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波
摘 要:如今我國已經步入信息化時代,多媒體技術逐步發展完善,為提高我國國民的科學素養,讓學生初步了解和掌握多媒體技術,并樹立健全的人格、價值觀念,成為品學兼優的人才。小學道德與法治課堂應當引入多媒體技術,此舉不但能夠增加學生學習樂趣,擺脫教室中場地和教學道具的局限,切實為學生展示科學技術的先進性,還能夠讓學生接觸更多的現實案例,迅速成長。本文結合實際,借助多媒體技術優化小學道德與法治課堂的策略。
關鍵詞:多媒體技術 道德與法治 優化課堂
在如今素質教育大行其道的背景下,教書和育人都是學校、教師必須承擔的責任,過去許多小學過于看重語數外的教學,對于道德與法治教育卻不甚重視,導致許多問題產生。小學是一個人的價值觀念初步萌芽和確立的重要階段,在此期間,如果不能給予恰當的引導,就可能使學生迷失方向。為此,小學道德與法治教師應重視教學工作,采取多媒體技術對課堂內容、授課方式等進行優化,以吸引學生的興趣,潛移默化地培養其人格。
一、在小學道德與法治課堂中采用多媒體技術的優勢
(一)為課堂增加趣味
采用多媒體技術可以讓學生觀看趣味小視頻,或者了解新聞時事內容,觀看新聞節目剪輯等,這些都遠比略顯枯燥的板書更加有趣,能夠吸引學生的興趣。如此,學生才能夠進行主動自發的探索,從而領悟學習的真諦,積極參與課堂,緊跟老師的步伐。
(二)拓展教學資源
多媒體技術可實現教學資源的拓展與分享,比如在同一所學校內與其他班形成交流和資源交換,或者長時間保存教學資料,在期末時幫助學生提高復習效率。另外,還可通過搜索和下載網絡上的名師講課視頻,來拓寬學生的視野,讓他們接觸更高層次、更高水平的名師,提升自己的思想水平境界。
二、借助多媒體技術優化小學道德與法治課堂的策略
(一)利用多媒體技術創設情境
小學生普遍還存在愛玩的天性,不宜長時間采用嚴肅的教學方式,因此應當吸納多種形式來充實課堂內容,吸引學生興趣。情景教學法能夠恰如其分地滿足學生參與課堂的需求,并保護其天性,在過去的教學條件下,該方法很難施展,但如今,可借助先進的多媒體技術輔助教學。
所謂創設教學情境指的就是利用多種輔助手段為學生創設較為逼真的學習環境,使他們能夠親身體驗某種情境,并切實參與到課堂活動中,獲取代入感,升華精神,迅速成熟。創設情境教學法還可將學生代入經典案例,有助于培養他們正確的觀念,并隨之保持理智。例如,在學習人教版道德與法治課本中“我和大自然”單元時,可以利用投影等模擬森林中的環境,請學生們扮演不同的小動物,說出自己生長習性、對大自然的貢獻和在生態系統中的作用,并用提前在網絡上下載的動物圖片和叫聲等輔助敘述,這樣能夠拓展他們的知識面,使他們增加對于自然環境的了解,促使他們懷著積極的態度探索世界的奧妙,并從小培養環保意識和對于大自然的尊重,使他們充滿愛心,學會感恩。
(二)結合新聞時事進行道德與法治教育
教育從來都不應該與事實脫鉤,采用多媒體技術,可以給學生們展示最新的時事新聞,借此來開展教育。例如當學到“家中的安全與健康”時,可以在為學生講解安全用電、安全用水、遠離火源或者其他危險物品的注意事項之余,給他們展示由于不當操作引發的家庭火災、觸電事故等,讓他們討論新聞主人公做法的不當之處,并提出改進措施,以此深化他們對于家用電器安全操作的理解,了解常用電器或者其他電子設備的用法與潛在危險,做到自覺遠離危險源頭,妥善地保護自己。而在學習合理消費、勤儉節約時,則應當重視對學生的約束,給他們講解最近頻繁出現的兒童利用父母、祖父母的手機充值游戲或是打賞主播、釀成巨大災禍的案例,讓他們樹立金錢意識,明白家中的錢都是父母辛苦工作所得,是家庭共同財產,并不屬于孩子自己,決不能擅動。此外,還應通過展示每年因為資源浪費帶來的損失,使他們樹立勤儉節約的意識,注重生活細節。
(三)利用多媒體技術實現翻轉課堂
學生是課堂的主體,許多教師在授課過程中忽略了這一點,沒有給學生表現的機會,而利用多媒體技術,可實現翻轉課堂,讓學生來扮演教師進行授課,講一堂課分割為4~5個環節,每位學生都利用十分鐘左右的時間來給大家講述自己的觀點,并用PPT或者短視頻、圖片等輔助教學,使得課堂更加生動有趣,這樣就能夠鍛煉學生的語言組織能力,并讓他們體會成為老師的感覺,在今后的教學活動中積極配合老師,還可通過這種新穎的形式吸引其他學生的注意,從而提高課堂效率。
三、結語
信息技術的發展使得多媒體教學方式成為必然趨勢,小學教師應當順應時代潮流,引進多媒體教學,并采用多種教學方法輔助,從而培養學生興趣,調動其主觀能動性,并切實提高教學效率,全方位地培養學生綜合素質,為國家輸送品學兼優的人才。
參考文獻
[1]李萍.多媒體網絡下小學道德與法治教學探索[J].中國新通信,2020,22(03):196.
[2]劉陽.多媒體網絡下小學道德與法治教學探索[J].名師在線,2019,(08):85—86.
[3]胥傳紅.網絡環境技術下小學道德與法治教學的思考[J].名師在線,2018,(13):68—6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