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書婷
【摘要】漢字的字體設計和漢語俗字之中,字體設計是屬于對視覺進行傳達的設計范疇,而漢語俗字是文字學的范圍之內,雖然二者看起來屬于不同的類別,但是其實又有著息息相關的關系存在。以下是筆者針對漢字字體設計與漢語俗字的造字的同構性進行的探究,并且將指出一些二者之間特性的相似之處。
【關鍵詞】漢字? 字體設計? 俗字造字? 同構性? 初探
【中圖分類號】H1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19)14-0224-02
漢字是我們日常生活中所常用的一種語言符號,又是對我們視覺直接進行信息傳達的載體。并且漢字在平面設計的領域中,其含有的文化符號與設計元素等都成為并含有極具豐富的審美感染力的一種語言形式。隨著我們的日常生活,社會發展,文化變遷,科學技術,信息技術等多方面的不斷發展,漢字字體設計的形式,功能和審美都在跟著時代不斷的變化與發展,在隨著數字化,信息化等各種新技術的不斷廣泛應用,漢字字體設計也不斷展現出自身全新的視覺感受和概念。
一、漢字字體設計與漢語俗字造字的設計方法的同構性對比
(1)結構與外形的改變之處
俗字本身對字形的構成就不是特別重視,就好像金文字和甲骨文一樣,其字形較為隨便,偏旁部首改變位置的情況會經常發生,例如:“群”→“羣”,“炎”→“炏”,“稿”→“藳”。其既符合了文字的新穎,又不落平常文字書法中的美感。單單從字形的角度來講,這種簡單的變化不但獲得了奇妙新穎的效果,又體現出了其獨特性,在漢字的字體設計中,其結構或是外形變化都是一種不錯的設計方法,多數會將文字的偏旁改變位置或是改變其文字的外形是我們最為常用的一種方法,這種方式多以招貼字體設計和品牌的字體設計最為常見。將文字的結構,大小,外形,重心等進行適當的調整,盡量避免其直接排列造成因放置所造成整個字都生硬古板的視覺效果,應讓其字形獨特,別致,構圖緊湊,使新字體能產生醒目又獨特的視覺效果。
(2)字形與含義的同構性
在甲骨文中便已出合文俗字這一字體形式了,而合文俗字的造字方法便是將兩個或是三個字結合,既寫在一起,又會將其內容進行刪減,例如:“二十”→“卄”,“三十”→“卅”等等。其合文形式對俗字造字的主要形式便是將文字組合進行簡省式的創意設計,例如:“招財進寶”,“黃金萬兩”,“好學孔孟”等都是最為常見的一種合文形式。目前的漢字字體設計中所含有形義同構的設計便是將字符與含義進行合理的雙重組建,為的是能對識別性不進行影響的條件下合二為一,以此達到展現其文字的抽象效果,在視覺上給人一種頓挫感和新穎感的目的。
二、漢字字體設計與漢語俗字造字特性中的共性對比
漢字的字體設計與俗字造字的特殊性有著不相同的表達和概述,比如字體設計其含的易讀性,獨特性和精神性等特性,而俗字造字其含有任意性,淺近性和思想性等特性,那面將對兩者進行簡單的對比,通過對比來找尋同質化傾向。
(1)易讀性對比淺近性
字體設計其含有易讀性的特性,為的是反映字體本身設計的字形結構不能進行隨意的改變或是移動,應該符合我們自身的識字習性,不能將文字中的易辯性和易讀性隨意拋棄,以此來影響文字信息的傳達和傳播效果。而淺近性作為俗字造字和用字的重要特性,其結構和形狀相對簡單直接,淺顯易懂,以此達到人們對文字可以簡單,易寫的需求。
(2)精神性對比思想性
字體設計就要從其文字代表的內容作為出發點,以此使字體設計能準確地,生動地突出文字中所含有的精神含義。字體設計是將其文字的本土文化與人文環境作為背景,以此將民族中的傳統文化其中的漢字的審美特性和文化內涵進行傳承,將設計者的自身修養和性格特性與時代進行結合,以此進行的創造性的一種設計。俗字造字是一種主觀性的創造活動,其自然也受到所處時代的社會形態的背景影響。例如“棄”→“棄”,其字為了回避唐太宗李世民的名諱,便將“世”去掉換成了“云”并進行簡化造字。除此以外,字體設計與俗字造字都受到所處時代的傳統文化與思想的影響,并且二者將這種思想性與理想性都會不經意的體現出來。
結束語
由此可見,漢字字體設計在如今信息時代的發展背景下,在對視覺的傳達中,其含有的藝術感染力和信息傳達力都存在著至關重要的地位。漢語俗字作為我們漢字組成的一部分來講,其雖然不符合“六書”中的法則,但是俗字中的造字活動從未中斷,而且又形成了自身獨有的文化現象。而從兩者在漢字的文學意義上來講,其中也有著很多相似和共同的地方,甚至將字體設計看成俗字的造字藝術也不為過。通過以上二者的對比我們可以發現俗字的造字是可以對漢字的字體設計起到重要的借鑒和啟發的作用。
參考文獻:
[1]吳峰.漢字字體設計與漢語俗字造字同構性初探[J].新疆廣播電視大學學報,2014(1):43-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