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骉
摘 要 在“互聯網+”的背景下,我國大學生思政教育迎來新的發展良機,其教育模式發生翻天覆地的轉變。因此,需要對“互聯網+”背景下大學生思政教育存在的問題以及重要性進行明確,結合有效的措施來實現思政教育主體互動模式的構建,提升思政教育有效性,促進學生綜合素質的發展,為大學生思政教育的可持續發展奠定基礎。
關鍵詞 “互聯網+” 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 主體互動 構建措施
Abstract Under the background of Internet +, our college students'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is ushering in a new opportunity for development. Therefore, it is necessary to clarify the problems and the importance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in the Internet + background, combine effective measures to achieve the construction of interactive mode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enhance the effectiveness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promote the development of students' comprehensive quality, and lay the foundation for the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of university students.
Keywords Internet +; college students'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subjective interaction; construction measures
1 “互聯網+”對傳統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主體互動的挑戰
(1)網絡交往的隨意性沖擊了思想政治教育者的權威性。在傳統大學生思政教育過程中,教育者占據著主導位置,并具有較強的權威性,而受教育者處于被動的狀態。而“互聯網+”背景下的思政教育,轉變了傳統思政教育模式,教育者與受教育者的關系狀態逐漸發生一定的轉變,以教師為中心的課堂教學模式不復存在,對教育者的權威性造成影響。[1]
(2)網絡的快速更新影響了思想政治教育主體的創新性。在“互聯網+”的背景下,其信息資源具有較強的更新性和實效性。致使教育者在進行思政教育過程中,其教育內容需要與時俱進,并具備多樣化以及多樣性的特點。另外,學生在此背景下,會忙于對信息的不斷更新,自身接受他人信息也變得較為頻繁,致使學生無法對信息將進行認真思考和分析,制約學生思維能力的發展,對教育主體的創新性產生影響。
(3)網絡的虛擬性挑戰了思想政治教育主體關系的現實性。互聯網自身虛擬性為主要特征,并與教育主體的實際生活之間存在差異,無論動作傳遞還是表情傳達,都轉變成數字符號的虛擬傳遞,造成人的虛擬化。教育者與受教育者在網絡背景可以實現平等對話,促使學生對現實中存在等級的溝通交流感到厭煩。如若學生長期在虛擬環境中生存,沒有對“線上”、“線下”之間的關系進行均衡,極易對教育主體關系的現實性造成嚴重的影響。
(4)網絡的碎片化影響了思想政治教育主體互動的整體性。在當下思政教育過程中,受教育者與教育者往往會以雙主體的形式進行互動,但是在網絡碎片化的影響下,教育主體的互動關系朝著多元傳遞關系的方向不斷轉化。致使原有的雙主體關系變得更為復雜,對教師與學生而言,都會交流互動感到混亂和復雜。網絡碎片化的發展,導致教育主體產生多元的價值取向,如若無法進行統一,則對教育主體互動的整體性造成嚴重的影響。
2 “互聯網+”背景下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主體互動的特征
2.1 雙方平等、民主化的交流方式
在當下思政教育中,作為教育主體互動的核心內容,平等、民主的交流方式是促進主體互動模式有效構建的關鍵所在,也是師生之間相互尊重、相互理解的基礎?!盎ヂ摼W+”的有效發展,為大學生思政教育構建了良好的互動平臺,并為受教育者提供更多的信息資源,滿足學生的實際學習需求,為師生進行有效互動交流營造氛圍。在“互聯網+”的背景下,師生的互動交流可以脫離現實的束縛,并豐富學生的閱歷和經驗,實現對自身的不斷完善。[2]
2.2 交互影響過程中的互動形式
當下,大學生思政教育其實效的主要體現就是互動系統的構建,實現對主客體之間的有效交流。而傳統思政教育中灌輸式教育形式的使用,致使學生處于被動學習狀態,對師生之間的交流產生影響。而在“互聯網+”背景下主體互動模式的構建,可以以網絡為載體,實現“一對多”、“多對一”以及“一對一”的教育形式,促進師生互動交流有效性的提升,進一步促進思政教育效果的提升。
2.3 傳播模式的多元化
以“互聯網+”為背景的大學生思政教育,為滿足教育需要以及大學生的詩句學習需求,對互聯網傳播的平臺有著更多的需求。而微博、QQ、Facebook、微信以及MSN、的出現,促使思政教育傳播主體朝著多元化的方向不斷發展。
