鄧小芹 李艷瓊 陳玉蘭
【摘 要】目的:對顱內動脈瘤患者圍手術期護理要點和重要性予以探討。方法: 對105例各類顱內動脈瘤進行分析。結果:105例痊愈90例,遺有神經系統損害者12例,死亡3例。結論:對顱內動脈瘤患者的圍手術期的加強護理,能夠有效促進患者康復,保證手術效果,術后并發癥發生率、病殘率、死亡率均明顯降低,值得臨床推廣應用。
【關鍵詞】動脈瘤; 圍手術期;護理
【中圖分類號】? R715? 【文獻標識碼】 B【文章編號】 1672-3783(2019)05-03-118-02
顱內動脈瘤屬于臨床上常見的惡性腫瘤,該疾病主要為顱內局部血管的瘤樣突起, 主要病因為自發性蛛網膜下腔出血。該疾病多發于中老年人群,其臨床特點多表現為動眼神經麻痹、腦血管痙攣、自發腦出血等,具有比較高的致殘率和致死率,對患者正常生活影響巨大。手術是治療該疾病的主要方式,在圍手術期間做好護理干預尤為重要,能夠有效保證手術治療效果。因此,本文主要選擇宜賓一醫院神經外科從2017年1月~2018年9月收治的顱內動脈瘤患者105例進行研究,旨在對顱內動脈瘤患者圍手術期護理要點和重要性予以探討,現報告如下:
1 一般資料與研究方法
1.1 一般資料 從本組宜賓一醫院神經外科從2017年1月~2018年9月收治的顱內動脈瘤患者中選擇105例,男女患者比例為62:43,患者最高年齡71歲,最小年齡30歲,平均年齡(39.98±3.19)歲。其中,具有蛛網膜下腔出血史的患者96例,包括70首次出血和26例多次出血,23例患者呈現出顱神經損害,11例患者合并偏癱, 45例患者入院時合并意識障礙。
1.2 檢查方法 本次研究所選檢查方法為數字減影血管造影DSA檢查,所有入選的患者接受手術前,均需要進行相關檢查,檢查結果顯示:2例大腦后動脈瘤、5例大腦中動脈瘤、8例頸眼動脈瘤、4例頸內動脈分叉部動脈瘤、30例后交通動脈瘤、54例前交通動脈瘤。
1.3 手術時間 醫院應該根據患者的實際情況和醫院手術安排情況來確定患者手術時間,本次研究患者33例超早期手術6 h以內、20例早期手術3 d內、52例擇期手術2周后。
1.4 治療結果探討 患者出院后,醫院進行了時間在兩個月到兩年內的隨訪,平均隨訪時間為1.1年。隨訪結果顯示:痊愈患者65例、遺有神經系統損害患者16例、因腦血管痙攣死亡6例、單眼視力障礙4例、動眼神經麻痹4例、輕偏癱10例。
2 護理
2.1 術前護理 心理護理干預 由于疾病因素的影響,很多顱內動脈瘤患者在圍手術期間,容易出現各種負面情緒,包括恐懼、緊張、焦慮等,部分患者由于擔憂治療費用,也會產生負面情緒,影響手術效果。因此,為了讓患者盡快適應病員角色,配合治療,臨床上還需要進行有效的心里干預,通過為患者介紹疾病,引導患者進行自我控制等,讓患者保持良好的心理狀態。
2.2 避免動脈瘤再次破裂的因素 患者在圍手術期間,應該盡可能安排單人間,并且保證絕對的臥床休息,病房環境應該干凈、光線柔和、病房安靜,同時,將患者頭部適當抬高,更有助于患者睡眠。營造良好的睡眠環境, 各項護理操作集中進行, 盡量減少對患者睡眠的干擾; 消除患者的不利心理因素, 使患者適適。[2],保持二便通暢,及時處理便秘等,減少咳嗽或者及時治療引起咳嗽原發病。并囑保持情緒穩步,監測血壓變化,及時發現病情變化并報告醫生處理。
2.3 術前準備 接受手術前,需要提前做好頭部會陰部備皮, 術前6-8 h禁食禁飲,護理人員應該協助患者做好術前檢查與常規治療。
3 術后護理
3.1 體位 完成手術后,去枕平臥,時間在6小時, 頭部應該偏向一側,以免嘔吐物誤吸。患者清醒后, 如果血壓平穩, 則抬高床頭15 -30度。腦血管造影后囑患者患肢制動24h, 指壓2小時,鹽袋壓迫6小時,如有按壓器的及時調整按壓器的松緊度,嚴密觀察皮膚顏色,及足背動脈的搏動及循環情況,適當移動肢體,避免局部壓瘡的發生。
3.2 密切觀察患者的意識,瞳孔及生命體征的變化,腦動脈瘤術后需要尤為重視調節患者的血壓,如果血壓過高,可能引起再出血情況, 如果血壓過,則容易出現低腦流量減少從而導致不良預后[3], 因此,護理人員應該做好動態血壓監測, 并且正確使用降壓藥物。遵醫囑用藥,嚴格執行醫囑,觀察穿刺點的皮膚情況,防止液體外滲。注意觀察穿刺處敷料情況,注意穿刺處皮膚的顏色及溫度,及時發現皮下滲血。
