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慧婕
[摘 要] 高校職業指導工作是新形勢下一項復雜、系統的工程,在就業形勢日益嚴峻的今天,高校職業指導工作的有效開展尤為重要。因此,在新形勢下如何更好地開展高校職業指導工作,更好地服務學生,端正學生的就業觀念,提升學生的職業生涯規劃能力,成為高校職業指導工作首要解決的問題。基于此,本文主要在分析高校職業指導工作現狀和存在問題的基礎上提出幾點推動高校職業指導工作開展的建議。
[關鍵詞] 高校 職業指導工作 管理優化
中圖分類號:G642 文獻標志碼:A
隨著我國高等教育的普及化和高等院校的擴招,每年大學畢業生呈遞增趨勢,就業緊張問題持續存在。然而,就業難的問題并非因為我國市場的人才需求少,而在于社會轉型期間結構性的矛盾和大學生就業觀念落后。因此,如何有效地推動高校職業指導工作的開展顯得十分重要。
一、高校職業指導工作基本情況
目前,國家經濟發展正處于轉型過程中,產業結構不斷調整,用人需求也在不斷變化,但很多高校逐年擴招,畢業生人數逐年遞增,使得就業整體形勢不容樂觀。國家對就業問題十分重視,習近平總書記在天津考察時,勉勵大學生轉變擇業觀念,同時也要求加大對高校畢業生自主創業的支持力度,對就業困難畢業生進行幫扶,增強學生就業創業和職業轉換能力。李克強總理要求做好高校畢業生就業工作,要采取有效措施,切實保障應屆畢業生就業水平不降低、有提高。國家出臺了不少就業政策,以緩解就業壓力,各高校也開始進行職業指導工作的開展,如普遍設立就業指導機構、開設就業指導課程、組織招聘會、提供就業信息等。有部分高校的職業指導工作開展得比較成功,但由于大部分高校起步晚、投入不夠、缺乏系統性研究,降低了職業指導工作的效果,導致學生的實際需要無法得到滿足,就業現狀尚未得到有效改善。
二、高校職業指導工作存在的問題
(一)職業指導認識不夠,指導工作不全面
雖然各高校基本上都設立了就業指導中心等專門機構,但對于中心的職能和業務認識不夠,在工作開展中忽視了職業指導的長期性、系統性和學生個體差異性,沒有以實現學生全面發展為大學生職業生涯規劃的目標,僅限于發布就業信息和政策法規、開設就業指導課程、開展就業講座、組織招聘會、進行就業統計分析等[1]。并把指導重點放在畢業班學生,存在職業指導內容大眾化、形式單一化和范圍過于狹窄的問題,指導形式、內容和范圍均不全面,職業指導與學生的需求不一致,無法幫助學生建立自我認知和科學的職業發展觀,學生主動參與度和對職業指導的重視度低。
(二)職業指導隊伍專業化不夠,指導效果不明顯
目前,我國大部分高校職業指導隊伍主要是由就業指導部門工作人員、輔導員和少數專家組成,兼職居多,沒有建立一支專業性較強、實踐經驗豐富、綜合素質高、專門穩定的職業指導隊伍。雖然就業指導部門配備了專職的工作人員,但多為從事管理工作崗位人員調崗,輔導員也是以學生的事務性工作為主,缺乏系統性業務培訓和研究,職業指導專業理論和經驗不足,在職業指導過程中,以思想教育和傳遞就業信息為主,在授課過程中以單純的理論講授為主,學生處于被動狀態,無法真正提高學生的職業意識,引導學生進行職業發展探索,職業指導效果不明顯。
(三)職業指導方法局限,缺乏個性化指導
大部分高校的職業指導主要依賴于就業指導課程,主要由輔導員承擔,以大范圍的理論講授為主,課時很少。由于大部分輔導員未經過專業系統培訓,缺乏實踐經驗,故授課內容和授課方法趨于單一,說教居多,較少涉及職業咨詢、職業素質測評、職業取向分析等方面,學生對就業的理解僅停留在政策的了解和教材理論的認識方面,實際應用少。此外,由于職業指導主要以團體輔導為主,很少進行個性化指導,故而忽視了學生在興趣愛好、價值取向、能力、家庭環境、個性等方面的個體差異性,對學生的問題只能給予共性的回答,無法滿足學生個性化需求,職業指導質量隨之下降。
三、推動高校職業指導工作的管理優化建議
職業指導工作是一項長期的、系統的工作,在大學生成長成才中起著重要的作用,因此,高校必須堅持以學生為本,不斷創新方法,推進職業指導工作良性發展。
(一)提升理念,實現職業指導工作職能轉變
高校職業指導工作應立足學生發展,結合當前的就業形勢、社會需求、發展趨勢和高校自身實際情況,樹立以就業、社會需求和市場為導向的職業理念,借鑒先進經驗,從學生發展入手,改變傳統的單一的職業指導模式,創新方法,貫穿全程,加強大學生職業生涯規劃教育,實現由促進就業到大學生全面發展的生涯規劃輔導的職能轉變[2]。