3 “互聯網+”背景下構建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主體互動模式的人學思想資源
3.1 要堅持馬克思主義人學思想的基本主旨
作為馬克思主義的實質部分與核心內容,人學思想是思政教育的理論依據以及理論技基礎,也為構建大學生思政教育主體的互動模式提供有效的方法論。以馬克思人學思想為基礎,其中人為“現實的人”,不是任何帶有符號和工具的形態。所以大學生思政教育需要以“現實的人”為根據,結合教師與學生的現實生活,將思政教育與實踐進行緊密結合。
3.2 要積極借鑒西方文化的人學思想
西方人學思想源起于文藝復興時期的人文主義,在西方社會不斷發展的背景下,人學思想內容得到有效的創新與發展。而在近代西方哲學中,查爾斯·泰勒對現實社會中人的主體平等關系有著高度的關注,西方的人學思想成為豐富良性社會互動的思想資源。因此,在實際思政教育中,需要注重對西方人學思想的積極借鑒,因此來為教育主體互動模式構建提供理論支撐。[3]
3.3 要依托中國傳統文化中的人本思想
人本主義以及人文主義是我國傳統文化中的主要人本思想,也是我國文化中的特色文化。在我國傳統人本思想中,人倫關系呈現出和諧性發展的狀態,“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的人本思想將自我與他者之間和諧關系的構建進行充分體現。因此,進行大學生思政教育時,需要注重對我國傳統文化中人本思想進行有效融合。
4 “互聯網+”背景下構建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主體互動模式的措施
(1)教育模式向“關懷模式”轉變,體現思想政治教育主體互動模式的人本主旨。在當下大學生思政教育過程中,傳統教育方式無論是在形式,還是在效果方面,都存在一定的弊端和問題,例如在進行主流意識形態傳授時,學生通常處于被動學習位置,無法體現出學生的主體性。而教師則以主宰者的狀態進行直接性灌輸傳播,學生在此模式下記憶產生抵觸心理,對思政教育效果產生影響。因此,教師需要注重度教育模式的轉變,以實際教育情況為基礎,從傳統“灌輸式”教育模式轉變成“關懷”教育模式,秉承著“以生為本”的教育理念,對學生保持一定的尊重。在實際教育教學過程中,需要對學生的實際思想動態進行實時了解,強化對學生的人文關懷,實現對思政教育效果的有效提升。同時,以實際思政教育情況為基礎,結合“互聯網+”為學生構建良好的人文關懷平臺,促進學生任務價值與觀念的正確樹立。當然,教師需要注重與學生進行平等性互動,實現大學生思政教育主體互動模式的有效構建,提升教育主體互動的人性化、生活化。
(2)充分發揮思想政治教育者的主導性,從主體性走向主體間性。當下,大學生思政教育要想實現對主體互動模式的有效構建,需要重視對主體性朝著主體間性的方向不斷轉化。[4]首先,需要以實際情況為基礎,對主體性進行彰顯,將主體交互關系有效建立,讓學生的主體性以及網絡話語權得到充分的尊重。在“互聯網+”的背景下,大學生思政教育不再是教師獨自占據話語權,通過互聯網平臺的搭建,學生也逐漸占據一定的話語權。因此,在實際教育過程中,教師需要注重對教育模式的轉變,實現教育主體雙方的獨立對話。同時,教師需要充分利用引導功能,在平等互動關系下,進行“主—主”、“我—你”關系的建立。
(3)回歸生活世界,促進現實性和虛擬性的相結合。學生如若長期處于虛擬世界,容易產生虛無主義的不良心理,所以教師需要注重對虛擬性和現實性的有機結合,實現對大學生思政教育效果的提升。在實際教育過程中,教師需要注重對網絡世界與現實世界的合理利用。一方面,教師可以結合實際教育情況,利用網絡的非實名認證特征,將教師自身形象進行虛擬化,為師生構建良好的交流互動平臺。另一方面,充分發揮教師的引導作用,通過正面形象的渲染,為學生帶來積極向上的氛圍。教師需要以教育課堂為分界點,網絡為基礎,課堂上與學生進行良好關系的構建,提升教師的正面形象;課下通過網絡以朋友的身份與學生進行平等關系建立。教師作為大學生思政教育中的組織者,注重對思政教育的積極引導,進而為大學生思政教育的有效開展提供保障。
(4)創新思想政治教育主體互動的形式,促進現代性和科學性協同發展。大學生思政教育工作的開展,需要順應時代的發展,在滿足大學生實際學習需求的同時,實現自身的可持續發展。在“互聯網+”的背景下,大學生思政教育需要通過網絡媒介不斷強化其教育水平,并且教育主題互動也需要符合當下社會現代性與科學性的特點。教育主體的互動的科學性是指需要將科學理論融入到互動之中,對實際互動情況與規律進行掌握,實現對教育實效性的提升?;诖?,教師需要對學生實際心理等情況進行及時掌握,并對學生在互聯網背景下的思想動態進行了解,通過相應互聯網平臺強化與學生的溝通過交流,實現學生心理思想的培養,提升大學生思政教育有效性的提升。
綜上所述,在“互聯網+”的背景下,大學生思政教育主體互動模式的構建,對強化師生之間的互動交流,促進大學生思政教育有效性的提升有著重要的作用以及影響。因此,在實際教育過程中,需要明確“互聯網+”背景下大學生思政教育主體互動面臨的挑戰,結合有效的措施實現對主體互動模式的構建,為學生未來的學習與發展奠定基礎。
參考文獻
[1] 李梓烽.“互聯網+”背景下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主體互動研究[J].黑龍江教育學院學報,2017(9).
[2] 劉曉慧,韓升.“互聯網+”背景下思想政治教育主體互動模式建構[J].理論建設,2015.18(6):83-87.
[3] 全鳳英.“互聯網+”背景下思想政治教育主體互動模式建構[J].高教學刊,2016(14):210-211.
[4] 臺春玲,吳志鋒.“互聯網+”時代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主體互動模式構建[J].湖北函授大學學報,2017(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