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俄語精讀是高校俄語專業開設的主干基礎課程。精讀課程的課堂教學涵蓋了語言的聽、說、讀、寫、譯等各個方面,對于培養俄語專業學生的語言能力至關重要。然而,當前俄語精讀課堂普遍存在教學效率不高的問題,傳統教學模式的缺點日益暴露。本文主要闡述了筆者在該課程教學實踐中的一些心得體會及思考建議。
關鍵詞:俄語精讀;教學實踐;思考
俄語精讀課程是高校俄語專業開設的一門主干基礎課程。本課程的教學目標在于全方位地培養學生在聽、說、讀、寫、譯方面的語言表達及使用能力,同時對俄羅斯文化、風土人情等做到相當程度的了解。在教學過程中教師應該幫助學生掌握良好的語言學習方法,打下扎實的語言基礎,提高文化素養,培養學生的語言運用和交流信息的能力。
筆者目前已連續四年在我校教授俄語專業低年級精讀課程。在接近四年的精讀課程教學實踐活動中,根據本人的觀察和總結,認為當前的俄語課堂教學主要存在以下一些問題。
一、教學內容的難度與學生的認知水平之間存在差距
大學生是成年人,又經過十幾年系統的學校教育,認知水平已達到相當的高度。大學的俄語學習是從零開始,學習的內容,特別是精讀教材中的對話和課文(相關主題如“家庭”、“運動”、“天氣”等)實際上遠遠低于學生的認知水平。筆者曾在外研社舉辦的多語種教學能力提升研修班上聽專家講過,要讓學生“跳起來摘蘋果”。也就是說教學內容的難度應該相對高于學生的認知水平,對學生具有一定挑戰性,才能讓其產生學習的興趣。從這一點來說,課本上的對話、課文除去語言本身所存在的難度以外,其交際意義基本無法引起學生的興趣。
大學生的認知水平與外語教材的內容組織之間具有無法協調的矛盾,必然增加課堂教學的難度,但這一點同時又是大學生從零開始學習一門外語無法避免的。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對此要有意識并且想辦法進行彌補,例如適當補充一些對學生具有一定挑戰性的、具有現實交際意義的相關材料等。
二、忽視閱讀對于精讀課程的補充和促進作用
我們的教材從大一下(即《大學俄語2》)開始都是按主題劃分單元。如《大學俄語3》第一課主題“肖像、人的外貌”,第二課“人的性格”,第三課“興趣愛好”,第四課“旅行”,第五課“圖書館,書”……可以看出,各單元各自為題,相關性較小。以主題劃分單元的好處在于,每一個單元的詞匯可以構成主題詞匯群,有利于教師組織教學和學生掌握相關詞匯、句型等。然而,各單元主題相關性小意味著詞匯的重復出現率也小。我們都知道,外語學習中,掌握詞匯最重要的方法之一就是詞匯的“復現”。即一個單詞只有多次反復出現在學生面前,學生才能真正記住它。根據心理學家艾賓浩斯的遺忘曲線,知識是需要復習的,否則48小時之內的遺忘率能達到72%。因此,盡管每一課學習后教師都要求學生記單詞,進行聽寫,但是由于教學進度要求,我們之后幾乎沒有時間再回顧前面的主題。于是,該主題的某些詞匯也在學生腦袋里徹底“遺忘”了。此時,課外的閱讀就顯得特別重要。難度適當的閱讀既可以擴充學生的詞匯量,更有助于盤活學生腦子里記過的被遺忘的單詞。通過大量的閱讀,不僅精讀課上學過的單詞、句式會在學生眼前復現,學生還能在閱讀中運用學過的語法分析句子,從而起到鞏固語法和分析語篇的能力。
筆者一直認為,俄語精讀課程不能局限于對課本內容的“精讀”,要鼓勵學生課外多多閱讀各種主題各種體裁的文章。課外閱讀的材料最好由教師事先篩選,再推薦給學生。閱讀材料的難度由精讀教師把控,太簡單對學生沒有挑戰性,太難會打擊學生的積極性。建議課外閱讀從大一下學期后半段開始推行,剛開始可以閱讀一些簡單的俄羅斯童話故事,量不宜過多。從大二開始課外閱讀常態化,閱讀量可以適度增加。
三、正視學生差異性的存在與影響
雖然絕大部分學生都是零基礎學習俄語,但是學習中表現出來的差異性很大。主要表現在:首先是學生的學習動機、學習興趣和態度存在差異性。開學第一課上,教師一般會問學生為什么選擇俄語專業。一般說來,班上只有極少數學生是因為興趣主動選擇俄語專業,部分學生對學習什么專業抱著無所謂的態度,個別學生能明確說出自己以后想要出國,從事與俄語相關的職業。這一點差異性在學習初期表現并不明顯,因為大一階段學習內容相對簡單,且學生剛進入大學對學習的熱情還比較高,基本都能投入學習,跟上老師的步伐。進入大二以后,隨著對大學生活的熟悉以及學習內容難度加大,那些沒有明確學習目標的學生內部驅動力不夠,容易產生倦怠甚至逐漸放棄學習。
其次是學生性格具有差異性。精讀課老師由于課程較多,與學生接觸交流的機會多,可以說是最熟悉學生,最受學生信賴的任課老師。雖說現在都是班級教學,在具體的教學過程中教師還是應該要盡量做到因材施教,既要備教材,還要備學生。有些學生性格外向、大膽、愛表現,這樣的學生上課愛回答問題,可以活躍課堂氣氛,但是有時候學生把握不好課堂上活躍的度,可能會影響課堂組織;有些學生性格比較沉穩,會認真完成老師的要求,但是不善于表現,課堂上也會比較沉默安靜。現在的大學生都很有個性,自尊心比較強。特別是某些進入三本院校的學生,這些學生在初高中階段成績一般,在班上不受老師重視和喜歡,容易產生自卑心理或者敵對情緒,有時甚至會在課上搗亂吸引老師注意力。對待這樣的學生,課堂上教師要以鼓勵為主,堅持當面當眾表揚,私下批評的原則。同時善于發現學生身上的閃光點,及時給予積極的正面的反饋和評價,讓學生感受到自己在教師眼中的“存在感”,這一點對于樹立學生的自信心特別重要。
