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小學是兒童的良好習慣形成的關鍵期,同時也是兒童各項能力的發展黃金期,閱讀能夠讓孩子接觸到更多的知識,積累豐富的知識內容,閱讀是一種掌握語文知識的途徑,通過閱讀獲取更多的語文知識,擴充小學生的知識量,同時也提高了小學生的閱讀能力和理解能力,豐富的閱讀能夠幫助孩子積累豐富的素材,這樣就使小學生在寫作文的時候有東西可以寫,孩子的作文就會寫得越來越好。本文主要針對小學生發展性閱讀課堂的構建進行敘述。
【關鍵詞】課堂構建;發展性閱讀;小學語文;課堂教學
【中圖分類號】G623 【文獻標識碼】A
閱讀教學是小學語文教學中的基本環節,是語文教學的重要組成部分,它貫穿在小學語文教學的整個階段,在小學語文中開展發展性閱讀課堂能夠讓學生進一步地體會文章的思想感情,概括中心思想,閱讀的目的就是培養學生的閱讀能力。要達到這個目的就必須得多讀。閱讀是培養小學生協作能力的重要環節,只有積累了豐富的閱讀素材,才能在寫作時有東西可以寫。那么,在小學課堂中應該如何開展閱讀性課堂的教學呢?
一、優化課堂設計、提升效率
發展性閱讀課堂主要是培養學生閱讀的個性化,讓學生在閱讀的過程中不斷地提高自身的語文素養,完善課堂的知識結構,在閱讀的過程中增強學生的道德意識和情感方面的激發,教師讓學生能提升對于語文知識的自主學習能力。目前很多語文教師對于小學生采取的教學方式都是死記硬背,但是由于小學生的生活閱歷有局限,沒有良好的學習習慣和學習方法,導致在進行死記硬背的時候限制了思維的活躍性,無法在背誦的時候發揮自身的想象力,使語文教學陷入了模式化,所以小學語文教師在進行授課時,一定要注重課堂情境的設立,讓學生在上課過程中能夠充分地發揮自身的想象力,從文字中理解出更多的情感,也可以在教室里貼一些英雄偉人的那些事跡,并且利用多媒體設備給學生放映短片,讓小學生可以直觀地感受到那種震撼人心的精神,從而對英雄偉人們產生敬佩的心理,對現在的生活感到幸福,并且感受語言的魅力。
(一)自主閱讀
閱讀大量的文學名著、名人傳記、科普讀物等書籍,可以為小學生的人生觀的確立和學習能力打下堅實的基礎,閱讀好的書籍、作品可以陶冶一個人的思想情操,提升個人的素養,開闊視野,塑造個性,健全小學生的心理品質。培養小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可以擴大小學生的智力背景,書讀得越多,知識面就越廣泛,還會豐富頭腦,提高小學生的思維活躍性。在課上教師可以給學生們推薦一些課下讀物,讓學生回家后自行閱讀,并且給學生下發閱讀任務,讓他們在第二天的課堂上對前一天的閱讀內容進行總結,這樣不僅可以加強學生對于書籍的理解,還可以增強學生的思維活躍性和理解能力,也要注意學生個體的差異,滿足不同程度學生對于語文閱讀教學的要求,激發他們的潛能,讓發展水平不同的學生都可以通過閱讀課堂來提高自身的創新精神和閱讀能力,讓學生去發現問題并且解決問題,從中體會到閱讀的無限樂趣。
(二)培養學生的閱讀個性化
從發展性閱讀的具體呈現方式來看,主要強調的就是學生閱讀個性化的培養,主張在創造性閱讀和探究性閱讀的過程中不斷地提高學生的閱讀素養,完善知識結構。所以對于小學語文教師而言,想要致力于發展性閱讀課堂的構建,就一定要把學生放在課堂的主體地位,提升學生個人的知識探究,注重學生的語感和情感意識的提升。
(三)學生讀與想的能力
多讀就是必須要做到讀的遍數多,篇章多。在小學語文的發展性閱讀課堂中,一些經典的范文一定要指導學生多讀幾遍,做到開口就能朗誦出來,并且指導學生能夠充分地理解其中表達的思想感情,這時語言才能轉化為讀者的語言,小學生才能夠吸收其中有用的東西,光靠課堂書籍中的篇目和課堂閱讀是完全不夠的,教師一定要加強對于學生的課外閱讀指導,擴大學生的閱讀范圍。除了開展閱讀課堂之外也要重視課外閱讀,加強對于學生課外閱讀的指導,只有讀的書籍數量多了,才能夠累積知識,在多讀中發揮學生的自主想象力,讓學生能夠靈活地掌握知識,不光要讀,也要培養學生一邊讀書一邊思考問題的良好習慣。
