雷華慶
【摘 要】通過回顧性調查的方式,對歷年來精神專科醫療機構呼吸道疾病的監測、防控工作進行分析、完善制度及措施,督促制度及措施的落實,從而做好呼吸道疾病的防控工作。
【關鍵詞】精神專科;住院患者;呼吸道感染;醫院感染防控
【中圖分類號】 R379【文獻標識碼】 B【文章編號】 1672-3783(2019)05-03-211-01
隨著2003年的SARS、2010年H1N1呼吸道感染的集中爆發流行,呼吸道感染的預防控制形式仍然非常嚴峻。[1]
精神專科醫療機構因其封閉式管理、病房環境擁擠、通風條件差、住院周期長、語言表達能力欠佳、服用抗精神病藥物等原因,急性上呼吸道感染發生較常見。對本院2016年1月至2016年12月收治的住院精神病患者急性呼吸道感染發生情況進行原因分析,并提出相應的控制措施,旨在降低精神疾病住院患者急性呼吸道感染發生率,形成適合精神專科的呼吸道疾病防控措施。
1 材料和方法
1.1 臨床資料 2016年1月至12月,收治住院精神病患者11457人次,發生急性呼吸道感染154例次;2017年1月至12月,收治住院精神病患者12758人次,發生急性呼吸道感染115人次。
1.2 調查方法 收集2016年1月至2017年12月發生的急性上呼吸道感染病例進行回顧性調查,分析發生原因,對醫院感染防控干預前后發病率進行比較。
1.3 醫院感染防控措施
1.3.1 完善防控制度和流程,督促制度落地 呼吸道疾病本著早發現、早報告、早診斷、早隔離的原則,建立健全《預檢分診制度》《疫情報告制度》《消毒隔離制度》《呼吸道疾病院內防控方案》等規范院內呼吸道疾病診斷、報告、治療、防控工作,從制度、方案上保障呼吸道疾病防控措施落到實處。
1.3.2 加強多部門間協作,共同做好呼吸道感染醫院感染防控
醫院感染管理科負責呼吸道感染日常監督、工作人員院內培訓;醫務科負責患者的診斷、報告及治療工作、協調醫生進行會診等工作;護理部負責患者的監測、生活護理、消毒隔離及護理人員調配等工作;藥劑科保證呼吸道感染疾病治療所需藥品等供應;后勤部門負責呼吸道感染院內感染防控所需物資采購、供應、醫療廢物收集轉運等。
1.3.3 加強傳染源監測及管理
做好傳染源的管理在精神專科呼吸道感染防控中尤為重要,針對傳染源進行管理,從源頭上做好感染防控工作。精神專科醫療機構中有可能成為傳染源的人群主要包括下面幾類:
1.3.3.1 工作人員
臨床科室工作人員包括醫師、護士、護理員、保潔人員、食堂工作人員等都有可能成為傳染源。工作人員發生呼吸道感染時,進入科室必須佩戴醫用外科口罩,減少與患者接觸的機會,與患者接觸保持1米以上的距離,嚴格落實雙向防護,若工作人員處于發熱等階段建議調休,建議不進入病區工作,避免醫源性感染的發生。
1.3.3.2 住院患者
長期住院患者:精神疾病患者很多都是長年累月的進行住院治療,因長期服用精神疾病藥物,導致機體免疫力低下,且戶外活動較少,機體抵抗力差,較易被呼吸道病毒所感染。
伴發軀體疾病患者:如伴發有慢性肺部疾患、高血壓、糖尿病等疾病患者,易被呼吸道病毒感染。
新入院患者:因呼吸道感染平均潛伏期為3-7天,新入院精神疾病患者因疾病原因不能詳細講述既往史,而在未完善相關檢查的情況下帶入臨床科室進行住院治療,因此對新入院患者在未完善相關檢查前視為傳染源進行單獨管理。
日常加強對呼吸道疾病的監測工作,精神患者多不能正常表達自己不適,多依靠工作人員觀察發現,若發現患者存在呼吸道感染疾病的癥狀如發熱、咳嗽、流涕等情況應立即將患者單獨管理,并及時告知醫師,積極進行查體及處理,做好周圍患者的觀察工作。
1.3.3.3 家屬
