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寧寧 王娟
【摘要】馬克思主義是不斷發展的學說,具有與時俱進的理論品質。黨的十九大指出我國進入了社會主義“新時代”,馬克思主義在指導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過程中形成了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最新理論成果——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馬克思主義思想也進入了傳播發展的“新時代”,在新時代背景下,創新馬克思主義大眾化傳播途徑和傳播模式,推進馬克思主義在中國的創新發展和大眾化傳播,從而鞏固發展馬克思主義的指導地位。
【關鍵詞】新時代? 馬克思主義? 大眾化傳媒模式? 模式創新
【中圖分類號】A8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19)15-0010-02
馬克思主義自誕生以來,在世界上產生路巨大的影響,改變著世界的尤其是中國的歷史進程。當今世界和我們所處的新時代,發生了深刻變化,無論從國際還是從國內,馬克思主義大眾化傳播都面臨許多新情況新問題,需要從理論和實踐上做出回答,繼續豐富和發展馬克思主義。因此,需要采取合適新時代的傳播方式來加大馬克思主義的影響,以及社會對于馬克思主義的認知,通過對新時代馬克思主義大眾化傳播模式的創新,來實現馬克思主義正面引導群眾產生正確的世界觀、價值觀、人生觀,促進人們的素質不斷的提升,人們的想法不斷的與時俱進,進而實現社會的穩定發展和長治久安,促進我國的綜合國力得到提升。
一、馬克思主義的重要性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馬克思主義是人民的理論,之所以具有跨越國度、跨越時代的影響力,就是因為它植根人民之中,指明了依靠人民推動歷史前進的人間正道。”馬克思主義是中國共產黨與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發展指導思想,指引我國的發展方向,指明發展道路,馬克思主義在我國的不斷發展,內容不斷更新、完善、充實,主要得力于我國的領導人結合中國的國情,中國的發展局勢,以及自身的先進想法,繼承創新,推進馬克思主義與中國的發展逐漸的融合,在中國這一大舞臺上完全的發揮作用,以及價值不斷的提升,馬克思主義是強大的思想武器,武裝思想,實現我國共產黨辯證的科學的看待事情,做出決策,只有實踐才能出真理,為我國的不斷發展,發展前景規劃給出實際的框架。正是有馬克思主義思想的牽引,才能夠誕生團結,強大,踏實的共產黨,我國才能夠從壓迫下重生,才能夠走向更輝煌的明天,由此可見,傳播馬克思主義在新時代是極為必要的。
二、新時代馬克思主義大眾化傳播的必要性分析
馬克思主義是指引當代中國發展的精神旗幟,是我國的指導思想,具有重要的指導意義。馬克思主義改變著世界尤其是中國的歷史進程。近代以來,由于封建統治者的腐敗無能和西方資本主義列強的欺凌,中華民族陷入了無盡的苦難,無數仁人志士為了振興中華、驅除韃虜、挽救民族危亡、實現民族復興前仆后繼,都未能改變中國人民的悲慘命運。十月革命一聲炮響,給我國革命送來了思想指導——馬克思主義,使中華民族在精神上從被動轉入主動,在中國共產黨領導下,在馬克思主義為指導下,取得了革命、建設和改革的偉大勝利,促進了馬克思主義與中國實際的結合,形成了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理論飛躍。人民有信仰,民族就有希望,國家就有力量。馬克思主義是推動中國發展的精神動力,在新時代背景下,中國共產黨人團結帶領人民進行偉大斗爭、建設偉大工程、推進偉大事業、實現偉大夢想,必須推進馬克思主義大眾化的傳播,使廣大群眾掌握我們的“看家本領”應對重大挑戰,抵御重大風險,克服重大阻力,解決重大矛盾。通過中國共產黨人的革命實踐和建設實踐,馬克思主義的命運早已同中國共產黨的命運、中國人民的命運、中華民族的命運緊緊連在一起。新時代推進馬克思主義大眾化傳播,是馬克思主義的開放性和時代性充分彰顯。
