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鷺羽
[摘要]文章通過分析原生態民族音樂的價值,對黑龍江地域原生態民族音樂文化與高校合作共建展開探討,旨在為研究如何促進黑龍江地域原生態民族音樂文化與高校的有效合作共建研究適用提供一些思路。
[關鍵詞]黑龍江地域;原生態民族音樂;高校;共建
[中圖分類號]G640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1-5918(2019)01-0043-02
doi:10.3969/j.issn.1671-5918.2019.01.019 [本刊網址]http://www.hbxb.net
引言
音樂是一個國家民族文化的重要載體,其不僅能夠依托對人們感官刺激來啟迪智慧,還能夠推進人們腦海中理念形象的充分相融,進而達到提高人們創造力、想象力的目的。當前時代背景下,人才的培養不再只是文化理論知識的教授,更應當注重綜合素質的培養,而音樂教育對文化傳承發展而言至關重要。原生態音樂是音樂文化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其源自民間、源自人們的日常生活,是勞動人民生產生活智慧的結晶。作為我國非物質文化遺產,原生態音樂的深厚藝術價值已得到藝術界的廣泛關注,并且原生態音樂的發展也為高校聲樂教學提供全新的發展方向及有利啟示。在我國廣袤的土地上,東北地區的黑土文化源遠流長,特別以生活在黑龍江流域的北方少數民族文化更是光彩照人,黑龍江地區原生態民族音樂便是其中之一。因而,對如何推進黑龍江地域原生態民族音樂文化與高校的有效合作共建開展研究,具有尤為重要的現實意義。
一、原生態民族音樂的價值
(一)原生態民族音樂的藝術價值
黑龍江地域原生態民族音樂的藝術價值,以達斡爾族烏欽、赫哲族伊瑪堪為例,主要表現為:其一,達斡爾族烏欽的藝術價值。烏欽有著十分豐富的題材,內容遍及達斡爾族社會各個領域,諸如對愛情的向往、對英雄的稱贊、對戰爭的描寫等。烏欽唱詞注重“諧聲”,格律相對嚴謹,并且押頭韻,也就是上句與下旬字首讀音的聲母要和諧,大多為兩句一韻;歌詞通常為四句一段,歌詞通俗、語言精練,篇幅又長又短。其二,赫哲族伊瑪堪的藝術價值。伊瑪堪題材以歌頌民族英雄為主,還有一些反映捕魚狩獵、婚姻愛情、宗教信仰等的題材。因為伊瑪堪存在極強的即興因素,因而演唱者每次表演等同于一次藝術再創造的過程。伊瑪堪的表演即興性首先表現于表演者表演時結合表演環節、受眾等進行即興發揮,并要做到用詞準確、語言押韻;其次表現為借景生情,觸題發揮。具體指的是表演者在表演時,會出現各式各樣與表演者所講述故事無關聯的內容,通常是表演者當下有感而發或觸物生情的結構,如此一來,可促進調動現場氣氛,贏得受眾的共鳴。
(二)原生態民族音樂的教育價值
作為我國傳統民族文化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原生態民族音樂的傳承發展有助于引領人們思考,其既可作為母語音樂的活教材,又可作為愛國情感教育的活教材。原生態民族音樂的教育價值,主要表現為:其一,弘揚民族文化,凝聚民族精神。原生態民族音樂通常與本民族文化歷史、價值觀念、人文風俗等有著緊密聯系,所以其對該民族的人們可產生極強的吸引力、凝聚力。在各個歷史時期,原生態民族音樂反映著中華民族的堅韌不拔、奮發圖強、追求和平等的民族精神。加強對國民開展原生態民族音樂教育,既能夠提高國民對民族歷史文化的有效認識,又能夠加強對國民民族精神的培養,進而使中華民族精神在世界得到弘揚。其二,豐富民族音樂教育內容,傳承民族音樂文化。原生態民族音樂是我國民族文化中的瑰寶,是民族音樂文化中的重要組成部分。原生態民族音樂形式簡明樸實、通俗易懂,生動形象;題材內容多種多樣,但凡日常生活中的事物,均可于原生態民族音樂中得到反映。通過選擇一些易于為學生所接受的優秀原生態民族音樂,引導學生去欣賞、學唱,有助于提高學生民族音樂鑒賞能力,提高學生的民族自豪感。另外,原生態民族音樂是農耕時代較為封閉環境的產物,在現代化社會背景下,原生態民族音樂面臨越來越嚴峻的生存形勢。為了發揚民族精神,發展新型民族音樂,務必要開展好原生態民族音樂的保存工作。對原生態民族音樂開展有效保護,不僅是由于原生態民族音樂有著深厚的藝術表現力,還是開展民族傳統教育的重要需求,更是開展專業民族音樂創作的源泉。
二、黑龍江地域原生態民族音樂文化與高校合作共建
(一)高校音樂教育中融合黑龍江地域原生態民族音樂文化的意義
其一,推動黑龍江地域原生態民族音樂文化發展。在長期以來的高校音樂教學中,對黑龍江地域原生態民族音樂表演風格多樣化缺乏有效認識,再加上,廣大受眾對民族音樂演唱家相關演唱風格的推崇,也一定程度促使了高校教育模式向單一性靠攏,由此勢必難以滿足不同群體受眾對各式各樣風格的需求。所以,自民間尋找生命力,自其他民族引入適用技巧及多元化藝術手段,這才是解決原生態民族音樂唱法單一化困境的途徑,才切實遵循了藝術的本質規律,方可更好地促進黑龍江地域原生態民族音樂趨向于多元化發展方向。
