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內容摘要:親屬稱謂詞作為一種基本詞匯在民族語言中自成一個嚴密的系統,具有相對穩定的特點,并反映這一個民族的社會生活、文化傳統、民族心理等特點。隨著社會的發展,社會生活以及人們觀念的轉化,親屬稱謂詞也會產生相應的發展變化,其變化在不同的歷史時期便有著不同的表現形式。本文僅選取“父”、“母”兩詞作為稱謂詞的代表研究其歷史流變及語素構成,并通過簡單的中英對比分析發現其特點,希望能在對外漢語教學中父母稱謂詞的講解有一定的幫助。
關鍵詞:“父” “母” 歷史流變 語素構成
中國是一個重視傳統文化的國家,自古以來,“天地君親師”便一直是中國人祭拜和尊敬的對象。中國人尊敬天地,是對大自然的感激和敬畏;尊敬君主,是多年來的封建體制所造成;尊敬師長,是對于傳道授業解惑之人的感激。唯獨這個“親”字,是骨子里抹不開的濃濃的血緣之情?!坝H”,進入人倫者為親。狹義的說,“親”即為雙親,就是父母。中國人注重孝道,于是“父母”的稱謂也在歷史中被賦予了多種多樣的形式。
一.“父”、“母”一詞在古代漢語中的歷史流變
漢語中,表示“父親”、“母親”意思的稱謂有很多,這些稱謂出現在不同的朝代,并且最終演化成“父親”、“母親”的意思也經歷了漫長的過程。受中國古代固有的文化和婚俗的影響,表示“父”、“母”的稱謂呈現出多樣性,主要有如下幾種:
(1)父母:父母是親屬中最重要的親屬,除“父母”、“雙親”、“二老”、“爹娘”等古今通用的合稱外還有“高堂”、“嚴君”、“尊親”、“嚴親”、“兩親”、“親闈”等以及文人筆下的“所生”、“椿萱”等對父母的代稱。
(2)“大人”、“嚴君”、“爺”、“爹”、“爸”、“老子”等。
(3)尊:古代常見的敬稱用語,稱自己的父親可稱“家尊”,稱對方的父親則稱“令尊”。
(4)爺:古代對成年男子較廣義的稱呼,宋代開始用作對祖父之稱,魏晉南北朝就用作對父親之稱,或寫作“耶”。
(5)母:是對母親最常見的稱呼。而在古代對母親的稱謂中,大都和“母”相似,又用作對成年婦女或老年婦女的泛稱。其中較重要的有:“婆”、“娘”、“娘娘”、“姥”、“大人”、“媽”、“慈”、“家家”和“姊姊”等。
(6)繼母:如果自己的母親去世、離異或被父輩逐出,則稱續娶之妻為繼母、繼親、后母、假母、續母。
(7)出母:如果自己的母親離家之后還能相見,則稱為出母。
(8)生母:在古代一夫多妻制的家庭中,稱自己的生身母親為“生母”或“本生母”。
(9)庶母:在古代一夫多妻制的家庭中,如果自己的生母是正妻,則稱父親之妾為“庶母”、“少母”、“諸母”、“妾母”。
(10)家家和姊姊:是中古時期對母親的兩種特殊稱呼。
(11)姨:在古代一夫多妻制的家庭中,無論自己的生母是妻或妾,對父親的妾都可以稱為“姨”、“姨姨”、“阿姨”。
(12)義父:指是在自己的父親之外再拜認某人為父,這個“義”字有外加、假、代、自愿等意。
(13)義母:指是在自己的母親之外再拜認某人為母。
(14)“考”和“妣”在先秦時是對父母的異稱,無論生死均可用。秦漢以來,父母死后仍可稱為考妣,但生前不再稱考妣,考妣只用來對死去的父母之稱。而且,考妣不僅用來稱死去的父母,死去的祖輩乃至更早的直系先輩均可用考妣相稱(在先秦時則是對先祖的泛稱)。
除此之外,“父”、“母”稱謂詞在古代文學作品中也有不同的表現形式,更容易總結出不同歷史時期稱謂詞的特點來發現其歷史流變規律,現不完全統計見附表。
二.“父”、“母”各種形式語素構成分析
雖然“父”、“母”在不同時期的表現形式多種多樣,但分析其語素成分,其組合方式和組合特點任有一定規律可循。結合上面所列的多種形式,我們可以發現其語素構成方式有如下幾種:
1.詞根單用:如“父“、“爺”、“爸”、“爹”“君”“翁”、“母”、“媽”、“娘”等。
2.疊音詞:如“大大”、“家家”、“姊姊”等。
3.詞根重疊構成重疊式復合詞:如“爸爸”、“媽媽”等。
4.詞根加前綴:如“老爹”、“老娘”、“大人”、“大君”等。
5.詞根加后綴:如“老子”、“媽子”等。
6.詞根加詞根:如“父親”、“母親”、“家慈”等。
