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政德又稱“官德”,是領導干部的從政之德和執政善治的立身之本。社會各領域各層級擔任各職務的領導干部官德建設的具體表現對于整個社會道德建設有不可替代的強烈示范效應,其思想作風、政治素養直接影響著整個社會的道德風氣和政治生態,因此新時期加強黨政領導干部政德建設建設尤為重要。政德在不同的歷史時期具備不同的內涵,新時期的政德建設,就是要明大德、守公德、嚴私德,這是習近平總書記對加強領導干部政德建設提出新的要求。本文主要圍繞新時代如何加強黨政領導干部政德建設作了一些思考。
關鍵詞:新時代;領導干部;政德建設
政德是一種權力道德,既體現著履行公共權力必須遵循的職業道德規范,又體現著黨的性質、黨的宗旨的要求。習近平總書記強調,領導干部要講政德,政德是整個社會道德建設的風向標。大德、公德、私德相統一是習近平總書記對政德建設重要思想賦予的新的時代內涵。對于立政德的重要論述是習近平在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每一位黨員領導干部必須長期堅持的政治信仰和自覺踐行的政治操守。
黨的十八大以來,經過一系列制度建設和專題教育活動,黨員干部隊伍的思想道德水平、執政能力得到大幅提升,但與新時代黨的建設總要求相比,還有一定距離。因此,新時代加強黨政領導干部政德建設尤為重要,需要從以下幾個方面思考:
一、開展干部政德建設教育,提高政治道德意識
政治道德意識失范是領導干部政德失范之根源和主要內因。思想意識受腐朽的官僚主義思想余毒影響;思想意識滑坡,價值系統紊亂,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發生偏離;黨性喪失、信仰動搖,在利益、美色、名譽面前,經不住誘惑和考驗;對于權利、地位、宗旨的看法發生扭曲和錯位;私欲膨脹、公仆意識喪失、忽視個人道德修養。從近年來諸多領導干部政德失范的丑聞、事件和案例來看,不再認真學習馬克思主義,不再提高個人道德素養,導致行為放縱,精神迷茫。因此,要建立教育長效機制,持之以恒的對領導干部開展政德法治教育,提高政治道德意識。組織黨員干部學習相關文件、法律法規,提高政治素養和法治意識。充分發揮教育培訓的職能和有效性,利用講壇、研討、活動多種方式,增強對領導干部的道德教育和人格塑造。各級黨校教院應常年開設關于“領導干部政德建設”的專題課程,政德教育是所有黨員干部的必須課。要鼓勵領導干部積極參與正面進步的社會實踐,從實踐中鍛煉和升華,認識到自己的責任和使命,形成義務觀念、公仆意識、有為人民服務的精神。
二、必須完善黨務政務公開,規范公權力運行
政德的建設需要社會輿論來維系,而社會輿論形成的重要前提條件就是保證公民大眾享有充分的知情權。如果權力的運行不透明,民眾不知情,民意輸送渠道被堵塞,就根本不會形成社會輿論。建立規范高效、公開透明的黨務政務體系,是保證輿論通暢的有效途徑,也是現代治理應有的主要特征之一。只有權力在“陽光下運行”,各種腐敗現象才能從源頭杜絕,政德建設才能有保障。只有言路暢通,健全輿論的上達渠道,包括運用電話、網絡、微博、微信等新手段,讓領導干部聽到基層民眾最真實的聲音,讓民眾的輿論能夠在社會中順利地傳播,這是防止權力運行脫軌成本最低的途徑,是政德建設的關鍵一步。
三、必須完善領導干部政德考核評價體系和機制
要完善領導干部政德考核評價體系。首先,需要確立和完善考核內容,增強考核評價的針對性。評價內容應該是多類型多層次多維度的。對評價內容進行分類分層,政德考核對象應該包括領導干部的政治品德、道德品行、思想作風、社會公德、家庭美德以及個人私德等。當然還要考核領導干部的政治素養,就包括了政治方向、政治立場、政治態度和黨性原則等。考核評價內容的科學性、合理性是建立科學合理的考核評價體系的前提和基礎。
除此之外,考核內容還應該充分考慮現實基礎。例如環境差異性、地區發展階段性以及崗位職責特殊性等因素,以此區分不同地區、不同崗位、不同級別的考核標準和考核重點,進一步細化對考核評價對象的分類,完善考核指標的設計,并健全相應的解釋體系和標準體系。
一套行之有效、科學合理的評價體系和機制,當然也離不開具有公信力的考核方式。考核評價方式是建立科學管用的領導班子的保證。評價方法上,應綜合運用正向與反向測評、定性與定量測評的科學方法,統一客觀指標與主體評價,以此保證考評的科學合理性。只有科學嚴謹、規范有序的考核方式,才能使考核結果具有說服力和公信力。
對于領導干部的選拔任用最終要回到道德這一初衷。道德水準是重要標尺。這一點出了在考核內容和指標中設置以外,也可以建立廣大社會公眾參與的對領導的道德評價機制,發揮群眾監督的作用,加強對領導道德的約束。
四、以健全法治規制推進從政道德法治建設
新時代黨政領導干部政德建設要走向法治化,要健全法治規制。現今,我國已陸續出臺了約束黨政公職人員行為的各種規定,如《關于加強對干部政德的考核意見》《中國共產黨廉潔自律準則》《中國共產黨紀律處分條例》《中國共產黨黨內監督條例》等,這些規定從不同方面和角度對領導干部的政德建設提出了具體的要求。對推進從政道德法治建設,以法治精神體現道德理念、強化了法律對道德建設的促進作用。
健全和完善制度是解決道德失范,促進政德法治化的治本之策。目前我國的制度顯然還存在明顯的問題。我們在探索完善制度之路的過程中,要學會借鑒,古為今用、西為中用,從中國優秀傳統官德修養思想和古代監察制度的制權方式中汲取養料;參考西方政治制度中的運權和制權方式,學習他國道德建設法治化的政治文明成果,再結合我國具體國情進行分析和探索,逐漸健全和完善從政道德建設的法治規制。紀檢部門和檢查部門要積極發揮作用。加強對領導干部的言論行為進行監督,包括工作范圍內和生活作風方面入手。對未發生的行為進行提前預防,對已發生的道德失范、權利濫用等問題進行嚴厲懲戒,起到威懾和警醒的作用,防止不良的作風蔓延、擴散。成立專門的反腐職能部門或小組,鼓勵群眾監督,為群眾開辟合法舉報領導干部腐敗的途徑,嚴厲打擊領導干部發生權錢交易、權色交易、權權交易的腐敗問題。
作者簡介:
熊曉晴,女,中共安康市委黨校副教授,從事黨建黨史國史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