(二)完善機構,實現職業指導隊伍專業化
完善的機構和專業化師資隊伍是高校職業指導工作真正發揮作用、實現可持續性發展的重要保障。目前,我國大部分高校均設立了就業指導中心,學校還應高度重視中心專業人員的配備和分工,確保就業指導中心在職業指導工作的開展中能充分發揮作用。就業指導中心可專門設立咨詢中心和就業指導教研組,為學生提供個性化咨詢服務,建立職業指導交流和研究平臺,使職業指導理念和方法不斷創新,適應社會發展,促進職業指導工作上一個新臺階。由于職業指導工作的系統性和專業性,其師資力量直接影響著職業指導質量,故建立一支高素質、專業化的職業指導隊伍非常重要。學校一方面可以從輔導員隊伍中選拔在職業指導方面比較突出、有意向專職從事此項工作的人員到就業指導中心從事專職職業指導工作,并進行職業指導方面的系統培訓;另一方面可以從社會招聘優秀的專業人士成為專職指導老師。此外,還可以將社會上知名的企業家、人力資源管理專家和成功就業創業的往屆畢業生吸收到職業指導的兼職隊伍中,通過講座、座談交流等方式,傳遞就業理念和經驗。
(三)以人為本,實現就業指導個性化
高校的職業指導工作應充分體現“以人為本”的理念,從學生個體出發,為學生從入學到畢業提供全程化、個性化的指導,引導學生樹立科學的職業價值觀。每一個學生都是不同的個體,在性格、愛好、價值觀、家庭背景和就業傾向等方面均存在個體差異,因此,統一的職業指導模式不能滿足學生的個體需求,學校可通過一些有效的測量工具,幫助學生形成自我認知和探索,協助學生進行職業生涯規劃。同時,學校可設立職業指導咨詢中心,建立專門的指導咨詢室,配備專業的指導咨詢師,一對一地進行職業咨詢等服務,結合學生專業、興趣特點,結合市場需求,幫助大學生形成適合自身的職業傾向,在正確認識自我的基礎上確立與自身實際相符合的求職目標。此外,個性化指導還應加強特殊群體的特別指導。如家庭困難的學生、身體有疾病或缺陷的學生、有心理異常的學生大部分缺乏信心,存在比較嚴重的就業困惑,高校應高度重視這類學生的就業指導,采取就業指導和心理疏導,開展幫扶工作,幫助他們分析形勢、認清自己,端正就業觀念,學會自我調節,建立就業信心。
(四)全程滲透,逐步轉變學生的就業觀念
由于學生對社會就業現狀和自身實際認識不夠,加上傳統觀念或家庭等多種因素的影響,高校畢業生在求職時趨于完美化,一味追求社會地位高、待遇好、工作輕松的工作,在就業過程中,常常出現供需矛盾的狀況,有些工作無人問津,有些工作競爭激烈[3]。因此,高校應當從新生入學就開展職業指導教育,進行從職業道德、職業觀念的教育,到就業政策分析、職業能力、職業規劃等連續性的滲透教育,將職業指導工作貫穿大學生活的全過程,逐步轉變學生的就業觀念,從而提高就業率,促進我國人力資源的優化配置。
(五)持續改進,加強畢業生職業指導跟蹤調查
學生畢業、就業并不意味著職業指導工作的結束,學校應加強畢業生的跟蹤調查反饋工作,及時了解畢業生離校后的就業工作和發展情況,聽取社會、用人單位對畢業生的評價和對學校人才培養的建議,聽取畢業生的意見和職業指導對其職業發展的影響情況,并及時進行總結歸納,持續改進。進行對于畢業生的跟蹤調查,一方面是對學校職業指導工作的檢驗,另一方面可為今后職業指導工作的開展提供依據和經驗。通過跟蹤調查,及時把握社會需求變化,不斷調整辦學方向,不斷改進職業指導方法,有效促進學校的改革發展,提升學生的就業能力,逐步形成良性循環。
綜上所述,高校職業指導工作關乎學校的生存與發展、關乎學生的切身利益,是一項任務艱巨、意義重大的工程,只有不斷提升認識,不斷創新方法,才能開創高校職業指導工作的新局面,緩解我國的就業壓力,助力“中國夢”的實現。
參考文獻:
[1]孟楠.試論高校職業指導工作的不足及對策[J].文教資料, 2016(1):87- 89.
[2]江源.提升高校職業指導工作效能的對策建議[J].太原城市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15(11):40- 42.
[3]陳炳亮.試論如何推動高校職業指導工作的開展[J].人力資源管理,2016(5):165- 1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