三、新時代馬克思主義大眾化傳播問題分析
新時代馬克思主義大眾化傳播進展緩慢,效果不佳,主要原因就是傳播途徑單一,傳播模式固定,導致新時代馬克思主義大眾化傳播的效率以及范圍較為有限,采取的主要應對手段就是了解掌握新時代馬克思主義大眾化傳播存在的問題,進而進行詳細的分析,確定問題致使的因素,進而有針對的提出改進的方案,尋找更為合適以及更為有效的馬克思主義大眾化傳播途徑,實現馬克思主義大眾化傳播的目標。
(一)新媒體信息的干擾
隨著網絡和信息技術的發展以及新媒體的興起,馬克思主義大眾傳播迎來了新的機遇和挑戰。互聯網提升了馬克思主義傳播者的主體性,為傳播者提供了豐富的信息資源和新載體,但同時也對傳播主體、傳播信息建設、傳播模式的構建提出了新的要求。在互聯網環境下推進馬克思主義大眾化傳播,需從傳播者精英化入手,依據傳播介質的多樣化和傳播信息親民性的特點尋找合適的策略以提升馬克思主義大眾化的互聯網路徑意識,開拓馬克思主義大眾化的互聯網傳播陣地,打造專業的互聯網傳播隊伍,完善馬克思主義大眾化互動配合機制,從而構建全新的傳播模式,強化馬克思主義影響力。新媒體信息量繁多,馬克思主義在傳播過程中極易受到其它信息的干擾,導致傳播的效果達不到預期的目標。并且馬克思主義新媒體傳播途徑還處于研究發展階段,存在較多的不足之處,經驗較為缺乏,導致馬克思主義傳播的方式無法被大眾所接受,傳播的形式過于單調以及過于呆板,并且針對馬克思主義傳播的管理力度較為不足,管理的模式、管理的方式以及管理的規劃都存在相應的不完善情況,這進一步導致馬克思主義在新時代的傳播效果不佳,無法適應新媒體傳播模式。
(二)馬克思主義大眾化傳播的重心不穩
在傳播的速度極快,傳播的內容多變的時代下,馬克思主義的傳播也受到較大的影響,表現為:馬克思主義傳播受時代的影響,出現傳播的內容過多,導致傳播的重心沒有顯現出來,并且內容的條理性,以及主次性也較為不清晰,傳播的效果大大受到影響,馬克思主義所要傳播的目的也出現相應的偏差化,并且由于受信息快速變化增長的影響,馬克思主義內容容易出現不恰當的不合理的不科學的不合法的改變,導致人們所接觸的馬克思主義存在相應的問題,這對于馬克思主義的作用發揮以及馬克思主義的思想地位保證造成較大的影響,加之人們對于馬克思主義的掌握不足,導致人們無法很好的分辨傳播過程中需要被吸收的內容,以及需要被摒棄的部分,導致傳播過程中人們學習馬克思主義的難度提升,人們對于馬克思主義的理解出現較大的誤區,這不僅無法保證群眾對于馬克思主義的清晰認識,還會導致群眾對于所接觸的所接受的傳播信息過于信任,進而出現阻礙共產黨各種決策推廣的情況。
(三)互聯網世界的相對自由性
互聯網模式傳播直接導致馬克思主義大眾化傳播的不受控制,缺乏一定的強制性。人們對于馬克思主義傳播的接受處于主動地位,而非被動狀態,進而導致出現互聯網形式的馬克思主義大眾化傳播形式化,同時還存在的問題就是在馬克思主義傳播過程中,馬克思主義的傳播內容被利用,進行對于我國思想傳播較為不利的改動,導致馬克思主義大眾化傳播的作用負面化,馬克思主義大眾化傳播成為攻擊性工具,這對于我國的社會穩定維系極為不利。同時由于互聯網世界的相對自由性,導致馬克思主義的傳播地位無法確立,馬克思主義的傳播內容無法保證,馬克思主義的傳播范圍無法確定等情況,進而導致馬克思主義的本質受到影響,馬克思主義的思想領導地位以及價值受到質疑。
四、新時代馬克思主義大眾化傳播模式創新探索
新時代馬克思主義大眾化傳播的必要性通過以上分析能夠實質的確定,新時代馬克思主義大眾化傳播存在的問題也進行了詳細的探討,針對探討的結果分析以及創新新時代馬克思主義大眾化傳播模式,這樣能夠相應的保證創新的合理性以及創新的可靠性,實際的推動馬克思主義大眾化傳播的順利開展,保證馬克思主義思想在我國的地位以及在我國的作用完整發揮。
(一)堅持新舊結合
