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莉
摘要:近年來,媒體主要以輿論監督推動中心工作、促進問題整改、加快矛盾解決。一些公司對“曝光”的態度,也由過去的擔心、回避甚至仇視,逐漸變為主動接受、積極配合,新聞輿論監督的氛圍逐漸形成。以上種種變化都暗示著媒體監督模式正在不斷發展。通過從公司治理視角分析媒體監督的新模式,探索目前媒體監督模式存在的問題和缺陷,并探索出相應改進路徑以提高媒體監督之于公司的治理效用。
關鍵詞:公司治理;媒體監督;新模式
一、媒體監督新模式的具體途徑
(1)深度調查
深度調查即在準確把握時、度、效的基礎上,就公司治理中存在的相關問題,深入企業進行訪談和查證核實。在深度調查過程中,能實際準確地了解公司內部情況,并針對公司治理中存在的權利配置不當、董事責任淡化、專權管理現象、監事會有名無實、高管腐敗、罔顧企業社會責任等違規行為進行曝光。
(2)新聞報道
新聞報道即對企業新近發生的違規事實或深度調查得出的最終結果進行官方正式的報道。通過新聞公開報道,能夠引起社會群眾對問題的廣泛關注和對實施的一致認同。新聞報道直接將企業違規行為呈現在大眾眼前,是最為直接有效的公司外部治理手段。
(3)影像內參
影像內參即將企業不適合公開報道的違規行為以影像形式作為證據保存,通過將影像證據向企業內部領導上報反映,引起領導重視,促進問題解決。影像內參能較為隱秘地處理公司治理中的敏感問題,在特定的時機采取此方式可以有效解決問題,使企業和相關利益者多方受益。
(4)新媒體問企
媒體問企即通過新媒體實時跟蹤報道企業經營狀況,做預測性監督。通過“日西亮點、比業績”,讓企業“一把手”公開接受各方利益相關者對公司治理的監督、評議并亮出承諾,承諾兌現情況通過新媒體自主公開進行跟蹤、反饋。
(5)新媒體互動
新媒體互動即記者從網絡輿情中獲取線索,與微博、微信、網站論壇、手機客戶端等新興媒體互動、互通、互融,實現輿論監督資源集約化和傳播平臺多維化。通過新媒體平臺的互動,對企業、政府和網民反映的問題深入調查、追蹤落實。
二、媒體監督新模式存在的問題分析
(1)企業對媒體的敵視導致難監督
長期以來,受“家丑不外揚”等思想的影響,企業對輿論監督存在認識差異,認為是找茬挑刺、沒事找事,因而總是躲躲藏藏、遮遮掩掩,捂著蓋著,不但不配合,有的甚至敵視。
(2)媒體監督對象的遺漏:股東和員工
長期以來,媒體監督的對象都集中于企業中的管理者和董事會,而疏忽了企業的主要構成部分——股東和員工。實際上股東可能對管理者的經營管理活動產生干擾阻礙,甚至嚴重損害公司價值。員工可能會鉆管理漏洞,由于權責對等,一般員工“做錯事”,代價小,因而更有可能做出損害企業利益的行為。
(3)基層媒體難以有效發揮監督作用
有些媒體往往在該“發聲”時卻“失聲”,這是受媒體界環境背景的影響。當下基層媒體面臨的生存壓力較大,在經濟創收等方面對當地企業的依存度較高,各種利益關系和黑箱操作成了輿論監督的一大障礙。
(4)記者監督能力不足導致難監督
多數報道只能做“表面文章”,深層次挖掘不夠;有的反映問題多,對原因分析少;有的以偏概全,難以宏觀把握,不夠客觀。長期以來的監督難、難監督,也造成記者缺乏監督能力,不愿意去做負面報道,對問題客觀分析、深度調查能力不強。
(5)媒體監督缺乏法律的保護
我國很多公司因為媒體報道對其不利的內容而頻頻起訴媒體,但媒體被起訴案中媒體往往敗訴。在類似的涉及媒體名譽侵權的案件中,美國媒體敗訴的可能性只有8%,而在我國則達到了驚人的71%。如果這樣的狀況得不到改變,媒體就會減少信息量的提供,也就起不到應有的監督作用。
三、改進媒體監督新模式的路徑探索
(1)媒體中立:脫離利益關系網的束縛
媒體只有完全成為中立的一方存在,才能做出公正、真實且無偏的報道,才能敢惹、敢曝光“問題企業”。作為外部監督主體之一的媒體在對相關問題的評價和判斷上更趨中立、客觀,這種獨立意見對于提升市場信心顯然更有裨益。
(2)對企業展開全面媒體監督
媒體監督的對象不應該僅僅只限于企業管理者和董事會,還應包括企業股東,甚至是企業中的所有員工。這就要求媒體加大監督力度,完善監督機制,合理配置資源,從而做到更細致更全面的監督。
(3)加強媒體職業道德建設
加強媒體職業道德建設從本質上來說就是要加強媒體工作者自身道德素質和職業素質的提升。各個媒體可以采取培訓教育的方式,大力進行職業道德規范教育,提升媒體工作者的監督能力。
(4)完善媒體監督的法律環境
制定相關法律,一方面是為媒體監督提供強有力的支撐,使企業意識到媒體監督的正式性和嚴肅性;另一方面嚴謹的法律條例可以監督和督促媒體善加行使其監督權力,防止企業與媒體結黨私營。
四、結論
媒體監督都因其客觀獨立的立場與獨有的優勢,通過對目標對象的深度關注、解讀、分析并將信息廣泛傳播給所有利益相關者,將各方利益主體整合進動態實踐之中,并銜接起諸種事前與事后性質的監管機制,實現了對企業的全方位、多角度、連續性治理。應當承認,盡管中國的媒體尚不具備徹底獨立性,且自身亦存在諸多不足,但在眼下遠未發育完善的中國資本市場,媒體仍然是值得信任的外部監督手段,所謂媒體是社會最后的良心。正是在這個背景下,媒體監督需要不斷完善監督模式,才能擔負起相應的監督和治理職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