二、培養學生的語感能力
教師在進行整體閱讀教學時,要從學生的認識規律出發,先從作品的整體上去感知課文,這篇課文敘述了什么事情,作者有著怎樣的情感,闡述了什么道理,還有作者的思路和感情變化等,讓學生明白文章好在哪里,各個段落之間的聯系,等等。加強語感的訓練不僅能夠提高學生的閱讀能力,還有助于提高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所以小學語文教師要充分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開展形式多樣的語感訓練,讓學生能夠充分地表現出自己的主觀感受,充分地表達內心世界。一個人語文素養的高低很大程度上體現在他的語感上,語感就是在長期的閱讀活動和語言訓練中,逐步養成的有經驗直接感悟語言的綜合能力,是對語言隱藏意義的一種直覺。加強語感的訓練不僅能夠提高閱讀能力,還能夠提高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
(一)創立課堂教學情境
在閱讀課堂教學時經常會遇到一些抽象、曲折、委婉的語言文字,學生在理解的過程中,只能夠簡單地理解字面意思,不能夠理解文字的深層次含義。這種情況下語文教師就可以把概括的東西創設為具體、形象、直觀的情境,讓學生能夠觸景生情,進而理解其中的含義。教師在教學閱讀課文時,在課前認真地準備一段通俗易懂的導語,再利用一些簡單的圖片或是多媒體設備給學生創立一個情境,讓學生在這個情境中進行角色演示,啟發學生去感受字里行間的語言氣勢。這樣不僅方便學生能夠理解文字,還提高了學生對于閱讀課堂的興趣。
(二)培養良好的閱讀習慣
想要學好語文學科,僅靠教材上的內容是完全不夠的,為了培養學生的良好閱讀習慣,教師一定要想方設法讓學生自覺閱讀,持久閱讀。首先要讓所有學生都學會入情入境地閱讀,把自己的思想感情讀進去,把作者的思想感情讀出來,也就是我們所說的聲情并茂地進行閱讀,一邊閱讀一邊展開聯想和想象,讓書本的畫面在學生的頭腦中活躍起來,長久這樣訓練,學生語言和發展性閱讀水平也就越來越高。小學語文的課文語言比較簡易,容易上口,可以讓學生增加字詞再讀,減少字詞再讀,讓學生能夠體會到遣詞造句的準確、生動的必要性,從而感受到中國語言文字的博大精深,感受文字變化的無窮魅力。
三、結語
綜上所述,閱讀是一個不斷豐富學生閱歷,提升見解的重要的途徑,小學生對于生活的理解和認知大多源自于書本,或是他人的告知。所以在小學的閱讀階段會呈現出非常強烈的可塑性,教師在這一階段采取的教學措施,會在學生身上直觀地反映出來。發展性閱讀課堂的構建可以不斷地激發學生的創造力和想象力。
參考文獻
[1]王洪英.小學語文發展性閱讀課堂的構建探究[J].魅力中國,2017(10).
[2]楊曉娥.小學語文發展性閱讀課堂教學模式的研究[J]. 求知導刊,2016(22).
[3]張小兵.小學語文發展性閱讀課堂教學模式的探究[J]. 青年時代,2015(20).
[4]曾憲培.在發展中破解閱讀迷津——重慶市豐都縣“中小學語文發展性閱讀課堂教學模式研究”閱讀發展路徑解讀[J]. 課外閱讀,2012(13).
[5] 劉長瑜.小學語文發展性閱讀的研究[J].中華少年,2015(16).
[6]黃樹權.中小學語文教學觀的理性突圍——重慶市豐都縣“中小學語文發展性閱讀課堂教學模式研究”學生發展觀的構建與實踐[J].科學咨詢(教育科研),2012(4).
作者簡介:馬艷芳,女,1979年生,甘肅省隴南市武都區人,回族,一級教師,本科學歷,研究方向為小學語文教法。
(編輯:馬夢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