柯杰
摘 要:銀行信貸風險是銀行經營風險中的主要風險,加強信貸風險管理可增強銀行防范和控制信貸風險的能力。預警體系的建立是銀行信貸風險管理中的關鍵環節,通過預警可以及時發現潛在危機,從而提前做好相應的防范準備。
關鍵詞:銀行信貸風險? 預警體系? 構建? 流程管理
一、銀行信貸風險的內涵、特征、類別及成因
(一)銀行信貸風險內涵
信貸風險是指借款人無法按規定償還債務而形成的風險。信貸風險首先是借款人的違約風險,因為借款人不能按期還本付息,銀行必須承擔違約風險;其次,借款人償還能力不足或不愿意按期償還,銀行也必須承受這種風險。
(二)銀行信貸風險特征
首先,信貸風險是銀行經營活動中產生的一種風險,它是各類金融風險中的最重要風險,因為我國金融業資產中的85%以上是銀行資產,控制好了銀行風險基本上就控制住了金融風險。其次,信貸風險是客觀存在的,無法完全回避。因為市場經濟主體不是萬能的,而且借貸雙方信息不對稱,使得信貸決策無法做到萬無一失。同時,市場經濟主體的逐利性以及職業道德及操守的不完美性,都使信貸風險具有客觀必然性。第三,信貸風險危害性大,影響嚴重。因為金融風險可以傳遞,不僅影響銀行自身,對相關儲戶、投資者和整個金融市場產生巨大影響,美國次貸危機引發全球金融危機即為典型案例。第四,信貸風險可控。雖然銀行信貸風險來自各種不確定性的因素,然而并非不可防控,只要銀行加強對信貸風險采取科學的分析、預測和控制措施,風險就是可控的。
(三)銀行信貸風險類別
銀行信貸風險是借貸人、放貸人和環境的函數,由此可知產生信貸風險的過程是非常復雜的,一般可將信貸風險分為操作風險、信用風險和市場風險三類。操作風險是由銀行信貸管理不善、判斷失誤、無法控制或各種人為錯誤帶來的直接風險或間接風險。信用風險是由借貸人違約或信用變化而引起的信貸風險。市場風險涉及到環境因素,市場的不確定性帶來的信貸風險,例如利率變化、匯率變化、通脹等因素影響。
(四)銀行信貸風險成因
信貸風險的本質是不確定性,這種不確定性主要源于信息不對稱性和預期不確定性。作為放貸方,無論事前做過多周密的調查研究,所掌握的信息也很難達到借貸方的水平,例如對借貸方產品、質量、貸款去向的了解以及對借貸方市場、行業發展程度的把握方面。信貸風險的一部分其實來自借貸方的投資風險,換言之是借貸方投資風險的轉移,而借貸方投資風險因素極為復雜,這就是一種不確定性過程。
從形成機制分析,信貸風險成因分為內部原因和外部原因。內部原因主要包括銀行信貸管理體系不完善、放貸人員素質有待提高、貸后管理缺陷等。例如信貸決策主觀、隨意,缺乏嚴謹的專業分析;注重放貸規模,忽視信貸總量管理;貸款回收不夠積極,手段不過硬等。外部原因包括社會環境因素和社會信用基礎薄弱等。由于我國銀行信貸決策經常受政府政策影響,例如產能過剩就與地方政府投資沖動、政府偏好影響銀行信貸方向等有關。
二、銀行信貸風險預警體系的構建與流程管理
(一)銀行信貸風險預警體系建立原則
銀行信貸風險預警是指在風險真正來臨前進行告警,從而采取相應措施避免風險的發生。但信貸風險本身是一個極為復雜的動態過程,預警體系構建是否合理,直接影響預警體系的有效性和準確性,因此搭建信貸風險預警體系應遵循以下的原則:(1)系統綜合性。設計指標時,不能只選擇幾項指標進行預警,因為信貸風險往往是多種因素共同作用的結果,僅憑幾項指標預警會使結果偏倚,無法準確預測風險。(2)鮮明代表性。可以反映信貸風險的指標非常之多,如果囊括所有指標,那么預警體系將變得極為復雜龐大,其實這樣做并無必要,因為許多指標之間存在一定關聯性,應選擇最具代表性的指標,這樣可以實現較優的預警結果。(3)可操作性。建立信貸風險預警體系的目的是實現對信貸風險的有效控制,因而操作必須簡單、方便,還要有很強的針對性,所有指標應直接來自財務報表或通過公開途徑易獲得和驗證的。(4)可預測性,也就是具前瞻性,在反映企業日常經營活動的同時,還應體現未來走勢。
(二)銀行信貸風險預警體系搭建方法
信貸風險預警指標應包括財務指標和非財務指標兩部分。財務指標反映企業的財務狀況,一般包括營運能力、盈利能力、償還能力及發展能力;非財務指標是財務指標之外,對風險預警有較突出影響的指標。例如企業性質、規模、管理方式、人員素質及在本行業中的市場地位等。由于非財務指標不易直接量化,可由所在行業專家評分,再通過層次分析法進行量化處理。由于信貸風險受國家宏觀經濟政策、區域經濟發展、行業經濟狀況、企業經營狀況、市場等多種因素影響,所以應從不同層面進行綜合分析,例如宏觀層面、中觀層面、微觀層面。先構建具有相對獨立性的信貸風險預警子系統,然后再進行綜合。信貸風險預警子系統的搭建可從影響信貸風險的因素分析入手,例如先考慮借貸企業的履約概率和履約能力,再考慮銀行內、外環境因素。通過實際情況變化動態調整信貸風險預警體系的評價指標、方法及標準,以便不斷優化、豐富和完善信貸風險預警體系,提升預警體系的適應能力和預測準確性。
(三)銀行信貸風險預警體系的流程管理
銀行信貸風險預警體系的搭建是對外部環境與內部管理的控制,風險的方式無外乎外部環境的重大變化和內部管理的失控這兩個方面,因此預警體系搭建應依照一定的流程和方法進行。預警體系的流程大致為:篩選預警體系中的警示信號→分析預警體系中出現的預警信號→監測、預判警示級別→建立預警模型→擬定防控風險的對策。警示信號是在眾多風險數據中篩選出來的,包括外部預警和內部預警兩部分。危機來臨必有先兆,這種先兆稱作警兆。而且警兆又分為靜態警兆和動態警兆,前者對應宏觀層面的指標,后者是與企業危機有密切聯系的指標。預警級別是人為劃分的,例如三級預警或五級預警,可設置不同顏色便于理解。目前,銀行風險預警模型包括基于統計的模型和基于人工智能技術的模型兩大類型。最早采用的是統計模型,并且現在仍然廣泛采用。但統計模型也有不足,主要是對樣本數據的分布、大小依賴性很強,否則預測結果會偏離實際情況,而人工智能技術對數據分布、大小依賴性沒有那么強,所以更適合環境復雜、輸入數據多維度、不確定性強的情形,而銀行信貸風險恰好具有這些特點,因此理論上人工智能模型比統計模型更適合信貸風險預警。
三、結束語
對信貸風險及時預警是防范信貸風險發生的前提,因而建立科學合理的信貸風險預警體系非常重要,而要構建有效的風險預警體系必須準確理解信貸風險的來源及形成機制,這樣才能找到合理的預警指標和信號,為搭建有效的信貸風險預警體系奠定堅實的基礎。
參考文獻:
[1]徐文勇. 防范商業銀行信貸風險研究[J]. 經濟師,2014(7):157-158,161.
[2]胡巍. 我國商業銀行貸后風險管理研究[J]. 金融發展,2014(2):145-1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