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奎芳 司紅葉


【摘要】目的 臨床觀察面神經炎患者運用雷火灸配合穴位按摩后的療效;方法 將116例面神經炎患者分為觀察組(58例)和對照組(58例),在運用藥物治療的基礎上,觀察組給予雷火灸配合穴位按摩每日各一次,通過在住院期間及出院后電話隨訪了解兩組癥狀改善情況及患者滿意度情況;結論 運用雷火灸配合穴位按摩輔助治療面神經炎,可縮短病程,改善癥狀,提高患者滿意度,值得臨床推廣運用。
【關鍵詞】雷火灸,穴位按摩,面神經炎
面神經炎又稱面經麻痹,認為是莖乳孔內急性非化膿性的面神經炎癥所致的周圍性面癱,或稱Bell麻痹是一種最常見的面神經癱瘓疾病。可發于任何年齡,無明顯的季節性,多發病急速,以側面部發病多見。臨床表現為睡眠醒來時發現一側面部肌肉板滯、麻木、癱瘓、額紋消失、眼裂變大、露睛流淚、鼻唇溝變淺、口角歪斜,患側不能皺額、鼓腮、擠眉等,部分患者初起時身后疼痛,還可出現患側方前2/3味覺減退或消失等。祖國醫學認為發病多由正氣不足脈絡空虛,風寒、風熱之邪乘虛侵入陽明,經絡失養,氣血痹阻,經氣不利,經脈失調,肌肉遲緩,經脈攣縮,而發生單側口眼歪斜致病,偶有雙側面部發病。治療上以調整陰陽,補虛瀉實,祛風散寒,疏通經絡,調和氣血為原則。面神經炎的預后取決于病情的嚴重度及處理是否及時適當,約75%的病人在2 -3個月內恢復。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本病房以面神經炎為專科特色,專門收治周圍神經病。2017年1月~2019年5月,收治面神經炎患者ll6例,年齡為35~75歲,男66例,女5例。隨機分為兩組:對照組58例,觀察組58例。兩組年齡,性別,文化程度無明顯差異。
1.2 方法
1.2.1 對照組運用藥物治療:三磷酸胞苷40 mg靜脈滴注每日一次,強的松3O mg口服,后逐漸減量;維生素B1 O.1 g、甲鈷胺膠囊0.5 mg每日三次口服。指導患者避風寒、慎起居、忌勞累,保持室溫適中,出門帶口罩,避免吹風,勿貪涼;保持情緒穩定,心情舒暢。
1.2.2 觀察組在運用藥物治療的基礎上,采用雷火灸配合穴位按摩。雷火灸操作方法:患者取坐立位,點燃一支灸藥,固定在單頭灸具上。距離皮膚2~3 cm,先橫向灸法灸患側眼部及雙側面部,每晃動灸10次,用手壓一下皮膚,將所灸部位熏紅熏熱為度;再用雀啄法灸紅雙側耳后部,距離穴位1.5 cm,灸患側(魚腰、四白、迎香、頰車、下關、合谷),每雀灸9次為一壯,每壯之間用手壓一壓,每穴各雀灸7壯。穴位按摩具體方法:(1).取臥床位者枕好,患者思想集中排除雜念,按摩前先做熱敷,臉部涂按摩油。1、分推上星穴:雙手拇指交替,自印堂穴推至上星穴36次;2、分推頭維穴:雙手拇指交替,從印堂穴推至頭維穴36次;3、分推坎宮:雙手拇指,自兩側攢竹穴沿眉圍至絲竹空穴,36次;4、揉晴明:食指指指腹順時針揉10次,逆時針揉10次;5、揉四白:食指指指腹順時針揉10次,逆時針揉10次;6、揉地倉:中指指指腹順時針揉10次,逆時針揉10次;7、揉太陽穴:大拇指指腹順時針揉10次,逆時針揉10次;8、梳理太陽經:五指分開,雙手交替用指腹梳理太陽經,10~20次;9、扣百會:中指指腹叩擊百會穴,36次;10、輕拍前額:3分鐘前額→左側→前額→右側→前額→額頂→前額;11、按揉風池:中指指腹按揉風池穴10次;12、掌擦面部:操作者手之大魚肌緊貼頰車穴(咀嚼肌),邊揉邊擦至地倉穴及雙側面峽,往返30次。治療時注意面部保暖,勿冷風吹,忌冷水洗臉,不食刺激性食物。患者平均住院天數為7~10天,在護士進行操作的同時教會患者及家屬雷火灸及自我按摩方法,對患者及家屬自我掌握能力進行評價,指導患者或家屬回家后繼續堅持雷火灸和穴位按摩。患者出院后一個月進行電話隨訪。
1.3 觀察兩組效果
1.3.1 效果評價:在常規治療結束時,按照《臨床疾病診斷依據治愈好轉標準》,結合 Portmann 的簡易評分芳法,評分以擬定最終效果。
1.3.2 面肌功能評分:患者初次就診及結束治療時均記錄評分。評分標準按Portmann的簡易評分法,按面部六組表情肌的自主運動打分,用皺眉、閉眼、聳鼻、吹口哨、鼓腮、吹氣、微笑6個動作來評定。活動時與健側相比較,基本相同記3分,減弱記2分,微弱運動記1分,完全不能運動記0分。最后加安靜時評分,面部對稱2分,稍不對稱1分,明顯不對稱0分。總分20分。同時根據治療前后評分按如下公式計算改善率:改善率=(治療后評分一治療前評分)/(20一治療前評分)×100%。
1.3.3 整體效果評定
痊愈:面癱癥狀消失,眼瞼閉合良好,口角無歪斜,面肌功能恢復正常,左右對稱。對應面肌功能改善率達100%。顯效:癥狀基本消失,患側面肌感覺及運動功能恢復較好,面肌運動輕度減或有輕微感覺障礙,功能基本正常。60%《改善率<100%。有效:癥狀和體征基本消失,面肌功能部分恢復正常。25%≤改善率<100%。無效:在常規療程內癥狀和體征無改善改善率<25%。見表1。
1.4 滿意度調查
患者出院后四周后進行電話隨訪,觀察組與對照組對疾病恢復及護理工作滿意度比較。見表2。
3 結 論
面神經炎中醫稱為面癱,多因風寒阻絡,氣滯血瘀而發病。運用雷火灸灸療整個面部穴位及雙耳后,能祛除面部風寒之邪,溫經通絡;穴位按摩能平衡陰陽,調整臟腑。能活血通絡,調節臟腑及氣血。經絡是氣血運行的通路,平衡陰陽;它聯系內外,網絡全身貫穿上下,溝通內外,將人體各部分有機地聯系起來。穴位按摩可使經絡疏通,氣血調和使疾病消除。通過二者結合,不僅可以減輕患者的痛苦,同時縮短患者療程,大大提高了病人的滿意度,值得臨床運用。
參考文獻
[1] 趙時碧.中國雷火灸療法第一版.上海:遠東出版社,2008.
[2] 吳 江.神經病學.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5.
[3] 孫 傳.臨床疾病診斷依據治愈好轉標準[s].北京:人民軍醫出版社,1998.
[4] 王曉紅,張黎明,韓 梅.中西醫結合治療貝爾氏面癱[J].華西口腔醫學雜志,2004,22(3):211-213.
[5] 付云霞,張玲莉.中醫護理與臨床.武漢:湖北科學技術出版社,2003.
[6] 李義凱,翟 偉.推拿學.科學出版社,2012.
本文編輯:董 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