新舊結合的馬克思主義大眾化傳播模式即將傳統的傳播模式與新時代新媒體的傳播模式相結合。主要原因就是馬克思主義的新媒體傳播模式較為不成熟,存在較多的漏洞,要保證馬克思主義大眾化傳播的質量還需要借助傳統的傳播模式,實現傳播模式的逐步改變,傳播形式中心的逐步轉移,這樣才能夠保證群眾對于這一模式的逐步適應,逐步接受以及逐步習慣,進而不對馬克思主義大眾化傳播造成較大的負面影響,同時需要正視的一點就是傳統的傳播方式也存在精華。新舊結合的傳播模式具體操作就是首先仍舊保證傳統的傳播模式,包括教育傳播模式、報紙傳播模式等,讓群眾在對馬克思主義有一定的掌握以及正確的認知之后,再逐步的結合進行新媒體的傳播,這樣能夠實現傳播的范圍以及傳播的效率大大的提升,同時群眾也能夠相應的辯證的看待新媒體所傳播的馬克思主義思想,防止出現馬克思主義思想成為不良信息傳播的工具,在群眾適應新媒體傳播形式之后,在加大新媒體傳播的力度以及范圍,這樣能夠最大限度的降低新媒體傳播所造成的負面影響。
(二)推進多元化傳播
馬克思主義大眾化傳播在這一時代穩定進展的主要對策之一就是進行多元化傳播。主要原因就是這一時代的信息傳播方式多變,人們對于一成不變的傳播方式容易產生倦怠的情緒,并且傳播的內容過于理論化,人們的適應度不高,以及接受率較低。多元化傳播的具體操作就是避免出現馬克思主義傳播的口號化,理論化,脫離實際化,而是采取與群眾的生活緊密的聯系起來,讓群眾能夠對此更為感興趣,以及更為易于接受,如采取將之融入到藝術中,融入到各種文學作品,各種教育意義的視頻,影視中去,增加群眾接觸馬克思主義思想的機會以及可能性,并且通過實際的例子以及實際的事件,讓群眾更為理解以及接受馬克思主義思想,同時利用各種模范人物的剖析來展示馬克思主義的作用,以及馬克思主義存在的實際價值,通過一些負面例子的分析,來展示沒有馬克思主義思想引導會發生的情況,實際的實現馬克思主義的大眾化傳播,人們對于馬克思主義的科學、完整的認知。
(三)內容要貼合群眾
馬克思主義大眾化傳播的對象就是廣大群眾,因此,不能夠出現脫離群眾,傳播內容過于高深的情況,否則與大眾化傳播的目的背道相馳。新時代馬克思主義大眾化傳播模式包括貼合群眾,具體操作就是了解群眾,結合群眾的想法、生活、期盼等,建立更為合適的傳播形式,進而實現讓群眾對此更為感興趣,對于傳播的內容更為信服,以及更為認可,產生相應的共鳴情緒,進而對于傳播內容的關注度提升,群眾對于馬克思主義的理解更為深入人心,實際的結合生活,潛移默化的提升自我的思想約束力,自我的思想高度,以及自我的素質。該種傳播模式體現出政府與群眾之間的互動,與群眾之間的共享,以及關注群眾,強大群眾的參與力度,實現馬克思主義大眾化傳播的效果顯著化。
五、結束語
新時代馬克思主義大眾化傳播面臨的挑戰和發展機遇并存,因此,需要合理的應用機遇,科學的應對挑戰,創新出與時代相呼應的傳播模式,實現馬克思主義大眾化傳播的穩定進行和指導地位逐步的提升。
參考文獻:
[1]習近平在紀念馬克思誕辰200周年大會上的講話[N]. 習近平.人民日報. 2018(05)
[2]董馨.新時代馬克思主義大眾化傳播路徑選擇[J].重慶社會科學. 2018(02)
[3]羅黎明.新媒體時代馬克思主義思想的傳播路徑[J].人民論壇. 2017(04)
[4]翟嶼潼.馬克思主義文明理論傳播路徑研究[J].新聞戰線. 2017(13)
[5]張新昌,孫鳳娟.新時期農村馬克思主義傳播路徑探究[J].黨史博采. 2016(08)
[6]王璜.馬克思主義大眾化傳播研究[D].揚州大學. 2015(05)
[7]王雪.馬克思主義大眾化傳播路徑探析[J].吉林省教育學院學報. 2014(03)
作者簡介:
姜寧寧(1988.06.2-),男,漢族,任職于喀什大學學生工作部,碩士研究生學歷,研究方向:中國少數民族地區馬克思主義意識形態理論與實踐研究。
王娟(1986.03.4-),女,漢族,任職于喀什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本科學歷,研究方向:中國少數民族地區思想政治教育理論與實踐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