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景云
【摘要】網絡輿情具有傳播范圍廣、傳播速率快等特點,容易造成失實言論成風、誤導社會公眾的現象。現代政府在網絡輿情治理中有必要尋求其他具有公信力的主體,比如,借力社會組織依法依規行事,服務政府與公眾。同時,因其言論更加接地氣、態度更加中立客觀,具備充分的調查和研究能力,亦可借助社會組織力量更好地開展網絡輿情治理。
【關鍵詞】社會組織 網絡輿情 治理
【中圖分類號】C912.63 【文獻標識碼】A
伴隨著互聯網的升級發展,網絡日益成為社會公眾言論的集散地,容易形成多種輿論導向。網絡輿情具有傳播范圍廣、傳播速率快等特點,容易造成失實言論成風、誤導社會公眾的現象。在網絡化時代,社會公眾利益訴求多樣化,其中隱藏著各種類型的訴求,網絡輿情治理就是要積極落實公眾合理合法訴求,防止非法訴求形成輿論導向、影響社會公眾的判斷力。網絡世界并非法外之地,社會公眾表達訴求要合理合法,制造謠言、惡意誹謗、夸大事實等都應堅決制止。現階段,我國網絡輿情治理不夠規范,網絡謠言較多、惡意攻擊多有發生。可以充分發揮社會組織在網絡輿情治理中的作用,通過完善《社會組織法》、政府購買服務、強化評價考核以及信息公開機制,確保社會組織能夠更好地參與網絡輿情治理,在網絡輿情治理中發揮更加積極的作用。
網絡輿情治理是現代政府實施社會治理的重要組成部分,在網絡時代,網絡輿情數量和影響不斷增強,如何治理網絡輿情是展現政府治理能力的關鍵。一直以來,政府在開展網絡輿情治理中,主要利用官方發言機制,試圖利用官方言論影響輿論走向,糾正不實輿論。但事實上,一些官方發言往往過于滯后,并且攜帶濃重的官方色彩,不容易被社會公眾理解和信任。在現代網絡輿情治理中,“官僚式獨白”已經難以得到公眾認可。同時,自媒體在網絡輿情治理中也有著重要地位,一些自媒體“大V”試圖利用自身影響力,改變傳統生態格局,引導網絡輿論發展方向。但是,部分“大V”唯利是圖,惡意顛倒黑白,自媒體在網絡輿情治理中的地位逐漸降低,甚至頻繁出現“大V”人設崩塌現象。此外,社會公民無疑是網絡輿情的最主要參與主體,但由于網絡環境復雜,謠言、水軍、惡意推手層出不窮,社會公眾發表的觀點不一定是真實的觀點,更存在部分公眾為吸引關注發表聳人聽聞言論的現象,加劇了網絡輿情的混亂。在當今網絡輿情治理中,政府、自媒體以及社會公眾單憑一己之力都無法很好地控制網絡輿論方向,從而有必要尋求其他具有公信力的主體,社會組織就是最佳選擇。
相比之下,社會組織不具有官方背景,不存在“官僚主義”態度,所發表的言論更“接地氣”,能夠被社會公眾廣泛接受,形成網絡輿情的主導力量;社會組織不同于自媒體,不以盈利為目的,在網絡輿情治理中能夠做到中立客觀,準確判斷是非,引導網絡輿論朝著正確的方向發展;社會組織也不同于社會公眾,具有充分的調查和研究能力,并能夠為自己的言論負責。可以看到,社會組織比政府、自媒體、社會公眾更適合擔任網絡輿情治理主體,應充分發揮社會組織作用,引導網絡輿論朝著正確的方向發展。
事實上,政府在網絡輿情治理的過程中,社會組織始終扮演政府“參謀者”身份,能夠及時了解到網絡輿情產生原因、進展情況以及可能造成的后果,政府應積極聽取社會組織的意見,提升網絡輿情的治理效果。現階段,部分地方政府已經充分借助社會組織力量開展網絡輿情治理工作。一是允許社會組織參與政府網絡輿情治理。由社會組織提出網絡輿情治理的工作規劃,參考社會組織在處理網絡輿情時的行事風格。