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志芳
摘 要 音樂教育中的德育滲透是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培養(yǎng)的重要途徑。尤其是對于普通的小學音樂教育來說,德育滲透不僅具有顯著的客觀性,還具有時代性,通過音樂教育培養(yǎng)學生的品德,促進學生的全面發(fā)展,將音樂教育豐富多彩與生動的特征進一步體現,在新時期展現出時代特色。
關鍵詞 新課程 小學音樂教學 德育滲透
中圖分類號:G623.71文獻標識碼:A
0引言
為了促進小學音樂教育體現中國特色,符合時代發(fā)展要求,就需要教師們在新課程改革的背景之下強化對教學模式的完善與優(yōu)化,從理論和實踐的角度來解決工作中遇到的問題。小學音樂教育是普及文藝教育的基礎性工程,所以保障小學音樂教育的健康穩(wěn)定發(fā)展,也是未來工作中的重點。
1德育教育滲透的必要性
從德育教育的基本內涵來看,它始終伴隨著社會經濟形態(tài)的發(fā)展和變遷,也是滿足社會發(fā)展的必然要求。在我國的社會主義事業(yè)當中,德育滲透體現在一般教育規(guī)律之中。素質教育的要求下,學生的全面發(fā)展成為了人才培養(yǎng)的最終目標,早在十八大以來就提出了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戰(zhàn)略藍圖,因此,小學音樂教育也是對學生進行文化藝術普及的關鍵階段,具有顯著的現實意義,所以,作為教師,要在音樂教育模式的優(yōu)化之下,總結教學經驗,積極探索創(chuàng)新發(fā)展體系,在音樂教育中強化學生的審美能力與責任感,與德育教育相融合,將音樂學科打造成為培育精神的思想性工程。
2教育實踐中遇到的困難
2.1選題問題
從實際的教學實踐來看,選題問題成為了主要的影響因素。例如某些學校在課程安排上,為了強行契合德育教育的內容,完全地排斥非主流音樂。雖然對于一些具有教育意義的音樂作品來說,它所具備的思想性與主題能夠顯著地突出音樂教學的特征與規(guī)律,但在題材選擇方面,除了要考慮審美需求與學生的興趣愛好之外,更應該注重思想內涵,讓學生主動接受,而不是通過被動灌輸的方式讓學生強行接受某些內容。
2.2解讀方式
音樂的解讀應該從音樂的內涵中展開。在課堂教學環(huán)節(jié),如果出現教化主題代替音樂的現象,必然會影響學生的正常學習。由于音樂教育的意義在于培養(yǎng)學生的審美意識,尤其是在小學階段,是打好基礎的階段,教師需要在教學中讓學生了解音樂的美感所在,而不是單純地用標準答案來固定化解讀音樂作品,從一定程度上看,這種理解模式反而讓德育滲透的難度加大,影響了音樂學科的教育意義。
2.3音樂現象感染
從社會整體的音樂現象來看,學校的音樂教育實際上處于一個不利的局面當中。當今社會上的音樂模式更多地體現出經濟效應,追求的是所謂的收視率與娛樂。這些內容恰恰是小學生感興趣的內容,他們的思想和行為也容易受到這些“音樂”的影響。甚至有學生認為音樂就是簡單的娛樂,能夠通過所謂的流行歌曲來進行傳遞,從而影響了學生對于課程內音樂內容的學習,在主動性與積極性上都產生了不良影響。
3新課程下小學音樂教學中如何進行德育滲透
3.1合理選擇教學內容,重視學生發(fā)展
時代和社會的快速發(fā)展之下,小學音樂教育中的德育滲透同樣要突出重點,通過合理選擇教學內容,來注重學生的全面發(fā)展。這也是學校教育的根本目標。所以在實際的課程教學當中,應該滿足學生對于音樂技能的知識需求,促進他們審美意識與審美能力的提高。從社會現象來看,很多學生并不喜歡音樂課程,原因在于音樂課程的內容和他們的興趣之間存在著矛盾,他們雖然喜歡音樂,但不喜歡音樂課程的內容。因而,教師需要找準音樂教育的特點,突出教育的實踐性與開放性特征,實現音樂文化與德育教育間的融合,在音樂學習中豐富學生的知識與音樂視野。
例如在學習《黃河頌》時,教師可以先將這段音樂進行播放,讓學生在聆聽中了解作品的慷慨激昂與氣勢磅礴,感受精神震撼。在播放完畢之后,教師可以向學生介紹作品創(chuàng)作時的背景。這首曲子是反映抗日救亡主體的現代詩,表現著偉大的中華民族突破重重困難最終取得勝利的氣勢與精神。所以,可以從音樂作品背后的故事進行挖掘,從而讓音樂作品的選題真正符合學生教育與發(fā)展的需求,才能讓學生主動融入到學習的過程中來。
3.2正確解讀,挖掘教育意義
音樂鑒賞和音樂教育的過程中,實際上是一種教育實現活動的體現。因此,在音樂教學的過程中,需要融合德育教育的內容,正確地對音樂作品進行解讀,挖掘作品中蘊含的教育意義,探究其文化要素的體現。例如在教材中,有許多音樂作品不僅體現了藝術表現形式,也蘊含了重要的教育意義,如《龍的傳人》。不僅在歌詞上表達出了明確的氣勢,在意境上也能體現出國家特色。因此,教師也需要正確利用這些素材,融匯德育教育知識,激發(fā)學生的愛國主義情懷,從豐富多彩的音樂模式下記住中華民族的魂。
3.3打造良好的音樂教育環(huán)境
小學音樂教育環(huán)境既要注重校園內的音樂環(huán)境,也需要考慮到社會環(huán)境所產生的干擾與影響。只有這樣才能實現音樂教育效果的提升,讓德育滲透不斷優(yōu)化。雖然社會音樂環(huán)境的問題普遍存在,甚至于某些學生“沉浸”在庸俗的流行音樂當中,但學生本身年齡較小,對于新鮮事物的好奇心較重,所以從課堂教學方面來看,可以進行音樂化的設計與布局,并讓學生感受到音樂環(huán)境下的魅力,并強化德育意識,弘揚以愛國主義為核心的民族精神,在鑒賞音樂作品的過程中把握作品表現出的內涵,以負責的態(tài)度去對待音樂學科,以高尚的情操去審視教材,以新的課程理念去駕馭音樂課堂,以理論知識聯系實踐內容。
4結語
本文首先分析了新課程改革背景下的德育滲透工作的要點,結合現階段小學音樂教學中遇到的困難,對如何展開有效的教學進行了針對性研究。對于這些問題的分析和認知,可以有效地發(fā)現問題中的重點,進行合理診斷,為今后的音樂教學工作提供理論指導與實踐指導。小學音樂教育在未來仍然應該強化德育理念,讓音樂教育體現出德育文化,為培養(yǎng)全面發(fā)展的優(yōu)秀人才提供教育基礎。
參考文獻
[1] 范瑛.基于新課程背景下小學音樂教學中的德育滲透方法[J].西部素質教育,2015, 1(10):98.
[2] 李秋君.以樂育人,潤物無聲——淺談小學音樂教學中的德育滲透[J].新課程(小學),2013(09):49.
[3] 張玲玲.在小學音樂教學中滲透德育的思考——以《龍的傳人》一課為例[J].新課程研究(下旬刊),2017(08):126-1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