由以上的幾種構詞方式可見,在“父母”稱謂詞中的構成方式中占主要地位的還是還是復合式構成法,其中大部分為聯合式和偏正式。其中聯合式的有:“父親”、“母親”、“爹娘”、“椿萱”“家尊”、“家慈”等,偏正式有:“高堂”、“尊親”、“嚴君”、“大君”、“慈母”等等,另外,受古代婚俗文化的影響,表示非血緣上的父母稱謂也多為偏正式,如:“繼母”、“繼父”、“出母”、“庶母”、“義母”、“義父”等,因此,偏正式的父母稱謂語所占比重較大。偏正型合成詞中,詞根語素之間是修飾與被修飾、限制與被限制的關系,后一個詞根語素是中心詞根,前一個詞根語素是修飾或限制后一詞根的。如“高堂”,“高”是修飾成分,“堂”是中心成分,“高”修飾“堂”這一中心詞根。結合上文來所列的稱謂詞看,構成中心成分的語素主要有:“父”、“母”、“堂”、“君”、“親”、“尊”、“慈”等,而起修飾成分的語素主要有:“高”、“嚴”、“尊”、“大”等。從這些構詞語素中我們可以看出,中國人對待父母的孝道,在稱謂詞上處處體現著恭敬和尊重。
三.與英文中“父”、“母”的稱謂的差異分析
在漢語中,“父”、“母”同屬于親屬稱謂詞中的一類詞,親屬稱謂是表示互相有直接或間接的血緣、婚姻、法律等關系的親戚和親屬的名稱,其歸屬地位具有明顯的穩定性,受傳統文化影響的跡象特別明顯。中國的親屬稱謂繁多復雜,《爾雅》列專章“釋親”分宗族、母黨、妻黨、婚姻四大類來解釋古代的親屬稱謂。親屬稱謂不僅反映了人與人之間的血緣婚姻關系,同時也蘊含著一定的文化信息。
與中國紛繁復雜的親屬稱謂相比,英語國家的親屬稱謂名詞要少得多,而且籠統模糊,一詞多義。就“父”、“母”的稱謂而言,英語中只有“father”、“mother”以及表示父母的“parents”,以及口語化的“dad”、“mom”、“daddy”、“mommy”,不像漢語中有各種各樣的尊稱以及書面語。之所以漢語中有這么復雜的親屬稱謂詞,這是中國獨特的文化傳統所造成的。首先,中國的封建社會是一個以家族為中心,又實行一夫多妻制,自古以來家族中都有人丁興旺的傳統,有很強的家族觀念。中國人忌諱沒大沒小、沒老沒少。同時,中國社會的傳統是實行嫡親長子繼承制,因此必須把宗親、外親、妻親、血親、姻親分得清清楚楚。其次,宗法社會結構成是中國社會最典型的傳統結構。在儒家思想的影響下,人們高度重視等級差異、長幼有序、尊卑有別,而儒家思想的宗法、家庭、倫理觀念也反映在漢民族的家庭、親戚的稱謂關系上。再次,中國自古就是典型的農業社會,以農業自然經濟作為主體經濟的文化形態占主導地位。在長期自給自足的經濟社會背景下,人們大多同宗同族而居,宗族、家族組織具有經濟、教育、政治等職能。在這種條件下,人們往往自覺不自覺地強化了家庭、家族觀念。在這樣的物質生產體系中,家庭、家族對個人來說是生活的重要保障,作為個體的中國人習慣在日常生活、創業等各個方面依附家庭、家族。所以,中國人數千年來都習慣聚族而居,大家族觀念濃厚,親屬稱謂也就繁多復雜。
現在,雖然社會結構發生了很大的變化,但是復雜的稱謂體系始終在我們生活中延續和發展,這也反映了我們始終強調人的社會責任和義務,注重人倫和親情,重整體和諧而輕個體散漫的優良文化傳統和美德。因此,我們在對外漢語教學中,也要著重從文化的角度來看待中英親屬稱謂詞的差異,在講解的過程中要以學生理解為主。用英語來解釋漢語中“父”“母”的各種稱謂方式雖然簡單而有效,但也要注意辨別,是口語還是書面語,在哪種場合下該用哪種詞也是教學的重點。
參考文獻
[1]胡奇光、方環海著.《爾雅譯注》,上海古籍出版社,1999年9月第一版.
[2]中國社會科學院語言研究所詞典編輯室.現代漢語詞典(第五版)[Z].北京:商務印書館,2005.
[3]鮑海濤,王安節.親屬稱呼辭典[Z].長春:吉林教育出版社,1988.
[4]余志和著.《稱謂通鑒》,世界知識出版社,2010年4月第一版.
[5]梅勇桂.淺議親屬稱謂的文化差異與翻譯[J].牡丹江師范學院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9,(3).
[6]高璇.現代漢語親屬稱謂語素組合特點初探[J].現代語文,2011,(4).
(作者介紹:李丹蓉,山東商業職業技術學院講師,研究方向:漢語語言學、漢語教育)
附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