鄒佳霧
【摘要】在小學語文閱讀教學中,要想有效地提高學生的學習效率,培養學生的語文素養,就需要教師在教學中關注教學的言語形式。在閱讀教學中,教師要訓練學生學會怎么說和怎么寫,也就是進行言語形式的實踐。在這樣的教學過程中,通過言語形式教學能夠引導學生在學習過程中去領悟、去實踐,從而能夠對文本的內容進行深入理解和解讀,培養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和理解能力,提高學生的語言敏銳度,從而彰顯語文教學的本色。
【關鍵詞】小學語文;閱讀教學;言語形式
【中圖分類號】G623 【文獻標識碼】A
一、小學語文閱讀教學的現狀
隨著新課程改革的不斷推進,在當前的教學過程中各種教學主張和教學觀念也引發了教育界的大討論,給當前的小學語文教學帶來了一定的生機,但是作為一線的初中語文教師往往忙于煩瑣的教育工作,對于一些專家學者提出來的新想法、新主張和新觀念,還不能夠完全領會,就已經開始流行新的思想。這樣看起來雖然顯得百花齊放、百家爭鳴,但是在這樣熱鬧的表面形勢下,往往隱藏著浮躁的心理。在教學過程中,教師往往遵循著一些專家提出的教學套路和教學形式,不能夠真正地領會新課程改革的內涵,使得語文教學公開課變成了演戲。而在新課程標準中,對于語文教學的性質進行了明確的界定,語文是一門以語言文字應用為主的綜合性實踐教學課程。因此在初中語文教學過程中,教師就需要從語文教學的根本性質出發,認識到語文就是一門讓學生掌握如何應用語言文字的課程,具有綜合性強、實踐性強的特點。而當前的初中語文課堂和語文教學的本質相背離,教師重視的是學生的學習成績,忽略了培養學生的語文素養,因此就需要轉變傳統的教學理念,從言語形式入手,讓語文課堂回歸本質。
二、回歸語文教學的本色
本色語文教學指的就是在課堂上教師要引導學生理解和應用語言文字,培養學生的聽說讀寫能力,提高學生的語文綜合素養。那么在教學過程中,教師又應當怎樣進行本色語文課堂的教學實踐呢?在初中語文教學大綱中明確地指出,教師要讓學生正確地理解和應用語言文字。這里提到的理解和應用指的并不是簡單地把兩者相合并,而是兩者進行有機的統一。王尚文教授就曾經提出,在教學過程中教師要抓住“言語形式”這一教學的綱領,才能夠讓學生真正地提升語言應用能力。所謂言語形式,指的就是言語活動的形式,簡單地說就是怎樣去說、怎樣去寫,而要想使得初中語文閱讀教學不偏離教學的本質,就需要教師有針對性地鍛煉學生的表達能力和寫作能力。
三、實踐言語表達形式的教學策略
在小學語文閱讀課堂上,教師要重視培養學生的閱讀理解能力,引導學生關注語言與表達形式的過程,讓學生能夠掌握言語表達形式,掌握用語言來表達思想感情的方法。那么在具體的教學過程中,教師又應當怎樣做呢?
1.引導學生多誦讀多積累,使學生能夠進行自主感悟。在教學的過程中,教師就需要讓學生多閱讀,通過閱讀來進行積累,提高學生的閱讀理解能力。閱讀是在傳統的教學過程中教師常常采用的一種教學方法,可以說書讀百遍,其義自見。我們所讀的書籍都是五千年來留下來的寶貴文化遺產,只有通過閱讀才能夠吸收其中的精華,不斷進行積累。首先,教師就可以在教學過程中,引導學生來閱讀優美的句段,通過朗誦來不斷地感悟,進行積累。例如在學習《夾竹桃》這一篇課文時,筆者就會先讓學生首先進行齊聲朗讀,在齊讀后讓學生進行自由的朗讀,在朗讀中思考哪一句話寫得比較美,為什么這樣寫比較美。這樣讓學生自己去分析文章,就不需要教師進行重復的講解,同時也能夠讓學生在反復的誦讀中有所感悟,這樣由學生自己感悟出來的內容,也能夠留下深刻的學習印象。同時在閱讀過程中,教師也需要重視特色言語朗讀,特色言語指的就是具有特殊表現力的語言,包括一些修辭手法、俗語、諺語等,在閱讀的過程中不斷地積累特色言語,也能夠讓學生了解中國傳統文化,提升學生的人文素養。
2.在重點內容處多思考,做到言意結合。在閱讀過程中,通常文本中都有一些重點的詞句,包含著一些具體的語言表達技巧或者語言情感。在教學過程中,教師就需要讓學生對這些內容進行深入的感悟和理解,讓學生在語境中學習,使學生能夠深切地感受情感。因此在教學過程中,教師就需要給學生充分的思考時間,讓他們能夠聯系上下文進行思考,這樣才能夠深入地學習和理解其中的內容。比如在講解《李時珍夜宿古寺》這一節內容時,文章中就提到李時珍說,我們修訂好《本草》,萬民得福,吃點苦也是值得的。在教學過程中,筆者就引導學生來朗讀課文,在學生朗讀課文掌握文章中基本的內容之后就提出問題,讓學生進行思考:“李時珍在編寫《本草》在過程中吃的真的是‘一點苦嗎?”在課堂上,筆者就給他們一定的時間,讓他們來思考和想象李時珍在野外考察的過程中所經歷的各種困難,都吃了哪些苦,想好之后讓他們用語言表達出來,在小組內進行交流和溝通。
3.在留白處靜靜思考,言意共生。在寫作時,作者往往會給讀者留出一定的思考空間,指的就是留白,這種留白也是一種含蓄美,達到此時無聲勝有聲的境界。用留白讓讀者自己去品味、去思考,能夠激發起讀者的想象力,同時調動他們的創作欲望。因此在小學語文教學過程中,教師就需要重點地挖掘文章中的留白,調動學生的學習主動性,讓學生能夠結合自己所掌握的知識來思考,充分地發揮他們的想象力,對文章中的細節進行補充,從而豐富人物形象,這樣既能夠幫助學生加深對于文章內容的理解,還能夠培養學生的寫作能力,提升學生的想象力。比如在文章《彭德懷和他的大黑騾子》里面就有這樣一個細節:“彭德懷背過臉去。”筆者在教學過程中就結合這一點來引導學生進行思考,這實際上就是文章中的一個留白。在教學過程中,筆者就為學生創設了這樣的情境,要求學生來思考為什么彭德懷會轉過臉去,讓學生把這里的留白補充完整,并且用文字的形式記錄下來,這樣能夠讓學生對文章的內容進行深入的理解。
四、總結
在言語形式的教學過程中,教師需要結合教學內容不斷探索,不斷思考,不斷進行教學創新,提高學生的學習能力,培養學生的語文素養。
參考文獻
[1]官建國.“言語形式”為核心的小學語文閱讀教學實踐[J].課外語文(下),2017(2).
[2]溫文勝.從“關注言語內容”到“關注言語形式”——淺談小學語文閱讀教學“教什么”[J].語文教學通訊·D刊(學術刊),2016(8).
[3]周琴.語言內容與語言形式并重的閱讀教學策略[J].文學教育中,2017(2).
(編輯:郭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