其二,強化黑龍江地域原生態民族音樂文化民族性。地域性、民族性均是一種特色。眾多實踐表明,推動原生態民族音樂教育,可強化地域性原生態民族音樂文化民族性。發展社會主義民族音樂文化,首當其沖即為多元藝術創作,而藝術創作的多元化與原生態民族音樂傳承發展有著緊密的聯系。原生態民族音樂可為藝術創作提供豐富的創作靈感,作為民族音樂轉型期的文化產物,原生態民族音樂對當前廣大受眾具備得天獨厚的親和力該種親和力源自如今民族音樂的審美取向。依托大眾傳播媒介,結合藝術發展規模,推進對黑龍江地域原生態民族音樂的優化整合,并添加進各式各樣的現代音樂元素進行全新演繹,進一步贏得廣大受眾的內心共鳴,由此不僅可促進黑龍江地域原生態民族音樂的發展,還迎合了現階段的市場需求,自然也轉變成廣大受眾的文化需求。
(二)黑龍江地域原生態民族音樂在高校音樂教學中的融合策略
其一,構建師資隊伍。加大師資建設力度,構建一支高素質教師隊伍是推進黑龍江地域原生態民族音樂文化與高校音樂教學有效相融的重要前提。一名合格的音樂教師不僅要具備過硬的專業技術,在原生態民族音樂上積累各式各樣的演唱技巧,還應當掌握多種不同民族傳統文化,在獨特原生態民族音樂演唱技巧上可深入研究及嫻熟運用。鑒于此,為了促進黑龍江地域原生態民族音樂文化的傳承發展,教師應當對黑龍江地域原生態民族音樂精髓進行深入研究分析,與此同時,還應當采取請進來的方法,邀請黑龍江地域不同少數民族的原生態民族音樂藝人及相關理論研究專家到校開展授課。對于教師而言,應當不斷革新自身教學理念,注重發揮學生教學主體作用,采取多元豐富的教學模式。此外,加強對現代教學方式方法的有效學習,樹立終身學習理念,不斷提高自身綜合素質。
其二,開發音樂資源。黑龍江地域原生態民族音樂文化源遠流長,不同地域、民族的各式各樣的民歌、說唱、歌舞、器樂等多元豐富。推進對該部分原生態民族音樂文化的有效開發利用,并與高校音樂教學開展有效相融,不僅可促進黑龍江地域原生態民族音樂的傳承發展,還可促進高校音樂教育的發展。開發音樂資源,首先可開展課堂研究,為了推進高校音樂教學的創新發展,可設立相關研究部門對黑龍江地域原生態民族音樂文化資源開展探索研究,并將采集的資源開展分類匯總,制作教材,將內容編人教學大綱,納入進人才培養計劃中。還可聘請當地原生態民族音樂文化專家,對學校如何開發利用黑龍江地域原生態民族音樂文化資源提供指導,切實推進黑龍江地域原生態民族音樂文化資源與高校音樂教學的充分相融。其次,積極嘗試創作。通過對黑龍江地域原生態民族音樂文化素材的親身采集,有助于開拓師生視野、調動起師生開展創作的欲望,進一步通過創作找到自身存在的不足。
其三,建設特色課程。教材是實現教育目的不可或缺的工具,是提高教學質量的重中之重。建設特色課程可為高素質人才培養提高有力保障。首先,應當構建為本土音樂為主體的音樂課程體系。為了推進高校音樂教學創新,應當加強對黑龍江地域原生態民族音樂文化的挖掘開發,加大對原生態民族音樂文化的研究力度,充實原生態民族音樂文化教學內容,切實推進黑龍江地域原生態民族音樂文化與高校音樂教學的有效相融。在高校英語教學中,應當設立原生態民族音樂專業課程,將黑龍江地域優質的原生態民族音樂文化資源轉化成有效的音樂教學內容,增強高校音樂教學形式的豐富性,有效提高學生對原生態民族音樂文化的認知水平。其次,加強對社會民間音樂活動的有效參與。現階段,黑龍江地域各少數民族在重要時節會舉行各式各樣的原生態民族音樂文化活動,高校教師應當積極組織學生參與其中依托親身參與到原生態民族音樂文化活動中,提高學生對原生態民族音樂文化的認同度,培養學生的原生態民族音樂文化情懷。例如,組織學生參與達斡爾族、赫哲族等少數民族的節慶,組織學生干預少數民族歌唱比賽等,加強對各式各樣原生態民族音樂文化活動的有效參與,促進學生與原生態民族音樂文化環境的有效相融,進而在原生態民族音樂文化的潛移默化中,不斷調動起學生學習原生態民族音樂文化的主觀能動性,進一步促進收獲良好的教學效果。
三、結束語
總而言之,中國傳統音樂發展離不開少數民族音樂的發展創新,世世代代生長在黑龍江地域的少數民族,創作出永垂不朽的文明,獨特的漁獵生產及古樸的人文風俗,為中華民族源遠流長文化增添了色彩。為了推動黑龍江地域原生態民族音樂文化的傳承發展,高校相關人員應當不斷革新自身思想理念,提高對原生態民族音樂藝術價值、教育價值的有效認識,“構建師資隊伍”“開發音樂資源”“建設特色課程”等,積極促進黑龍江地域原生態民族音樂文化與高校的有效合作共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