除了學生個體的性格以外,班級的課堂氛圍也會影響課堂教學。每個班都有自己的“風格”,有的班課上非常積極活躍,有的班比較沉悶,這對上課老師的心理甚至教學進度都會產生影響。課堂氛圍活躍的班級配合度高,教學進度會稍快于沉悶的班級,而且給這樣的班級上課教師的思維會更加活躍,會講到很多備課以外的知識。同樣的教學組織在沉悶的班級有可能不適用,因此有時候需要教師調整課堂組織過程以求與學生達到最大的契合。
四、當前課堂教學模式的優缺點
目前精讀課堂的傳統教學模式是教師講授、學生聽講。課堂的教學主要圍繞教師的設計進行。這種模式有一定的優點,比如,課堂教學目標非常明確,教師的課堂監控能力強。但是就我觀察,這種模式并不總能達到良好的教學效果。課堂上基本是教師在向學生高強度地灌輸知識,抑制了學生的主動性和創造性,長此以往學生的學習積極性會逐漸消退,直至變為只會被動接受知識。實際上,這樣的課堂教學會造成一種后果:老師覺得上課很累,因為可能90分鐘的課堂講了80分鐘,然而學生并沒有真正接收到多少知識,久而久之教師和學生都會產生厭倦的情緒。
當前俄語課堂教學的弊端總結起來主要有以下幾方面:一是教學手段單一,教師的教學工具就是黑板、粉筆、教材和一些視聽材料,教學形式主要是靠教師講授,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沒有得到培養和發展;二是教學過程機械化,教學內容往往脫離真實的語言環境、脫離實際意義,無法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和積極性。當然,課堂上老師也會與學生進行言語交際的訓練,如針對教學內容提出問題,組織學生小組討論或角色扮演來提高學生的興趣,但實際上教師依然是教學的主體,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依然沒有得到發揮。三是課堂過于重視語言知識的培養,忽視言語能力和文化素養的培養和發展。
教師講授、學生聽講的教學不是不好,只是并非適合所有的教學內容。也就是說,教師應該根據教學內容,比如我們上面提過的各單元主題進行教學設計,使教學組織和過程多樣化,讓教師和學生都積極參與到課堂活動,才能提高課堂效率。
五、信息化時代對教師提出了新的挑戰
網絡與多媒體環境不僅能為課堂提供更為直觀生動的圖像和文字,給予學生視覺和聽覺等多種感官上的刺激,也給學生的學習帶來了很大的靈活性。除了面對面的交流,師生之間可以利用QQ、微信、郵件等在線實時提出問題、解決問題。網上交流的方式對于一些性格內向的學生特別有利,因為可以避免面對老師可能產生的緊張不安的情緒,營造一個相對安全的言語交流環境,學生可以充分表達自己的想法。除此之外,網絡大環境下,學生獲取信息的途徑變多,教師不再是課堂上唯一的信息輸出者。教師上課講的問題學生下課五分鐘馬上會利用手機搜索相關信息,然后提出一些擴展問題,為了盡量減少被學生“問倒”的尷尬局面,教師不僅要備課充分,知識面廣,還要保持終身學習的態度。新課程改革要求教師更新教育觀念,轉變教師角色,把自身定位為學生學習的促進者,引導學生學會學習。這也以政策標準的形式向教師在課堂上的角色提出了挑戰。
當前俄語課堂主要采用教師講授、學生聽講的傳統教學模式。這種教學模式只關注了“教”的有效性,忽視了“學”的有效性,學生學習的主動性和課堂參與性不高,導致學習效率低下。隨著信息化時代的到來,信息技術、設施和資源給教師“教”和學生“學”提供了新的機會。對于教師來說,學生獲取信息的渠道變多,且認知水平較過去的學生也大有不同,怎樣將課堂教學與信息技術和網絡資源相結合,以此增加學生學習興趣、豐富課堂互動、提高課堂效率和效果既是一項重大的挑戰,也是值得探索的教學新模式。
為了實現這一目標,要求教師要具備一定的信息技術素養,如具備制作微視頻的能力、具備多媒體教學技能,熟練使用投影儀、幻燈片、錄像等教學設備,根據不同教學內容采用不同的教學手段和靈活多樣的教學方法,還要具備信息的搜索和篩選能力,為學生在信息海洋中導航。
六、總結
上述即是筆者總結出的當前俄語精讀課程教學中存在的一些問題,既是四年教學實踐活動中的觀察和體會,也是對課堂教學實踐的反思和總結,期望能從反思中得到改進的靈感。當然,由于生源、人才培養方案等的不同,各個學校課堂教學質量也各不相同。本文所述主要針對我校實際情況。針對上述問題,本人在目前的教學活動中已經在有意識地采取措施進行改變,期待能看到效果。
作者簡介
曹玉姣(1990.04—),女,漢族,四川省西昌市人,碩士研究生學歷,翻譯理論與實踐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