3.3 管道護理
3.3.1 及時做好各種管道護理,術后戴氣管插管的病人,及時予以吸痰,保持氣道通暢,保持管道中立位,病員意識好轉后,及時予以拔管,拔管后注意觀察氣道通暢情況,防治痰液堵塞氣道。并加強非語言溝通。
3.3.2 創腔引流管 保持敷料清潔固定,引流袋位置低于創口,保持管道通暢,勿扭曲,受壓,折疊,注意觀察引流液的顏色及引流量,如引流過多,顏色清淡,及時告知醫生處理。注意觀察傷口有無滲血,一旦發現敷料污染,及時報告醫生更換,防止傷口感染,影響傷口愈合。本組有3列發生傷口感染,經及時抗感染治療后延期拆線。
3.3.3 留置尿管 保持尿管通暢固定,及時傾倒尿液,翻身或者外出檢查尿袋不可高于身體,并囑患者多飲水。每天予以尿道口消毒2次,注意外陰的清潔,妥善固定尿管,防止非計劃性拔管。神清合作,及時拔出尿管,拔管后注意觀察排尿情況,本組未發生尿路感染。
3.4 持續心電監護, 對患者血氧飽和度、呼吸、脈搏、血壓等進行持續監測和記錄, 持續低流量吸氧 2 L/min, 記錄尿量變化。如持續小時尿量大于200毫升及時告知醫生,嚴防尿崩,注意監測尿比重。
3.5 飲食 術后當天應該禁食,次日可食用流質或半流質,進食時予以抬高床頭,防誤吸及嗆咳。進食順利后,予以軟食,鼓勵進食營養豐富,高蛋白,高維生素,高熱量飲食,多食蔬菜水果,適量飲水以保持大便通暢。必要時使用開塞露通便。
3.6 預防并發癥
3.6.1 顱內血腫 本組患者術后第三天12例患者出現瞳孔意識改變現象,經CT監測發生顱內血腫,4例行顱內血腫清除術后,病情危重,家屬放棄治療,自動出院,1例死亡,余8例均好轉出院。
3.6.2 本組33例患者術后2天發生腦血管痙攣,均使用尼莫地平,注意用量及嚴格微量泵使用,經治療均效果良好。
3.6.3 腦積水 本組患者術后并發腦積水3例, 3例均行腦室腹腔分流術,術后恢復效果較好。
3.6.4 肺部感染 由于患者術后意識障礙,長期臥床,肺部分泌物不易咳出,呼吸道梗阻加重腦水腫,因此要保持氣道通暢,鼓勵可以咳嗽的病人適當咳嗽,如痰液粘稠,可以使用霧化吸入及震動排痰,或者有氣管切開的病人應加強氣道濕化,防止痰痂形成,并加強翻身拍背。本組5例并發肺部感染,4例行氣管切開,經治療后均好轉。2例死亡。
4 出院指導
囑患者進食營養豐富的高蛋白,高熱量,低脂,低鹽飲食,適量飲水,多實用新鮮蔬菜玉水果,早睡早起,保證充足睡眠,戒煙戒酒,養成良好生活習慣。同時,日常注意定期測量血壓,做好血壓變化監測,保持良好情緒,盡量從事力所能及的工作。加強偏癱肢體被動活動,防廢用綜合征,按時服藥,不可隨意停藥,遵醫囑門診按時復查。學會自測血壓,監測血壓變化,出院半年來醫院行DSA復查。
5 結論
顱內動脈瘤屬于嚴重惡性腫瘤,需要及時進行合理的診治,才能保證治療效果。因此, 護理人員需要做好護理干預,積極配合醫生采取相應的治療措施,為患者提供更加優質的護理服務,才能有效減少死亡率和病殘率[4]。
參考文獻
[1] 韋麗娟, WEILi-juan. 介入栓塞術治療顱內動脈瘤圍手術期護理研究現狀[J]. 中外醫學研究, 2016, 14(5):155-157.
[2] 李京生,趙繼宗,齊 魏,等.動脈瘤患者住院期間再出血死亡相關因素分析[J].中華神經外科雜志,2016,3172:81.
[3] 柏曉燕, 陳璐. Pipeline血流導向裝置治療23例顱內復雜動脈瘤圍手術期護理[J]. 中國臨床研究, 2017, 30(5):707-710.
[4] 黃燕菊, 林小青, 王智堅. 腦動脈瘤再出血的危險因素及 術前護理[J].國際醫藥衛生導報, 2007, 13(13): 97.
[4] 黃博婷, 陳慕嬡. 微量泵靜脈輸注尼莫地平在動脈瘤術后的應用及護理[J]. 家庭護士, 2008, 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