在呼吸道疾病流行季節,應加強對進出病區家屬的管理,若家屬在進入病區前處于呼吸道疾病發病期應做好解釋工作,請其在疾病恢復后再來探視,若家屬執意進入科室進行探視,應為其佩戴醫用外科口罩,并縮短探視時間,保持交談距離,降低科室內感染疾病的風險,同時加強對該患者的監測工作。
1.3.4 加強病例監測及上報工作
醫院感染管理科聯合醫務科加強醫務人員院內流感樣病例培訓工作,通過每日預檢分診、臨床各科室日常監測分別在上下午分時段上報科內有無感冒或發熱等患者情況,以期達到早發現、早診斷、早報告、早隔離的作用,避免因為處置不及時,導致呼吸道感染醫院感染暴發的發生。
1.3.5 保持病區空氣流通及空氣消毒
1.3.5.1 因精神專科醫療機構多為封閉式集中管理,若發生呼吸道感染宜引起聚集性病例,因此日常開窗通風,加強室內空氣流動,減少病菌的室內濃度,降低感染風險。
1.3.5.2 患者集中管理如就餐、服藥、室內工娛治療時,應將所有病房門、窗打開,形成空氣對流,達到病房內自然通風換氣作用,每日三次,每次不少于1小時。
1.3.5.3 高溫天氣(溫度大于30℃)在使用空調時,空調設置溫度不得低于26℃,室內外溫差不超過5℃,使用空調時,調整空調出風口(不能直接向下)直接吹向患者。
1.3.5.4 工作人員熟練掌握和使用病區內新風系統,促進病區內空氣流動。
1.3.5.5 當呼吸道疾病流行季節,加強室內空氣消毒,通過紫外線循環風空氣消毒機、中藥熏蒸等方式,進行室內空氣消毒。
1.3.6 加強病情觀察及生活護理
住院精神疾病患者多存在語言表達能力減弱、自知力缺失、生活不能自理、行為紊亂等現象,工作人員應加強日常護理。天氣變化及時添加衣物,加強晨晚間護理,晨起督促及時添加衣物,夜間睡眠時督促脫掉外衣,不得和衣而睡,避免感冒等;積極開展健康宣教工作,做好患者呼吸咳嗽禮儀、手衛生等宣講;加強患者病情觀察,許多精神疾病患者不能及時準確表達自己身體不適,多依靠工作人員觀察發現患者出現咳嗽、咽痛、流涕等不適。
1.3.7 嚴格落實隔離措施
1.3.7.1 若病區內出現呼吸道感染患者,立即給予單獨管理,根據患者出現的呼吸道感染癥狀不同進行分區管理,如僅有感冒癥狀,無發熱等情況的患者與發熱患者進行分開管理,并實施隔離。
1.3.7.2 加強隔離患者生活護理,呼吸道感染患者易出現出汗、口渴等情況,日常需勤換衣物、保證溫水供應,飲食宜清淡易消化,滿足患者機體需要,有利于患者疾病康復。
1.3.7.3 隔離區域專人負責隔離區域患者的各種日常護理。
1.3.7.4 加強隔離區域環境消毒工作,使用含氯1000㎎/L消毒液對隔離區域的環境物表進行清潔消毒,增加消毒頻次。
1.3.7.5 隔離患者在身體條件允許的情況下,佩戴一次性醫用外科口罩,外出檢查時,佩戴醫用外科口罩。
1.3.7.6 加強隔離區域空氣消毒,在自然通風的情況下,使用紫外線循環風加強隔離區域的空氣消毒工作。
1.3.7.7 醫療廢物按要求進行收集管理。
結果
綜上所述,通過呼吸道醫院感染防控措施對住院精神病患者呼吸道感染發生率控制有效,2016年1月至12月,收治住院精神病患者11457人次,發生急性呼吸道感染154例次,發生率為1.34%;采取醫院感染防控措施后,2017年1月至12月,收治住院精神病患者12758人次,發生急性呼吸道感染115人次,發生率為0.9%。
結論
通過完善呼吸道醫院感染防控制度,加強多部門協作,控制傳染源、切斷傳播途徑、保護易感人群及加強患者生活護理等醫院感染防控措施,有利于降低住院精神病患者呼吸道感染發生率,降低精神病專科醫療機構呼吸道感染聚集性發生風險,保障醫療安全。
參考文獻
[1] 高秀春,21例住院精神病患者集中發生呼吸道感染的相關因素分析,2012,6(18),55-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