西高等學校社會科學學報 ,2012(1):65-67.
[3]鄒廣文,寧全榮.馬克思生產與消費理論及其當代境遇[J].河北學刊,2013,33(4):22-26.
[4] 姚貝:當代大學生消費行為和消費心理透析[J].讀與寫雜志,2015(9).
[5] 郭曉莉:大學生消費現狀調查分析與建議[J].經濟研究導刊,2009(26).
[6] 周曉蘇 ,陳沉 ,王磊.高管薪酬激勵與機會主義效應的盈余管理——基于會計穩健性視角的經驗證據[J].山西財經大學學報,20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