二是由政府組織做好技術服務工作,部分社會組織在網絡輿情治理上具有技術優勢,能夠利用大數據技術分析網絡輿情產生的原因、進程和影響,為政府開展網絡輿情治理提供數據支撐,便于政府了解網絡輿情影響范圍、影響力度以及危害程度。三是讓社會組織成為政府代言人。社會組織與公眾有著緊密關系,能夠充分了解社會公眾訴求,由社會組織代表政府與公眾進行協商,告知公眾政府即將采取的措施和制定的政策,公眾更容易接受處理方案,減少社會公眾直接與政府產生矛盾的可能性。在社會組織的幫助下,政府在開展網絡輿情治理工作中已經取得初步成效,如需更好地發揮社會組織作用,必須對社會組織給予更多的重視,讓社會組織承擔更多治理工作。
現階段,政府雖然允許社會組織參與網絡輿情治理,但尚未明確社會組織的法律地位。通過完善《社會組織法》及相關法律規范,明確社會組織在網絡輿情治理中的組織結構、運行方式、權利義務等相關內容,確保社會組織能夠依法參與網絡輿情治理,具備相應的法律地位。除《社會組織法》之外,各地方政府應根據實際情況,出臺地方性法規,制定關于社會組織參與網絡輿情治理的實施細則,充分發揮社會組織的治理力量。
采取購買服務方式維持社會組織正常運轉。社會組織在網絡輿情治理方面具備較強的能力,為了確保社會組織能夠正常運轉,政府需要向社會組織支付相應的報酬。但是,政府在購買社會組織服務之前,需要對社會組織進行資質審查。由社會組織向政府部門申報參與網絡輿情治理的資料,通過評比選擇最優的社會組織,購買其提供的網絡輿情治理服務。同時,政府與社會組織達成協議之后,要簽訂正式的購買服務協議,確保依照服務協議落實雙方權責。此外,當政府購買社會組織網絡輿情治理服務后,政府還需要承擔相應的監管責任,確保社會組織提供的網絡輿情治理方案切實、合理、有效。
依照社會組織服務質量考核評估。一方面,政府需要制定績效考核標準。政府需要與社會組織圍繞考核評估標準達成一致,尤其要選取科學的考核評估指標,比如治理時間、治理頻率、實時監測水平、IP追蹤能力、網絡輿情報告、公眾滿意度等,利用這些科學的指標設置,采用量化考核方式,劃分相應等級,支付服務費用。另一方面,社會組織也要健全內部管理機制。社會組織應依照服務協議要求,聘請專業技術人員、服務人員,完善日常工作細則、崗位要求、員工培訓等自律管理機制,確保具備提供服務的能力。
積極主動公開網絡輿情治理信息。一方面,社會組織要對政府公開信息,由于政府購買社會組織服務,社會組織需要對政府負責,要將日常網絡輿情治理工作形成工作報告,并定期向政府部門匯報,這既能夠展現自身的工作內容,也能時刻提醒政府應重點關注相應網絡輿情,著重解決那些公眾關注的焦點問題。同時,利用定期匯報的方式便于與政府部門溝通,切實制定出解決網絡輿情的合理對策,有助于及時化解網絡輿情,防止產生負面影響。另一方面,社會組織要對社會公眾公開信息。社會組織應成為政府與社會公眾溝通的橋梁,定期公開與政府的溝通內容,公開民意訴求及政府反饋,確保社會公眾的合法合理訴求得到滿足。同時,社會組織也應代表社會公眾時刻督促政府部門工作,確保政府部門能夠及時回應和解決社會公眾關注的焦點問題。
(作者為華南師范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博士研究生)
【注:本文系國家社會科學基金重點項目“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的問題意識研究”(項目編號:18AKS012)的階段性成果】
【參考文獻】
①郭漸強、曾望峰:《大數據時代網絡輿情管理變革探討》,《廣西社會科學》,2015年第8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