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目前常用的公允價值計量方法主要有市場法、收益法和成本法三種,收益法屬于將未來金額轉換為單一現值的公允價值估值技術。常用的收益法估值技術包括期望現值法、折現率調整法以及期權定價模型三種。這三種方法有著各自特異的適用條件和適用范圍,并且在應用上各有優缺點。會計工作者應當結合工作實際而選擇科學合理的收益法估值技術,以此來實現企業的最大效益。
關鍵詞:公允價值;估值技術;應用
一、前言
公允價值概念最早出現于上世紀70年代,并被美國首次引入會計領域。經過數十年的發展,公允價值計量準則已經成為全球標準型的會計準則。我國也于2006年在新《企業會計準則》中引入公允價值計量原則,以實現與國際的接軌。公允價值的目標在于客觀真實地反映價值,然而基于不同信息資料和市場環境中,公允價值必然存在多種計量方法,收益法是其中一種。本文簡要探析收益法估值技術的種類以及應用現狀。
二、收益法概述
收益法主要是對企業未來預測的價值量利用現有的某種方式加以換算,繼而得到計量結果,即將未來金額轉換為單一現值的估值技術。
收益法在對公允價值進行計量時需要建立在市場環境的基礎上對企業未來的價值進行預估和評價。收益法屬于公允價值第三級參數計量方法,被廣泛應用于投資性資產及無形資產、未上市企業資產等項目的估值,主要原因在于這些項目并不處于活躍的市場環境之中,因而很難獲得相關公開價格,但這些項目的折現率和預計現金流卻可通過客觀方法來獲取。
收益法估值技術主要有期望現值法、折現率調整法以及期權定價模型等。期望現值法和折現率調整法常用于非金融資產或負債的估值,而期權定價模型則主要用于金融工具價值的評估。
(1)折現率調整法
折現率調整法又被稱之為傳統法,其適用的前提條件在于假設不存在可直接觀察的市場價格,卻存在合約規定的現金流或可容易確定的現金流。折現率調整法計算公式為:
PV=CF/(1+I)
其中,PV—現值;CF-可輕易確定的現金流;I—風險利率。
利用該方法估計未來現金流量時,如果有合約規定的現金流量,則可直接使用;如果沒有則需要選擇金額額最少或是最有可能的現金流。例如企業的一項現金流有2000元、2400元和2800元,其概率分別為10%、80%和10%,則應當選擇最有可能的現金流,即2400元作為估計的現金流并選擇合適的折現率進行折現計算。
折現率調整法操作較為簡便,如果存在合約規定的現金流或是可容易確定的現金流,則利用該方法計量得到的結果最接近資產或負債的公允價值。然而在使用該方法進行估值時必須選擇一個與風險成正比的折現率,這對于會計人員而言較為困難,主要原因在于要選擇恰當的折現率要求市場中需存在與待計量資產或負債具有相同或相似未來現金流量特征或利率的資產或負債。此外,如果現金流變化的時間點很難被確定,則也無法使用該方法進行計量。
(2)期望現值法
期望現值法主要采用相同的無風險利率對預測的現金流進行折現計算,得到概率加權平均現值總額。現金流的不確定新可分為時間不確定和時間不確定兩種,而利用該方法則可對所有可能的現金流進行預測,計算公式為:
PV=
其中,Pi—第i種現金流可能值的概率;Vi—第i種現金流可能值;I—風險利率;t—期數。
期望現值法主要側重于對所有可能現金流的分析和計量,其可有效處理現金流在時間和金額上的不確定性,因而得到業內的廣泛認可與推廣。目前在退休金以及保險收益等方面開始普遍使用期望現值法進行估算。但該方法還存在一定的爭議,如如何全面估計現金流,同時使用該方法還常常面臨估計背景與交易背景不一致的情況,人為主觀色彩濃厚,因而其在使用方面還存在一定的限制。
(3)期權定價模型
期權屬于一類金融衍生品,也需要采用公允價值進行計量。我國2006年頒布的新版《企業會計準則》中明確規定必須采用公允價值計量衍生金融工具。目前業內經常使用的期權定價模型為B-S期模型,使用該模型必須滿足以下假設條件:(1)期權屬于歐式期權;(2)不存在交易成本及稅收;(3)期權有效期內,金融資產收益變量與無風險利率恒定;(4)標的資產價格滿足正態分布;(5)期權有效期內金融資產無紅利。從上述的假設條件可以看出該模型屬于無套利定價模型。期權定價模型除了計量衍生金融工具外,還被推廣到如對高科技企業整體價值的計量以及專利等知識產權定價、資本預算、自然資源定價等實物領域。期權定價模型的優點在于其將待計量資產或負債納入到實時動態的經濟環境中,充分考慮了外部經濟環境對待待計量資產或負債的影響;在計量中所使用的各項參數和影響因子經常被理想化,帶有較強的主觀色彩。
三、結語
綜上所述,期望現值法、折現率調整法以及期權定價模型是收益法主要的估值技術,三種方法各有相應的適用條件、范圍及優缺點,會計工作者應當結合工作實際而選擇科學合理的收益法估值技術,以此來實現企業的最大效益。
參考文獻
[1]陳留平,程靜.企業價值評估中折現率參數的確定[J].江蘇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4,16(4):68-72.
[2]李正偉.淺談收益法在無形資產評估中的應用[J].財會通訊,2013(2):70-71.
[3]劉偉,周世巍,閆琨琪.收益法評估企業價值實務中的問題分析與改進建議——基于問卷調查的研究[J].中國資產評估,2016(4):39-45.
作者簡介:姜鵬(1993—),男,漢族,山東青島人 研究方向:財務管理。